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哪里?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所指的“西洋”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具体指向哪里取决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一方面,“西洋”可以指代地理上的西方地区,指的是欧洲、非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指的是地理上的西洋,那么他的船队可能会去到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以及沿岸的阿拉伯地区等地。
另一方面,“西洋”也可以代指“大海”或“海外”,这种用法源于中国古代人对于东方为自家、西方为他乡的传统文化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指代的是大海或海外,那么他和他的船队可能会到达许多沿海岛屿和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如南亚、东非、中东等。
二、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是指
南亚和西亚
印度洋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西洋”。我们平常所说的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指的就是印度洋。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曾称之为“厄立特里亚海”,意为“红海”。
初时指的可能就是现在的红海,以后穿过曼德海峡发现还有更大的海域,遂用这个名称泛指整个印度洋。 到古罗巴时期,印度洋被罗马人称为“鲁都姆海”,但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希腊语“厄立特里亚”的意译,也是“红海”的意思。
同一时期,印度洋还被人称为“南海”、“东海”等等。直到15世纪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达·伽马为了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这个大洋后,才开始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 这个名称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通用的名称。
三、什么是西洋菜图片?
西洋菜为十字花科豆瓣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节易发根。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形,浓绿色,有辛香味。总状花序,花小、白色。长角果。种子很小,褐色。生于溪流浅滩,以种子或茎扦插繁殖,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鲜茎叶可做蔬菜。
西洋菜的清洗是一件比较麻烦繁杂的事情,因为它可能会有水蛭附在上面,而普通的洗法又很难洗得干净,若是吃下去,对人体是不好的,因为水蛭会吸血。
四、西洋花图片及名称?
西洋花本是西方生长的一种植物,径干匍地而生。花朵如中国牡丹,又称“西番莲”、“西洋莲”或“西洋菊”者。花色淡雅,自春至秋相继不绝。春间将藤压地,隔年凿断分栽。根据这些特点,既可做大面积的板面装饰,又可做缠枝花纹做边缘装饰。
五、郑和下西洋季节?
多在十月至翌年正月。
我国有经验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航行规律,一般是从闽粤出发,启行时间多在十月至翌年正月,此时正值北风季节;自印度洋归国,总是在四月至七月间,此时正值南风季节.此时,正好满满收获回神州 。
六、郑和下西洋爱情?
以郑和七下西洋的传奇经历为蓝本,穿插奇幻的冒险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出品人兼导演朱义昌透露剧本初稿后还组织了包括苏童、叶兆言、黄蓓佳在内的著名作家、影视专家首先审读,并从80后的年轻影视创作者中选择读者。作为航海题材的影片,片中不仅有海上奇观,也有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该片采用了和《阿凡达》一样的“动作捕捉”技术,不管文戏武戏,所有的角色都由专业的演员从一而终地表演,然后同步进行动作捕捉。
七、郑和下西洋全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八、郑和下西洋影响?
对国外:
1、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
对国内:
1、外交军事: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
2、政治: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
3、经济: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
4、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宗教: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消极: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
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九、郑和下西洋野史?
野史记载其目的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1433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江苏太仓的刘家港,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
十、朱棣几次下西洋?
朱棣自己没有下西洋,是他派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其中明成祖朱棣时期六次,明宣宗时期一次。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