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爆发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华北事变令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的危急关头。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大中学校的学生数千人齐集新华门进行请愿。学生提出抗日要求,被无理拒绝。他们愤怒至极,立即举行示威游行。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
他们与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展开了英勇搏斗,最终有100多人受伤,二三十人被捕。12月16日,是原定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当日,北平学生、市民上万余人,再次冲破军警的包围袭击,先后在天桥、正阳门前广场两次召开市民大会,通过《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议案,并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之后,北平学生又迅速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人民众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北平学生的英勇斗争,很快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许多城市的学生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全面抗战,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以后,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平津学生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了卜泛的抗日救亡工作。大批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
什么是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