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游记怎么写?

2023-02-28 02:35: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游记怎么写?

如以下这篇; 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天府之国的缘故,对巴蜀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瞻仰巴蜀古迹,总是让我感慨良多。 就像都江堰不同于长城一样,巴蜀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三千多年的日子灰飞烟灭,只在故地留下了点点滴滴的痕迹,它们提醒着人们古蜀国曾经的灿烂与辉煌。一 杜甫草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说到巴蜀文化,不能不提到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流寓蜀地栖身于此。尽管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小茅屋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今天走进几经修葺的杜甫草堂纪念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作为中国文学史圣地之一的深厚底蕴,一种流淌于苍劲的古柏和青翠的新竹之间的诗意。 在草堂,杜甫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定的日子,留下了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在内的二百四十多首著名诗篇。 漫步草堂,总是被其幽深的气息感染,古杉古柏里积淀着巴蜀文化的精髓。二 三苏祠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蜀中文化名城眉山走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大文学家,那里古迹累累,人才济济,陆游的“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该是再好不过的评价了。三苏是巴蜀文化的骄傲,他们不朽的篇章使巴蜀文化更加璀璨,他们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绵延不绝。 三苏祠里有历史留下的沧桑气味,也有一种春去秋来的惆怅;有那个动荡王朝烙下的印迹,也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更替。 “一时之杰,百世所宗。”或许我们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三苏,才有了今天巴蜀文化的深刻。三 三星堆 最难忘怀的还是三星堆,那段遥远的文化,凝聚着久远的巴蜀文化的细腻与精致。 它是四川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的文化遗址,夯土而成的城墙、规模宏大的祭祀坑、林林总总的青铜器、班驳残存的丝制品……我总是找不到字眼来给它以恰当的形容,因为每当我走到它身边就会被带走。 回望历史长河,烟波浩淼。也许曾经争战激烈,也许曾经五风十雨,谁知道呢。历史在岁月里显得可望而不可及。我总是天真地认为,后来的刘备建蜀,得以与强大的魏、吴三足鼎立,靠的就是这样渊源流长的文化的润泽。 瞻仰古迹,就好象雾里望月。 那些曾有的星空早已不再,历史的谜团成为今天的我们破译不了的密码,让人觉得怅然,也添了几分神秘。三星堆、杜甫草堂、三苏祠……曾经的痕迹一个个地远我们而去,留下来的,成为古迹。透过其中斑驳的色彩,我们有幸窥到的是巴蜀文化恢弘绚烂的点滴。 如果说四川盆地是一个宝盆,那么,成都平原就是盆底的宝,带着历史遗留下的气息展现着一个遥远、美丽、充满想象的世界,给今天的我们。

二、古诗《蚕妇》的作者?

张俞,一作张愈(《宋史》),字少愚,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史书上说他“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宝元初 (1039),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出资买得青城山自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他因此号称“白云先生”。“喜弈棋,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鹤以归。杜门著书,未就,卒。妻蒲氏名芝,贤而有文,为之诔曰:‘高视往古,哲士实殷,施及秦汉,余烈氛氲。挺生英杰,卓尔逸群,孰谓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云隐君。……’”(《宋史·隐逸传》)确如蒲氏所言,像张俞这样古风强烈的士人到宋代已是不多了,宋初柳开、张咏、寇准、石延年以至范仲淹等人犹见余习。蜀中因地处盆地,那里的士人身上保留的古风也相对多一些。“三苏”中的老苏与大苏那豪迈高逸的风概也有这种古士之风的影子。

张俞有一首《蚕妇》,是一首悲惨诗。原文如下: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农家妇女。

市——这里指集市、市场。

遍——全。

罗绮——绫罗、丝绸、锦缎。

诗意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赏读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完全诉诸形象——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泪满巾”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三、描写东坡公园作文500字

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要提起他与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东坡先生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东坡公园(舣舟亭)地处常州市区东部,原名东郊公园,占地2.667公顷,系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江南园林。南宋时,常州市民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泊舟于此,而建舣舟亭作纪念。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进入洞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之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故名思意,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与春花争艳斗奇”,象征先生的自知之明。苏东坡在京做官时,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思想相左,便自请做地方官,离开京都避嫌,不与人争。桂花色不艳,但却“清气满乾坤”,恰为他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

我们今天仰慕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逆境中能风趣幽默,乐观超脱。”在流放时,他自宽道:“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东坡先生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吓倒。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