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公园有哪些纪念馆?
一、陶然亭公园有哪些纪念馆?
陶然亭公园北门附近有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 北京蓟城纪念柱, 毛主席纪念堂, 张秉贵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 时传祥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孙中山行宫, 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马叙伦纪念馆, 马骏纪念室, 徐悲鸿纪念馆,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李四光纪念馆, 铁道兵纪念馆
安亭附近有 外冈游击队纪念馆, 侯黄纪念碑, 嘉定新城(马陆镇)烈士纪念展馆, 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 吴觉农纪念馆, 陈独秀纪念像, 人文纪念公园, 上海犹太纪念园, 国际经度联测纪念碑, 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陈瑞生烈士纪念馆
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介绍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Center for Jewish Studies Shanghai, 简称CJSS)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系,中心1988年被建立。潘光教授(CJSS的院长)的领导下中心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研究犹太人及以色列题目的研究中心。中心的研究焦点是大屠杀难民在上海的历史(大致1936到1950年),中国的另外犹太群体(最有名在天津,哈尔滨及开封)和近东的政治学。被中心推出的书包括《犹太以色列研究》(论文集)、《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及《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等。
三、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上或者其国民对二战时中国收留犹太人这一事件是怎么看待的?他们当今对中国看法如何?
这么说吧,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意淫,犹太人自己对这事,并不看重。
举个列子。斯皮尔伯格就是犹太人。他拍了两部电影。一部就是辛德勒的名单。对辛德勒感恩戴德。一部是太阳帝国。反映犹太人在上海的经历。但片中对中国人的表现,明显不如日本人。片中对日本鬼子,甚至有美化的意味。
关于你的问题通过检索相关网站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在以色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里的!是写进族谱家史的!
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来源:天涯论坛和一些网络博客
2、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网址:
3、16位从事历史学、政治学、汉学以及犹太民族史研究的学者和文学作家共同开始了《流亡上海》一书的编撰工作。
网址:
以上文献没有明确出处关于以色列建国后相关的教科书对于中国上海收容难民的表述。
综上所述,在上海的确实有数万以色列难民曾经得到了中国人的帮助,而这也成为中国目前和以色列保持良好
外交关系的一个基础。可以推断不少在此避难的犹太难民之后有相关文字记录。
但是没有确切的材料可以佐证,在它的教科书中有相关的篇幅介绍。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
应该是非常认可的,现在的以色列与中国关系也比较好(我是指与美国、意大利、法国这些与中国关系一般的国家比较)。但事实上二战时期的日本对犹太人的态度甚至比中国对犹太人的态度还要好。
二战时 大批犹太人在中国的上海得到一方安全,避免了纳粹的屠杀。以色列人感激中国,对中国友好
他们很感激中国当时收容了犹太人,貌似现在中国跟以色列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
四、二战期间上海收留过犹太人吗?
有!
在纳粹大举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上海对犹太难民敞开大门。但该帖刻意回避了上海敞开大门的原因――沦陷。正是因为1937年“8-13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上海大部分地区及其周围地带,使得中国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因此上海才在1937年秋到1939年秋的近两年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等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特别要说明的是,来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并没有五万,当时全“中国”的所有犹太人不过才四、五万之多,包括原先居住的侨民和后来的难民,除上海外他们主要居于伪满洲国辖下的哈尔滨和青岛等地。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总数约为3万,扣除经过上海去往第三国的外,真正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为2.5万人左右。他们来上海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33年希特勒开始排犹到1937年8月日军侵入上海,这段时间里来上海的犹太人总数不过1000―1500人。这段时间里德国犹太人虽然遭到迫害,但还没有到被剥夺生存权的地步,特别是由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关系,纳粹当局曾一度放松排犹的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德国还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慷慨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苏联),抗战前期蒋介石手上能够和日寇对敌的只有那三十个德械师,蒋的两个儿子也被分别送往苏联和德国军校学习,上海又怎么可能会“浑然不知希特勒”~
(2)、从1937年8月日寇侵入上海到1939年8月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这段时间里来上海的犹太难民最为集中,大约为2.1万到2.2万人。特别是在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犹太人被迫大批外逃。此时世界各国纷纷限制犹太难民入境,而上海却由于沦陷后的特殊情况敞开大门,因此才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还要说明的是,后来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也不是日本占领当局的本意,而是由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上海租界当局和犹太社团不堪重负,并由上海犹太救济组织主动向日本占领当局提出申请后才做出的决定。
(3)、从1939年8月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大约仍有6―7千名犹太难民进入上海。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00名波兰犹太人在“日本辛德勒”――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此人曾在伪满洲国外交部任职)的帮助下辗转来到上海,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尔犹太经学院的全体师生约400人,他们在避难时期的上海犹太社团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3、日本占领当局为何对上海犹太人手下留情?
二战期间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一是抗战前期纳粹德国曾慷慨援助中国抗日,只是因为中国实在扶不起才转而和日本结盟;二是日本人对犹太人很有好感,甚至顶住纳粹要求屠杀上海犹太难民的压力,庇护了这些犹太人。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之后,对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不加限制,后来又设了三处难民营,给犹太难民以多方援助。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如继续收留犹太难民则有可能引起德国不满,让日本政府颇感为难。12月5日,日本首相、外相、陆相、海相、大藏相特别召开“五相会议”,专门讨论对犹政策。会上虽有分歧,但最后还是认可继续采取对犹亲善政策。由于不便在日本本土容留犹太难民,因此计划在日本占领的中国土地上建立“犹太人居留地”,并鼓励犹太资本“开发满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才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难所。
1942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寻格上校专程来到上海,要求日本占领当局仿照纳粹作为“最后解决”上海犹太人,而日本当局却拒绝纳粹要求,只在虹口地区搞了个“无国籍难民区”,将无国籍的犹太难民约1.4万人迁入其中。虽然难民区的状况十分艰难,但并不可与纳粹当局在欧洲所建的集中营相提并论,日本当局对犹太难民并未施加残害,难民区内宗教、文化活动均可开展,并由于上海犹太社区和海外犹太社团的大力支援等因素,并未出现大的灾难。
日本人究竟为何对犹太人手下留情?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东亚地区不象欧美长期存在反犹主义,日本人对犹太人素无仇怨可言,且在日俄战争期间,美国犹太巨商希甫积极为日本筹集2000万美元贷款,明治天皇破例在皇宫内邀请希甫共进午餐,希甫也成为获得天皇授勋的第一位外国人,日本人也由此对犹太人颇有好感;其二是上海犹太难民中有不少是俄国犹太人,一旦实施“最后解决”的话,力图保持和苏联不战状态的日本担心会以此触怒苏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日本政府内主张和美英保持媾和后路的部分官员与“犹太问题专家”们对欧美反犹势力宣传的“犹太威胁论”信以为真,误以为犹太势力的确垄断国际经济命脉、控制了美英等国的政治与外交,因此想通过对犹太难民的亲善来讨好美国犹太“力量”,以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