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历史?
一、甘肃天水历史?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天水的历史?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邽戎、冀戎,置邽(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
三、天水堡子历史?
西北境内历史上为抵御土匪侵略者的军事防御建
西北土堡,又称西北土楼,是西北境内历史上为抵御土匪侵略者的军事防御建筑,一般修建在在崇山峻岭的山巅,建筑以2至5米厚的黄土城墙为主,现存土堡除住人和庙宇之外,都荒废弃置。西北地区又以天水地区最多,天水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秦岭西北部,陇山南部,渭水贯穿全境,是进入西北,通向西域的雄关锁钥。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华夏文明始祖伏羲女娲,还有八千年历史的原始文明大地湾。
四、大革命是哪段历史?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甲子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五、天水古迹的历史?
天水古城,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它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则靠着秦岭山脉,渭河穿城而过,气候四季分明,有着“陇上小江南”的美誉。古城始建于先秦,明代时,逐渐演变出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座城池,形成“五城连珠”的格局。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剩伏羲城和西关两座城池,它们见证着天水璀璨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六、天水历史名人?
天水人才辈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有伏羲、女 娲、羸非子、秦庄公、秦襄公、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石作蜀,汉壮 侯赵充国,汉忠烈侯纪信,飞将军李广,辞赋家赵壹,三国名将 姜维,前秦皇帝苻坚,后凉皇帝吕光,诗仙李白,文学家李翱, 五代诗人王仁裕,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雍正皇帝老师巩建丰, 教育家任其昌,陇上铁汉安维峻,中国革命先辈邓宝珊将军等文 化名人。
七、天水擀面皮历史?
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现有汉中米皮、宝鸡擀面皮、天水面皮、西安面皮等流派。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西北较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
如今是中国著名的小吃。
面皮是西北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其中天水面皮更是西北面皮中独一无二的优质特色小吃。面皮又叫酿皮、凉皮、面皮子等,由于各个地方的具体制作工艺不同,所以叫法也叫不一样了。
八、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有
1、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的政治逐渐又步入正轨。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3、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渐在中国崭露头角,为今后带领中国人民斗争打下了基础。
4、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为今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九、历史纪念馆中有什么?
曾经的人文事件纪念物,用以缅怀追思
十、天水祭祀伏羲的历史?
正如中国历史上烧瓷有民窑和官窑一样,作为古代中国头等大事的祭祀也如是。而像民间祭祀伏羲的传统风气至今盛极不衰,公祭大典盛况空前的景象属于罕有,令人唏嘘。
很小的时候便被教之,人宗爷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在天水,天水人称伏羲为“人宗爷”)、三皇之首,人要寻根问祖。妇孺皆知至少代表了文化膜拜的一种心理绵延,祭拜伏羲便成为当地百姓最自然不过的习俗。至今笔者仍清晰地记得,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宗庙里贡献牺牲、恭读祭文、鸣鼓奏乐……朝拜人宗庙的人们手捧香蜡纸表沿甬道鱼贯而人,恭敬又虔诚地在伏義八卦象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古柏森森,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荐选其中一株以象征伏羲旨意,并悬挂红灯作为标志,朝圣后在树上贴满红纸人并用艾条点香灸病。此外,不少人奉送香火之余还要吃斋住宿,礼数大约要持续五日(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
寺院在白天人声鼎沸、秩序井然、香烟缭绕;夜晚曲终人散,灯火阑珊,伴着古刹钟声的回响,诵经声、木鱼声、锣罄声混杂消匿在暮霭深沉中。
除过伏羲的诞辰日,其他每一个与伏義有关的日子,几乎每个天水人都会如数家珍,农历七月十九有一次大的祭典,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到伏羲庙烧香的时间。这种铭心刻骨的记忆与其说是对伏羲生于天水的喜不自胜,毋宁说在更多的老百姓眼中,伏羲爷就是伏羲爷,他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是他开启鸿蒙,创世造人。
伏羲不仅肇启文明,而且福佑桑梓,一句“天水没大灾,就是(因为)人宗爷给看着呢!”在民间更是口口相传,代代称颂。
农历五月,伏羲的人文气息在古趣盎然的天水便生长蔓延开来,热爱伏羲的人们也亢奋起来,因为公祭大典即将来临。
公祭大典现场,鼓声雄浑,钟鸣悠远,凤引、龙旗、幡杖、宝盖的仪仗队铺天盖地,乐舞告祭的盛典史诗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翘首企盼的百姓蜂拥而至,细心聆听第一乐章童声吟诵《伏羲颂》,“陇坻苍苍,渭水泱泱;太昊伏羲,成纪发祥。三皇之首,五帝之先;肇启炎黄,世代绵延……”,清脆婉转、声声入耳、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港澳台胞来了,海外侨胞来了,外国友人也来了,根的文化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温润潮湿的记忆里有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背影……
历史的偶然性也决定必然性。一个梦的机缘巧合就这样发生了。老天水人(天水是秦国的一个郡)常会讲起这样的传说:某天,秦文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黄色大蛇由天而降,就在大蛇靠近他的睡榻之际,他被惊醒了。第二日,秦文公作了占卜,占卜说黄色大蛇即龙也,此乃是伏羲的象征,大蛇由天而降征兆吉祥,由此理应进行祭祀,让神灵感知我们的恭敬之心。于是,秦文公就在陕西洛川东建造了祭祀伏羲的鄜畤,而在为祭祀三皇设立的八个畤中,祭祀伏羲的就占了三个。那一年正是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十年)。
秦时明月里,西风冽冽,庄严肃穆的祭祀场上,蛇图腾的旗子招展,舞者头戴面具,手持干饑,边舞边“傩、傩……”地呼喊,秦文公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进行祭祀,并手把祭文、追古思圣,可谓开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先河。
随着秦国在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不仅秦人祭祀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还专门修建了祭祀伏羲的伏祠(秦德公二年)。伏羲公祭活动在先秦社会的滥觞,至今在秦腔的古韵流芳中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当年的气息和温度。
西汉初年,继承秦之郊祭制度。东汉沿用此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天宝六年确立三皇祭祀典范。
时光流转,河清海晏。北宋,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中,朝廷恩准在秦州的蜗牛堡即今天的卦台山修建伏義庙。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天水公祭伏羲拉开序幕。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一1196年),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模,历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而且祭文由朝廷统一撰写。到元朝元贞年间,秦州县令韩彧上奏朝廷,表示卦台山乃伏羲画卦之地,此地的祭祀礼仪应高于其他地方,祭祀费用由中央出资,每年春秋之际由官员主祭。元朝恩准了韩彧的奏折,自此,每年春秋,秦州伏羲庙祭祀礼仪由官员主祭。
峰回路转,直到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明正德十六年,一个叫许凤翔的巡按以祭祀不便为由,奏请朝廷在现在的天水市西关另立寺庙。从此,伏羲祭祀中心便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卦台山被列为伏羲的陵墓,演化成民间凭吊先祖的地方。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蔚然成风,很快进入极盛期,秦州伏羲庙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后,对伏羲的祭祀沿袭明代祭祀程序。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渐转为民祭。
祭祀也曾一度中断过,尽管有那么多讲究和说法了,但文明和文化从来都未断裂过,1988年是伏羲的后裔们欢欣鼓舞的一年------恢复公祭大典。
1988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动。2005年,祭祀规格升格为省祭。伏羲庙祭祀礼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升格为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持的祭祀。公祭大典的祭祀议程共有六项: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敬献花篮、瞻仰圣像。乐舞告祭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纷纷走向伏羲庙,或点燃香烛、跪拜鞠躬,或瞻仰伏羲圣像,感受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事实上,我国现存有名具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伏羲台一处和陵墓一座,即位于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河南淮阳的陵墓。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所以这里伏羲庙前立有“羲皇故里”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