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莆田江口不知名的山

2023-02-11 13:50: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莆田江口不知名的山

桥尾山。啊

就在石狮村里面。

囊山...是江口和梧塘的交界山...囊山寺在江口...

分数那么高却不知道你想问什么问题 麻烦补充下问题 我在帮你回答 分数给我 哈哈谢谢了

囊山 九莲岩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2002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东岩山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自南而北随山势上升,依次为麟山祖祠、东山妈祖宫、报恩东岩教寺。

麟山祖祠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倡“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二”学说,世称“三教先生”。林兆恩门徒遍天下,且代代相传。在他生前,南京、北京等地就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也多建有三教祠。因此,这里的三教祠就被尊奉为“麟山祖祠”。祖祠建筑群包括牌坊、三门、拜亭、正殿,以及林龙江纪念馆。正殿系明代创建,清代重修;梁架斗拱为清代之物。其他建筑物则是近年修复或新建的。正殿后有树龄达1600多年的晋代古樟,胸围13.8米,高15米。古樟系分西、南、北三股,1997年偏西的一股颓然倒地,今剩南北二股,上面依然青枝绿叶显露生机。北股地表处看不到韧皮部,不知它是如何汲取养分的。古樟的奇绝之处就在这里。

“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正殿中的这副楹联

透露了林兆恩倡导的“三教”宗旨。嘉靖年间,莆田遭受倭患、瘟疫的双重煎熬,数以万计的黎民陈尸郊野。林兆恩和他的门徒不避腐臭移尸焚化。1996年,东山西侧发现层层叠叠的骨灰罐两大坑,就是他们行善积德的实物佐证。后来,群众集资在山顶偏西建起庙宇式的“明代倭难义冢”,既可宽慰古代亡灵,又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东山妈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莆田城中心文峰宫迁来的,民间俗称东山文峰宫;宫内有两尊宋代木雕妈祖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宫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该宫早年格局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增建了梳妆楼等建筑物。

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

报恩寺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座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三级,空心,八角形,四面开拱门。内壁砌有悬挑条石梯级,可登至二层。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狮子,各具情态,生动逼真。护卫四个塔门的金刚力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神态雍和,造型古朴。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向上,宋代我国南方的寺院布局尚无此例。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有些专家认为,石塔可能是在隋代砖塔的基础上改建的。

建筑群东侧原有一片古松,古松东侧有巨石,过去都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那百余株古松就像百余条巨龙拔地而起,盘旋凌空,即使无风的日子,走在古松下的小路上,也会听到头顶松涛飒飒的呼啸声。可惜经过20世纪中叶的动乱浩劫,古松被砍的仅剩数棵,如今新植的幼松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20世纪末开辟了东岩山公园,在东北坡直至山顶建起了亭台楼阁,均建东岩山碑林。

相传唐代高僧妙应禅师曾留下“乌石山前,官职绵绵”的谶语。后人印证道:“宋以后莆中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簪缨不绝,皆居山下也。”南宋大文豪刘克庄住在山下,写有《乌石山》诗,回忆童稚时期在山上游玩的诸多乐趣。

晴天若起个大早,在这里可以看到通红而不耀眼的朝阳在海云的屏幕中冉冉升起,那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致就是“东山晓旭”了。

有点难度,大家都是猜的,山那么多,没说明是哪一座

二、林龙江的简介

林龙江,本名林兆恩,莆田人,明代思想家、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本为儒生,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三十多岁时愤而脱离儒籍,遍访道行之士,研求心身性命之学,糅佛、道、儒三家学说为一体,创立了三一教,并在闽、赣、江、浙等省义务行医传教。福州是他主要的活动地,他先在洪塘金山寺建一小楼“借借室”,作为在榕常驻之所。不久后又在金山寺西北向不远处的龙江寺今址又筑一住所,亦名“借借室”。传说他曾携老母在此长住,以制作售卖竹捞篱谋生,奉母至孝,故今龙江寺南面的一乡间小道得名“笳(捞)篱弄”。

林龙江在福州期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名学者陈第等曾慕名造访求道,“借借室”一时随林龙江的大名而闻名遐迩。林龙江死后,“借借室”改名借借祠、龙江祠。信徒奉林龙江为神,塑像供祀,香火甚旺,林龙江家乡莆田信徒亦多有来往,龙江祠遂成为三一教的活动场所。

三、三一教的配神简介

三一教祠中的“四配”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四大门徒。

卢文辉(1563-1617)字延征,道号性如,又号子觉子。莆田县(今涵江区)卢峰人。弱冠补郡子员,初习儒业,后追随“三一教主”林兆恩之三教学说,深受林兆恩器重,为得意门徒,为三一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奉师命,历时10年,于万历初编成《林子本行实录》即《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卷,自著《中一绪言》、《性灵诗集》,附于《正宗统论》之后,林兆恩评价曰“兹集删定。颇得余心”。万历二十年(1592)林兆恩逝世,卢文辉从宗教立场继承其遗产,在涵江青璜山创建瑶岛祠,继续传教。另著有《夏心集》、《卢子要言》、《放生义文》、《龙华三会忏文》等。葬于延寿澄山(今涵江澄峰村境内),墓碑上刻:“三教嫡传”,左边“性如子”,右边“卢先生”。三教门人尊称为“夏心尼氏统承中一三教嫡传大宗师”,简称“卢子”。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第一配。

林至敬(1551-1618)道号坦乐,又号贞明子。莆田新安里鹘宿村(今秀屿区忠门镇岳秀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初四日生。父亲是三教门人。幼年从塾师训读《四书》,清明道义,少时好为乡人排忧解难。青年时,拜龙江学派大师林兆恩为师,谨守师训,倡行三纲五常为日用、人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戒暴钦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每天素食一餐。入龙江门下之后,至敬修习“立本”,以明人伦。继之精研“入门”,以明心法。再继之磨练“极则”,以体践太虔。修习“九序”心法。师成后,远回家乡鹘宿村,开设学馆,收徒讲授,弘扬龙江教旨。时从学者甚多。嘉靖年问,侵寇入莆,大肆烧杀掠夺,民不聊生。与同门师兄弟卢文辉、张洪都、朱逢时,跟随龙江宗师在莆田、仙游一带设馆兴学,宣扬九序心法,治病救伤,收埋遗骸。万历十八年(1590),在岳秀建三教祠。至敬随龙江之后,在莆田、仙游等地学馆传学授教达30余年,世称至敬为龙江亲传弟子,是门徒们敬重的专才之一。著有《丁戊本纪》、《卓午实义》上下集、《龙华别传会语》上下集、《明夏集》等。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岳秀归寂,墓葬在岳秀山。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之一。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其诸多传奇故事。

张洪都(?-1614)号翼林。莆田县玉溪人。父张子升,燕京学官,为官正直,爱民如子。少工儒学,学识颇深,弃名学道,师从三一教主林龙江,求林子传授心法,学习三教合一思想。在莆仙行医,救治疾患,济世为民。万历十三年(1585),和游思忠前往金陵倡教,翻刻林子诸集。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主编《四书标摘正义》(后改名为《林子四书正义》共20册)。另编著《林子本行实录》、《林子本行纪略》、《心圣直指》等。万历二十一年(1593),同父亲张子升一起在玉溪村倡建三一教祠。林子仙逝后,其“自弃产业,刻印书籍”,与朱真懒(号了玄,莆田水南人)倡教于江左、江右、南直隶等地。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北京顺天府御河桥畔建三教祠。一生毁家纾难,四出传教,深受民众的敬仰。张洪都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北京去世。卒后成为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也是三一教崇拜对象。

朱逢时(1538-?)字极峰,道号慧虚。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十六日生。幼年读私塾,家道寒贫,秀才出身,拜读林龙江的著作,受到启迪,放弃举子业,执贽拜林龙江为师。在莆田北高、埭头一带,一边教书,一边传播三一教。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侵犯兴化,莆田县受害最烈,百姓被害数以万计,朱逢时奉林龙江先生之命,率领门徒,为死难百姓收尸掩埋,共计九十九墩。还带领弟子为百姓治病,受到百姓的爱戴。与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等,紧跟林龙江先生,在莆田、仙游及外地传教。万历二十年(1592)在家乡水南倡建三教祠(即太湖祠),著有《心海真经》1卷、《三教先生年谱》。正月十六在石城箕护拱手而归。门人承其遗愿,安葬在北高澄江村青屿山,墓今存。朱逢时也是林龙江先生的四大高徒之一,是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