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扬雄生肖?

2025-02-19 09:52: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扬雄生肖?

答案是:生肖龙。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生肖龙,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曾撰《太玄》等,把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对后世意义重大。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2018年4月12日,成都市郫都区举行了纪念汉代学者扬雄逝世两千周年的活动。

二、扬雄的典故?

扬雄、子云:

据《汉书 扬雄传》载,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 云,蜀郡成都人,西汉官吏、学者。少即好学博闻,“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 以微名当世”,终日闭门读书著述,故不为当朝所重,久来升迁,并为此作《解嘲》,传颂一时。作为古代 典型文人,扬雄遂成为后世常被咏 颂的人物,“扬子”、“扬雄”、“杨子云”等因以多见于诗文中。

扬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工于赋,然历仕三朝,不得升迁。后 世诗文常以“子云”喻指能文之士,或借以抒发怀才不遇之叹。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唐•王维 《重酬苑郎中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唐•张九龄《酬 五六寒朝见贻》:“贾生流寓,扬子寂寥时。”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 丈人》:“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唐•戴叔伦行路难》:“扬雄闭门空 读书,门前碧草春离离。”唐•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扬雄事另参“扬执戟”、“扬雄宅”、“投阁” 等。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 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禄位扬雄小,囊钱赵台轻。”

唐•崔 融《哭蒋詹事俨》:“不轻文举少,深叹子云疲。”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 怀赠答》:“才雄子云笔,学广仲舒帷。”唐•储光羲《秋次霸亭寄申 大》:“无人荐子云,太息竟谁辨。”唐 •韩愈《闲游二首》之二:“子云只目守,奚事九衢尘。”又据《汉书扬雄 传》记载,扬雄曾“校书天禄阁上后世诗文乃借“子云阁”喻指宫中校 理书籍之处。唐•上官仪《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东望安 仁省,西临子云阁。”

三、扬雄酒赋原文?

原文如下:

昔者舜命禹伐有蓬山,禹始得酒泉。石鼓文曰:“禹奠洛神于南溪,石鼓以为记。”夫子曰:“禹奠酒于南溪,此何异于奠洛神乎?”嗟夫!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窃跖之时,乃有桀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盗贼五十载,天下恒乱。吴越发兵,乘胜而至;却金之后,其业益衰。中间数百年,汉、魏、晋、宋,皆有英主;北海、南阳、西京、东都,临水傍城,自有美女帐前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伏生世家,重明启运。至人无己,神人不显。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交游情深。昆山玉碎,分久必合;星隐雁去,时迁易转。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忽而暮气沉沉,忽而朝华再现。东山再起,烟火朝天。岁寒松柏犹茂,而今只有香衾了。

四、扬雄传班固全文翻译?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

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

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

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 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 ,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原文:

扬雄,宇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此文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五、班固《扬雄传》的翻译?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

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

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

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 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 ,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原文:

扬雄,宇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此文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六、扬雄赋受哪位人物影响?

西汉文学家杨雄喜好辞赋,并深受蜀地同乡司马相如的影响。

七、扬雄的历史地位?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实,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在扬雄看来,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经典是最主要的经典。他说: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又说: 山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 因此,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 但是,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塞路者”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在古时有杨墨塞路 ,当时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孟子。 这里所说的“后之塞路者”就是指汉代的欲仇(售)伪而假真、羊质而五虎皮、学也为利的虚伪、烦琐荒诞的官方正统经学。因此,扬雄要象孟子那样扫除塞路者,为孔子儒学能在汉代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八、扬雄汉赋的代表作?

扬雄的四篇代表作:《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九、关于扬雄的《法言·吾子》?

扬雄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自己对赋的看法。他其实是又爱又恨,象一个酷爱写诗词的少年长大了,看少时的诗词,不免自嘲几声“为赋新词强作愁”。他对自己曾经的才华是爱的,但因有一定阅历,又不免摆出一幅批判的态度来。在他看来,赋(这里主要指大赋,不是后来的抒情小赋等)是喜欢铺排文字的少年人搞的玩意。或许有人要说,赋有劝戒的功能啊,那么扬雄就及时地堵住他的嘴说,或许有一点这种功能吧!但不免负面影响更大----不仅没起到劝戒作用,反倒有鼓励的性质。就象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本来是劝皇帝不要沉溺求仙,可它里头大肆铺排神仙的排场,武帝看了,反而“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不是适得其反吗!

另外,这段文字中,他还有如下观点:对屈原的为人及其作品持肯定态度;提倡尊崇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不要受诸子杂著的影响。他认为他负有象孟子那样的使命,要把那些杂七杂八的非孔学的言论清除掉。

十、扬雄:传世经典作品解析

扬雄简介

扬雄,字云孙,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雄辩、辛辣见长,深受后人推崇。

扬雄的代表作品

扬雄主要作品包括:

  • 《法言》:这是扬雄最著名的著作之一,涵盖了政治、伦理、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 《劝学篇》:这部作品是扬雄的劝学之作,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劝学文章之一。
  • 《公羊传》:扬雄和《左传》合称“公羊二传”,是中国古代十传之一,被誉为“百家之长”。
  • 《愍劳》:这是扬雄的一篇代表性散文,通篇叙事流畅,情感真挚,堪称扬雄文笔的典范。

扬雄的作品特点

扬雄的作品在雄辩和辛辣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 雄辩犀利:扬雄的文字犀利而富有力量,能深刻抨击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 道出人性:他的作品洞察人性,对人性的探究和剖析是他作品的精髓。
  • 文笔纯熟:扬雄的文笔流畅自如,既有如梭般的慷慨激昂,也有从容淡定的庄重气息。
  • 思想深刻:他的作品不仅形式上雄辩,更在思想深度上具有独到之处,对政治、伦理、人性等问题有着独特见解。

通过解析扬雄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战国时期思想家的风采,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能为您带来对扬雄作品的更深入了解。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