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保卫战的意义?
一、睢阳保卫战的意义?
(一)睢阳保卫战顺应了千古不变的历史潮流,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我们前面已经提及,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抵抗叛军是正义的战争。睢阳保卫战正是这场正义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更有重要的意义。张巡及其守城将士,其战必胜,守必固,死必壮烈。而睢阳城中百姓对守城更是全力以赴,城中粮尽时,甚至不惜自杀以解将士之饥。军民团结,10个月之久,睢阳固若金汤,这种军民团结的精神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守城军民大义凛然,智勇无比,不仅使敌寇望而却步,还感召其将士反正,投入孤城,实现爱国誓言,充分显示出正义力量和正义战争的感召力。
(二)睢阳保卫战为唐王朝平叛奠定了基础。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便组织兵力东进西犯,西进的目标是长安,东进的目标是雍丘、睢阳。他们的目的是夺取睢阳,卡住运河,扫荡江淮,于是形成了东西两大战场。尹子琦第一次围攻睢阳城16天,撤兵去支援长安门户潼关,后又重围睢阳。睢阳保卫战中,安史大将尹子琦所率13万大军被完全吸引牵制在睢阳城的周围,他们既无法回师救援危在旦夕的长安城,也无法破城南下,这样极大地削弱了长安、洛阳方面叛军的军事力量,使长安九月得以光复,洛阳在睢阳城破十天后被收复。睢阳保卫战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彻底打破了叛军欲南下扫荡江淮的企图,保护了南方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使东南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稳步地发展。正如史书记载,睢阳保卫战“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因此,睢阳之战死死挡住叛军南下通道,对屏维江淮,支撑整个平叛战局以及战后唐王朝重建社会经济均具有重大意义。
(三)睢阳保卫战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成功典范。
在尹子琦率13万大军围攻睢阳时,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认识到任所真源战略地位并不重要,于是毅然放弃治所,率主力北上,守卫睢阳。张巡进入睢阳后与许远等合兵6800余人,而敌军13万。军力悬殊,而攻、守城也相差很大,守城的一方往往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可以运用少数兵力牵制敌军。而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说,要有数倍之兵力及特殊器材才可进行,而且不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不易取得城池。张巡正是利用了城防的特点,在敌众我寡之下,与敌军针锋相对,严密防守,使叛军绞尽脑汁,付出惨重代价,始终无机可乘。如果仅限于守城,而不积极出击,终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张巡则不然,他利用自己士气高昂和叛军急于得城的弱点,多次主动出击,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使叛军防不胜防,或歼灭叛军有生力量,或夺取叛军粮食装备,“器械,甲杖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在当时产生了积极意义。由于叛军南下为了直取江淮富庶之地,完全可以绕过睢阳,挥军南下,但因张巡善于用兵常常主动出击敌军,使敌军在未攻下睢阳等地时,不敢轻易南下。因此,睢阳保卫战不仅仅守卫睢阳一城而是守卫了大片重要的军事重地。
(四)睢阳保卫战体现了张巡及其守城将士精神永存。
当朝名士李翰所言:“禄山背德,大臣将相比肩从贼,巡官不朝,宴不尘,无一伍之士,一节之权,徒奋身死节,以动义旅,不谓忠乎”?战乱爆发,张巡并未“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誓师讨贼,与睢阳共存亡,直到睢阳城陷。“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张巡忠贞亦感染身边之人,他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南霁云被俘,张巡招呼他:“南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笑曰:“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英勇就义。唐肃宗李亨在张巡死后不久,下诏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加封其妻子,后来并下令“立庙睢阳,岁时致祭”,称赞他们“忠臣事君,有死无贰,列士殉义,虽死如存”。张巡等人的高尚气节,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知识分子,与其同时代的名士李翰著文盛赞张巡,其后的高适、韦应物、韩愈、柳宗元、司马光、欧阳修、文天祥等文人学士都写下了大量颂扬诗文。司马光认为张巡等人“世治则摈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敌手”,实乃“善者”、“忠义”之人。文天祥以张巡为榜样鼓舞自己的抗元斗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其心声。其后,王炎午“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将文天祥与张巡相提并论,盛赞二人忠君爱国。清代史学家赵翼也评论“睢阳之难,张巡、许远固千古共知,其次则南霁云。”可见,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贞气节为整个中华民族所传承。
二、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么?
再这样下去,我建议知乎的历史话题改为喊口号大赛好了,一言不合就高唱一曲正气歌来压人,要不以后看谁背的诗词多,谁的历史问题就回答的有道理,吼不吼啊?我这篇答案是要为张巡说几句话的,但是你们动不动就上升到什么民族高度,真是要让人犯尴尬症啊,以为这是轩辕剑的最新剧本?不说别的,哥舒翰他老人家的意见征求过吗?回纥人民感到非常受伤。
我们就说汉人吧,王夫之这一辈子民族斗争的弦绷的紧不紧?他总不是你们眼中的什么键盘侠小清新,精神少数民族吧?他评判这件事的时候就批判张巡,说:“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人家非常清楚围城时的这种“人相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也就是唐朝那个时候民间笔记还不发达,只能依靠官方史书上的高调,所以能给你们想像的空间,把吃人弄成是一场双方自愿的狂欢。多看看晚近时期围城战留下的一手记载,看看固守战到底是怎样的,看看在这样的场景下,城内和城外都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在饥饿中,军民的关系是怎么互动演进的。连这些都做不到基本了解,而动辄高谈阔论,慷他人之慨,我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清新了。所以,咱们看一下一千多年前的睢阳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好不好?
先看一下关于食人事件的一手记载吧。旧唐书什么“人心终不离变”的鸡汤我们就不灌了,那里面的干货记载是“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新唐书说的则是“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很明显,这中间的共同点是,睢阳完全断粮有一个“既尽”的时间点,之后军人才开始主动食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围城战中,职业军人永远处于食物链统治地位,如果军人的粮食已经到了“既尽”的地步,那么,平民的大规模饥饿状况产生,更应该在这时间点之前!无论大家认为张巡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魔王,大概都不会认为他是在睢阳防御战中,把城中百姓的性命和军人同等看待的圣母型角色吧?
好,现在我们来考证一下这个“既尽”的时间点。关于城中粮食的情况,第一手资料是张巡部将南霁云的自述,在他突围而出,向贺兰进明求援时,有这样的交代:
霽雲慷慨,泣且語曰:「霽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矣!霽雲雖欲獨食,且不下嚥,大夫坐擁強兵,觀睢陽陷沒,曾無分災救患之意,豈忠臣義士之所為乎!」因嚙落一指以示進明,曰:「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留一指以示信歸報。」座中往往為泣下。
《资治通鉴》将南霁云求助之事系于八月,而睢阳陷落是该年的十月九日。按照南霁云说话的场景,显然只可能夸大,而不可能把城中饥饿的情况往好里说。那么,则睢阳开始饥饿的时间最早也应该是七月初,而且这里所谓的“睢阳之人”,很明显指的是平民,那么对于军人来说,“既尽”的时间段只会更晚。因为《新唐书》明确记载军人是“初杀马食”,如果七月初他们就开始饥饿,那么在八月显然是无力支持南霁云的这次整整带了五十匹马的求援行动的。
经过论证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军人“既尽”的时间点跟南霁云求救的时间基本是前后脚,也就是一直到城破,满打满算,最多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而此时城中有多少军人呢?准确地说,是一千多人。
將士人廩米日一合,雜以茶紙、樹皮為食,而賊糧運通,兵敗復征。睢陽將士死不加益,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鬥,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
这是资治通鉴系于七月的记载,当时军人的存粮已经需要精打细算的供给,但还未完全断粮,平民则很可能已经系于完全饥饿的境地,和我们上面的分析完全符合。而开始吃人,无论参照哪种记载,至少都是南霁云求救之后的事情了。而南霁云也仅仅带回来了一千多人而已,加上城中还剩的六百到八百人,士卒依然是一千大几百人左右,绝不会超过两千人。
睢陽士卒死傷之餘,才六百人,張巡、許遠分城而守之,巡守東北,遠守西南,與士卒同食茶紙,不復下城。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賊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二百餘人。……與城使廉坦同將步騎三千人,閏月,戊申夜,冒圍,且戰且行,至城下,大戰,壞賊營,死傷之外,僅得千人入城。
那么问题来了,不到两千人,这么多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吃掉三万人,度之常理,这样的剧情未免过于惊悚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南霁云除了带回了一千张嘴,也是带回了粮食的,“驱贼牛数百入”。无论如何,吃人显然是张巡的最后底线,在没有可用之粮之前绝不会开始屠杀,那么开始食人的时间,则还要进一步缩减。真正吃人的时间越短,这个“三万人”的定额就愈加可疑。
当然,一千多人在不到六十天内吃掉三万人,加上数百头牛,如果都是精壮成人的话,本身是可以接受的数字。但问题是,睢阳城破时,唐军士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战斗力,“癸丑,賊登城,將士病,不能戰”。既然都大开杀戒吃人了,说这病是饿的,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城中在军人开始吃人或更早时,已经爆发瘟疫了。这并不是随便的猜测,而是围城战后期非常普遍的情况。而这三万百姓中,不少死于瘟疫,或者军人尚未完全绝粮,而平民已陷入饥饿时的那段混乱时期,死于“人相食”之中。张巡和城中军人吃的,集中在攻城战晚期,而且一开始可能只是食用尸体,后来才开始系统屠杀民众食用,由于城池很快陷落,这个数目并不占三万人中的多数。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为张巡辩解什么,吃人多还是吃人少,其实并不改变睢阳食人事件是一场残忍的人道主义大灾难的性质。但问题在于,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人道主义大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不可胜数,让人麻木不仁。仅仅同样在《资治通鉴》的唐书中,“吃人”的记载就随处可见:
悉焚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賊買人於官軍以為糧。官軍或執山寨之民鬻之。人值數百緡,以肥瘠論價。……官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不耕稼,專以剽掠為資,啖人為糧。
我就不继续往下引了。事实上,在一千多年前,睢阳城中真实的情况,只会比史书上潦草的几个字的记载残酷百倍。看似张巡的军队没有吃掉全部三万人,好像减弱了事件的残酷性,事实上,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三万人马上通过流水线变成了粮食那么轻松写意的事。那是长时间的煎熬、折磨,是人性的逐渐崩塌。从一开始睢阳军民共享存粮,倾力抗敌,到粮食缩减,只能保证军人的供应,再到百姓间开始相食,到瘟疫传播,再到饥饿的军人开始食用尸体,然后也被传播,一直到最后军人针对百姓的定向屠杀与食用……这是一条走向人间地狱的血路。
睢阳城中的百姓在整个事件中是失语的,我特地参考了笔记小说发达的明清时期的记载,才能旁证围城战后期的一般规律,补全睢阳之围记载里缺失的环节。譬如李自成的开封之围中,也基本遵循着百姓相食-军人吃百姓-军人相食这样的一般规律。不过,证明他们并不都是成为军人盘中餐,而是很多死于自己的饥饿与瘟疫,以及百姓间的相食,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他们都是永远的牺牲品。
当然,历代都有无数人为他们鸣冤。只不过在当时,朝野之所以有反对张巡的声浪,将食人事件夸张为骇人听闻的屠杀三万人食用,倒并非完全是多么仗义执言,多么在意平民百姓的生命。张巡之前和虢王李巨等勋贵就因为将士表功问题而爆发冲突,在权贵圈中形象不佳。他自己为了守护一个腐朽的王朝殉身后,自己还作为一个标签,一个木偶,成为朝廷上脑满肠肥的人们党争的工具,读史到这里,让人感觉必须得捏着鼻子,要不然会恶心至极。
不过,这批想把张巡搞臭的权贵裹挟着一些正义感朴素的清流,倒也确实算师出有名。毕竟无论人多人少,吃人的事毕竟发生了。即使是当时为张巡辩护的两股最强的力量,也都难以直接为张巡屠杀百姓食肉的恶行本身开脱。李翰拿“这不是他的本心”来进行辩解,本来就已经有些乏力,而韩愈更是回避了吃人的问题本身。“古今道德观不同”并不是万能的法则,不用引用儒家经典来说明这一行为的恶劣,能让辩才无碍的韩愈在文章中如此虚弱的回避主要论点,本身就说明了传统道德在这一事件的威慑性。
当然,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从上面基于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巡是在穷途末路之际冒了天下之大不韪,而且作恶规模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骇人,除开这些污点之外,他的勇气、责任感、忠诚,终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尊敬。我们可以从史料角度论证,他并没有长期大规模屠杀平民供军队食用,也可以从技术角度上对他提出一些批评(比如没有像明末开封之围的守将一样及时遣散妇孺,反而屠杀他们),但是这终究都是细枝末节了。在把视线聚焦在这位忠诚勇敢,在极端场景下私德有亏的优秀将领的同时,也许我们也该稍微投一点目光,在那些同时代的平民身上?毕竟,那是我们更有可能成为的那一类人。
叛军最终进入睢阳城时,城中只有四百名平民。没有任何叛军屠城或平民反抗的记载,大概最终是做了叛军的顺民了。之前尹子奇曾两次撤去对睢阳的围困,平民有充足机会逃亡,因此可以说,最后留在睢阳与张巡一起坚守的,基本是对他非常信任的人。这四百人在这几个月来的互相杀戮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我们已不得而知。他们是之后又被唐王朝的军队重新接收,得以在病床上善终,还是在新的战乱中成为两脚羊?我们不得而知,他们就像所有百姓一样,成为一个证明上位者仁慈或残暴的符号,永远消失在史书的缝隙中。
而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在张巡守睢阳的同时,有一条不太起眼的记载。那是睢阳陷落前的一个月,战事最为残酷之时。之前,唐军决定联合回纥,在西线展开一次反攻。面对异族使者,唐肃宗做了这样的承诺: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于是,在睢阳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与血肉饲喂守城的军人,为了挡住叛军推进的步伐时,同样是李唐王朝的子民,另一大批平民的命运,就这样被皇帝的一句话,被轻飘飘地划到了凶狠的异族那一边。
你看,历史原来自己会说话呢。
三、睢阳保卫战张巡为什么不撤退?
据《通鉴》,早在睢阳城破的第二年(公元757年),即有“饱学之士”责备张巡不肯早日撤退,导致最后出现吞食同类的惨剧。张巡的朋友李翰则提出,张巡以睢阳一城坚守,苦等救援直至粮尽,最终所为,实不得已,违背张巡平生志愿。
张巡没有尽早撤退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睢阳(河南商丘)是江淮地区(华东)的屏障,弃守突围的话,江淮门户洞开,生灵必将涂炭;二是部众饥饿衰疲,突围未必脱险,在围城早期,守军的粮食里掺入茶叶纸张,进而捕捉鼠雀,进而宰杀战马,杀人是绝境状态;三是附近城市即有友军,期待就算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援兵终究会到达。
睢阳城破,张巡、军、民的死是历史事实。历史的片段是延续的——这些在争论之中往往被忽略——1.城破之前几个月,张巡手下大将南霁云突围求援,发现附近城市的友军有吃有喝,就是不帮忙。唯有张巡之前驻扎的宁陵有3000余军士舍命一往,仅有1000余人突破重围进城。2.临近城破,河南节度使张镐一边传令浙东、浙西、淮南、北海等地尽速救援,一边加速行军前往解围。离睢阳最近的谯郡郡长闾丘晓速来傲慢骄横,不理会张镐命令。等张镐大军抵达谯郡时,睢阳才沦陷3天。张镐愤而乱棍打死闾丘晓。3.城破的同时,唐军已在大举反攻。距睢阳沦陷仅13天,攻陷睢阳的叛军主将尹子奇被起义的陈留郡民诛杀。
四、睢阳读音?
1、睢阳的读法是suī yáng(声母:s,y ;韵母:ui,ang;声调:阴平,阳平)。
2、睢阳区是河南省商丘市市辖区,位于商丘市中心南部,北依梁园区,东邻商丘新区与虞城县,西连宁陵县,南望柘城县、鹿邑县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是商丘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丘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旅游服务中心。
3、睢阳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皇之首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钻木取火,睢阳被誉为“中国火文化之乡”。商族、商人、商朝起源于这里,睢阳被誉为“中国商文化之乡”。
五、睢阳书院读音?
睢阳书院的读音:suī yáng shū yuàn
“睢”,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uī、su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睢”的基本含义为张目仰视的样子,如睢盱;引申含义为欢乐的样子,如扬袂睢舞。
在古文中,“睢”也常做动词,表示仰视,如睢,仰目也。——《说文》
字源演变
“睢”,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睢”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时代演变而来。
六、河南睢阳读音?
睢阳,读音suiyang,是河南省商丘市的-个区,过去叫睢县。睢阳区有个镇叫坞墙填,是个农业大镇,无论是玉米,小麦,在河南省范围内,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赫赫有名。
七、睢阳是哪里?
睢阳区,河南省商丘市辖区,位于商丘市中心南部,北依梁园区,东邻商丘新区与虞城县,西连宁陵县,南望柘城县、鹿邑县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辖区总面积960平方千米。
八、睢阳连环画
睢阳连环画:传承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睢阳连环画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绘画形式,睢阳连环画以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睢阳连环画最初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商丘市,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作为中国最早的漫画形式之一,它以玄宗时期的睢阳古城为背景,借助简约的线条、生动的形象以及幽默诙谐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睢阳连环画以手绘的方式展现,每张画与前一张、后一张都有连贯的关系。这种连贯形式让整套画作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幅画都在讲述着人物的成长、情感的变化以及社会的转变。无论是作为绘画艺术,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睢阳连环画都传递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睢阳连环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婚姻、家庭、友情、爱情、社会习俗等。这些主题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示,既给人带来欢笑,又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睢阳连环画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睢阳连环画的技艺与特点
睢阳连环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历数个环节才能完成。首先,作家需要进行创作构思,确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次,需要绘制初稿,包括场景的勾勒和人物的大致形象。然后,进行水墨勾线,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神态。最后,上色是睢阳连环画的关键步骤,色彩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价值。
睢阳连环画的绘制技巧独到而精湛,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富有魅力。同时,他们擅长运用象征性的绘画手法,通过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动物、植物和天象等,来表达某种深刻的哲理。这使得睢阳连环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思辨与启迪。
另外,睢阳连环画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通过人物神态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线索的引导,使得观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无论是欢笑、忧伤还是愤怒,每个表情和动作都被精确地刻画出来,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睢阳连环画的艺术价值和传承
睢阳连环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睢阳连环画不仅富有娱乐性和观赏性,更通过其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将古代社会的百态呈现在观者面前,让人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制度和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它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睢阳连环画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新兴的娱乐方式使得睢阳连环画的受众逐渐减少。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需要更多的人来重视和关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总的来说,睢阳连环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作为一种具有传统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形式,它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九、永城和睢阳距离?
驾车路线:全程约115.0公里
起点:永城市
1.永城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东方大道行驶820米,进入芒砀路
2) 沿芒砀路行驶3.8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淮海大道
3) 沿淮海大道行驶4.0公里,左转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960米,直行进入济祁高速公路
5) 沿济祁高速公路行驶20.0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76.6公里,在商丘南/G105/归德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790米,朝商丘方向,右转进入G105
5.睢阳区内驾车方案
1) 沿G105行驶2.3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归德南路
2) 沿归德南路行驶3.4公里,左转进入雪苑路
3) 沿雪苑路行驶6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睢阳区
十、睢阳属于哪个地区?
属于商丘市的地区。
睢阳区位于北纬34°04′—34°38′,东经115°20′—115°48′之间。地处华北平原商丘市中心南部,因在睢水(古睢水)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