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捻军读音?

2025-02-15 05:01:2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捻军读音?

捻niǎn 部首笔画 部首:扌部外笔画:8总笔画:11 基本字义 1.用手指搓转(zhuàn):~麻绳。

2.搓成的条状物:灯~儿。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

从手,念声。

本义:用手指搓转) 2.同本义轻拢慢捻抹复挑。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又如:捻就(揉缩);捻髯(用手指搓着腮上的胡须);捻断髭须(比喻费尽心思);捻绳;捻灯芯;将两股纱捻成一根线 4.领导[lead]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贾仲明《凌波仙》

5.驱逐;追赶[drive]。

如:捻出门(驱赶出家门) 6.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

亦为清代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捻子或捻军的简称。

二、捻军连环画

捻军连环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和文学的结合,连环画向观众呈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插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捻军连环画在中国风靡一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历史背景

捻军连环画起源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在那个时期,捻军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团体,活跃于中国北方地区。捻军连环画是以捻军为题材的,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战斗和传奇来展示他们的形象。

捻军连环画最初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连环画能够更广泛地传播。那时,捻军连环画被大量制作并流传到城市和乡村。它们以其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迅速吸引了大批观众。

艺术特点

捻军连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

  • 油墨水彩:捻军连环画通常使用油墨和水彩颜料。这种混合媒介使得画面色彩鲜艳、层次丰富。
  • 人物形象:连环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都精细入微地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战斗场景:捻军连环画经常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用以展示捻军的英勇和战斗力。
  • 故事叙述:连环画中的故事情节宏大壮丽,往往以英雄人物为主线,讲述了捻军的传奇经历。

文化影响

捻军连环画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在那个时代,连环画成为城乡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之一,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欣赏和讨论连环画的内容,增强了社区与群体的凝聚力。

其次,它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和战争的了解。捻军连环画作为历史题材的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军事形势以及人们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捻军连环画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在当时,它促进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许多出色的艺术家通过创作捻军连环画,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和赞赏。

今天的影响

尽管捻军连环画的风靡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今天,我们可以将捻军连环画视为中国连环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为后来的连环画艺术开辟了道路,为后续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捻军连环画也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之一。通过研究连环画中的细节和题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末年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捻军连环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为中国的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清朝时候的捻军是怎么回事?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华北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匪发迹,其首领为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苗沛霖。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首王范汝增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马兵。1865年,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四、捻军十大名将是谁?

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五、1855年各路捻军推举谁为盟主?

1855年秋天,各路捻军大会于安徽蒙城雉河集,推举张乐行为盟主。

1855年,各路捻军齐聚安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会盟活动。经过商讨,各路捻军最终推举张乐行担任捻军盟主,并议定了《行军条例》这一规范制度。同时,捻军还制定了“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在捻军自己的眼中,一个规范的、强大的军队已然诞生。

1856年,捻军与太平天国达成了合作协议,张乐行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封号。尽管从名义上看,捻军算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却是“听封不听调”,保留了自治权。

1857年,捻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以蓝旗领袖刘敬勇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回到淮北,结果被张乐行处决。

这件事之后,捻军便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以张乐行为领导留在淮南,而大部分捻军则回到了淮北。

从此之后,捻军便开始和清廷在各地乱战。由于双方互有胜负,再加上年成稍微好转,因此捻军的力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强。

1863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攻下了当初捻军会盟的毫州稚河集,张乐行遭到出卖,遇害身亡。捻军的士气一度遭受重大打击。

张乐行(1810年~1863年),字洛行,乳名香儿,别名老乐,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后成为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被封为捻军盟主。

咸丰二年(1852年)冬,作为十八股捻首之一,在安徽亳州雉河集起义抗清,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1]咸丰四年(1854年),张乐行与起义军白旗首领龚得树、黑旗首领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次年春,捻军势力扩大到安徽、河南两省。[2]咸丰五年(1855年),各捻会盟于雉河集,张乐行被封“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和颁布《行军条例》。咸丰六年(1856年)张乐行再次占领丰县,紧逼开封。咸丰七年(1857年)春,受封为“征北主将”,三河镇战役中与陈秀成配合大败湘军。咸丰九年(1859年),张乐行进军西华,在舞阳将清军将领联恩围杀。咸丰十年(1860年),被封为沃王。

同治元年(1862年),张乐行率领长枪队西进,与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交战。同治二年(1864年)清廷诱降,张乐行顽强抵抗,因叛徒出卖,在西阳集被俘,随后被凌迟处死,时年53岁。

六、捻军和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捻军和太平天国没有直接的关系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

  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记载捻党起源于康熙年间,兴起于嘉庆年间。1853年太平军打到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由领袖张洛行、王冠三、苏添福等人武装起义抗清斗争,1855年各路捻军汇集安徽亳州,建立“大汉国”,推举张洛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明命王”。

  长江以南是以太平天国为首的抗清运动,长江以北的捻军开始了大发展,张洛行统领的各地捻军采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半农半军的状态,以皖北为活动中心,西到潼关、北到济南、东出大海、南与太平军相接,各个抗击。

  当时北方有多个农民起义,山东聊城的宋景诗部、山东济宁的宋继鹏部、河南驻马店的陈大喜部,山东枣庄一带的幅军、菏泽地区的长枪会等等都奉捻军为盟主,都互相支援进行反清运动,此时的捻军是北方抗清主力军。

  从1857年开始,捻军与太平军正式汇聚于淮河,张洛行率领捻军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联合抗清,成为了太平天国有力的同盟军或兄弟部队。1864年,南京失守,太平天国失败,遵王赖文光率领太平军与捻军梁王张宗禹部汇合,统一作战。1866年捻军分为东西两部,1868年东捻军在江苏境内被剿灭,同年西捻军在山东溃散,至此长达18年的捻军结束。

七、1865年5月,捻军什么首任清清朝名将?

张皮绠

僧格林沁参加过对英法联军、太平天国等的战争,战功显赫。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僧格林沁先后擒杀了太平军的重要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因此,农民起义军上下都对僧格林沁无比的憎恨。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率领所部围剿捻军张宗禹部。在曹州战役中,僧格林沁因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很快就陷入了张宗禹的重重包围之中。僧格林沁仅率领少量亲兵成功突围,在逃到吴家店时,因受伤落马,被迫躲藏在麦田中。

张皮绠等人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中发现了一名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军官。由于张皮绠只是一名小兵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清军猛将僧格林沁,于是手起刀落,就杀死僧格林沁。之后,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后,才知道自己杀死的竟然是僧格林沁。这时,张皮绠年仅16岁。很快,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不久之后,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父亲、哥哥先后战死沙场,寡嫂在家,生活拮据。于是张皮绠离开捻军返回家乡,改名为凌云,并在家乡娶妻生子。之后,张皮绠又做起了了推油、造酒等小本生意,生活还算过得去。

八、特拉维夫纪念馆

特拉维夫纪念馆:

特拉维夫纪念馆是以色列国内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特拉维夫市中心,是世界上对犹太人大屠杀受害者进行记忆和纪念的地方之一。该纪念馆通过展览、纪录片、研究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大屠杀的历史,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人道主义、宽容和反种族主义的思考。

历史背景

特拉维夫纪念馆建立于1953年,旨在纪念约600万在纳粹德国统治下被杀害的犹太人。它位于一块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曾经是特拉维夫集中营的所在地。特拉维夫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残酷对待犹太人的象征之一,饱经痛苦和苦难的犹太人群体在此地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岁月。

特拉维夫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铭记那些无辜生命的逝去,传达对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灾难之一的警示,并通过记录和展示大屠杀的历史,强调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纪念馆展览

纪念馆的展览以多种形式呈现,其中包括照片、个人物品、口述历史、纪录片等。这些展示不仅记录了大屠杀的始末,更着重强调个人故事和生活细节,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大屠杀的影响和对生命的摧残。

参观者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听取幸存者的讲述,与历史真实接触,深刻感受大屠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特拉维夫纪念馆还与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犹太人大屠杀研究,并向公众提供相关教育和信息。

教育和纪念活动

特拉维夫纪念馆定期举办各种教育和纪念活动,旨在向公众普及大屠杀的历史,并增强人们对于种族主义、仇恨和暴力的警觉。

纪念馆的教育项目包括学术研讨会、讲座、教育培训等,以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大屠杀的历史。此外,纪念馆还开设了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供人们深入研究大屠杀相关的文件和资料。

纪念馆还举办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如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用艺术的方式传递对大屠杀的思考和回忆。这些活动旨在倡导尊重和多样性,使人们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谴责仇恨和暴力。

思考与展望

特拉维夫纪念馆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种族主义、仇恨和暴力的存在,永远不要忘记大屠杀带给人类社会的痛苦和悲剧。通过对大屠杀的纪念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努力阻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特拉维夫纪念馆通过其丰富的展览和多样化的纪念活动,不仅向公众普及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还呼吁人们要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并为一个更加宽容、和谐和平等的世界共同努力。

在特拉维夫纪念馆的引领下,我们应该作为一个社会,共同反思历史的教训,并为创造一个没有种族主义和仇恨的未来共同努力。

九、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

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是一座令人骄傲的历史古迹,位于马来西亚斯里巴加湾市中心,是该国独立的象征之一。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历史传承

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建于1970年,是为了纪念马来亚联邦的成立,以及该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苏丹伊斯干达。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马来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元素,展示了一个精美而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作品。

纪念馆内部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展品,让游客能够了解斯里巴加湾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从苏丹伊斯干达的生平故事到马来亚联邦的独立历程,这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过去。

建筑风格

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展现了马来传统建筑的魅力。馆内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马来文化和环境,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理念。

纪念馆的外观采用了传统马来建筑中的特色元素,例如挺拔的柱子和屋顶的尖顶。同时,建筑的整体设计非常现代化,以玻璃幕墙和金属结构为特点,给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感觉。

纪念馆的室内设计同样精致而优雅,使用了暖色调和木质材料,营造出温馨而富有历史氛围的空间。展示区域精心布置,使游客能够舒适地参观并欣赏展品。

价值意义

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是斯里巴加湾市的象征,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这座纪念馆的存在使当地居民和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斯里巴加湾市的历史演变,并体验马来文化的魅力。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育平台,让人们能够感受并珍视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还为旅游业带来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繁荣和发展机会。

未来发展

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作为斯里巴加湾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

未来,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将继续丰富和更新展品,以及完善游客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同时,它也将成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历史展览的场所,进一步推动斯里巴加湾市的文化发展。

总之,斯里巴加湾市苏丹纪念馆是一座值得骄傲的历史古迹,不仅展示了斯里巴加湾市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它的建筑风格独特精美,内部展示丰富,价值意义重大,对斯里巴加湾市的文化发展和旅游业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陈嘉庚纪念馆心得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上海的陈嘉庚纪念馆,对于这次参观,我深感荣幸和震撼。陈嘉庚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家和民主斗士,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备受世人敬仰。纪念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展示方式,全面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领略到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震撼的展览内容

陈嘉庚纪念馆的展览按照时间顺序,生动而有条理地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一开始,我们被带到了他的早年生活,通过各种珍贵的照片、信件和手稿,展示了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陈嘉庚先生从小立志学习的坚定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

走进下一个区域,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陈嘉庚先生在教育领域的杰出成就。展馆通过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各所学校和学院,以及他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我被他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学生们的关怀所深深感动。这个展区也展示了他与众多教育家和学者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除了教育事业,纪念馆还揭示了陈嘉庚先生在社会进步和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文件,让我们了解了他如何积极参与改革运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作为一位坚定的民主斗士,陈嘉庚先生在中国民主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

精心设计的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的建筑设计简洁而大气,体现了陈嘉庚先生所崇尚的实事求是和务实精神。整个纪念馆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通过空间布局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为参观者呈现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纪念馆内的内容安排十分合理,通过音频导览和多媒体展示,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此外,展馆还设置了多个互动区域,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

展览的多样性使人印象深刻,从陈嘉庚先生的家族背景到他的个人故事,再到他的历史影响,每一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整个纪念馆给人以深思和启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代的教育机会和民主权益。

对陈嘉庚先生的敬仰与思考

参观完陈嘉庚纪念馆后,我对陈嘉庚先生的敬仰之情与对他事业的思考更加热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革者。他的精神和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陈嘉庚先生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他创办的各所学校和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陈嘉庚先生的民主思想和革命精神也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直坚持追求民主和自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社会公正和民主价值而努力。

总而言之,参观陈嘉庚纪念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我相信,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为建设美好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