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京师四大学堂?

2024-10-18 15:54: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京师四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今交通大学)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端的三大源头。

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二、京师大学堂教育内容?

孙家鼐被任为管学大臣后,又于六月二十二日上《奏筹办京师大学堂大概情形折》8条,主要内容为:一、为举人、进士出身之京官设立仕学院,以习西学专门为主。二、大学堂应为毕业生代筹出路,其已授职者,由管学大臣出具考语,各就所长请旨优奖;其未仕者,亦由管学大臣严核其品学,请旨录用。三、精简学科门类,如经学、理学可合并为一门,兵学宜另设武备学堂。四、编译局主要应编译西学各书,旧有经书仍应以“列圣所钦定者为定本”,即使非钦定本,也不得增减一字,以示尊经之意。五、总教习可设2人,分管中学和西学。西学教习薪水应从优。六、应取消学生“膏火”(即生活津贴费),而改为奖赏,以激励学生努力向学。经孙家鼐推荐,任命许景澄(1845―1900)为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大学堂校址设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原有房340多间,又新建130多间,即后来的北大二院,又在北河沿购置房舍一所,开办译学馆,即后来的北大三院。大学堂办学经费为30万两,常年用费为200,630两。户部指定从华俄道胜银行中国政府存款500万两的利息中支付;不敷之数,由户部补足。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洋务派官僚首领张之洞会同张百熙改定学制,对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也作了修改,修改后的章程――《奏定大学堂章程》,较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有几点不同:一、大学专门分科将原来7科35门改为8科46门,主要是增设了经学科,下分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易礼、礼记、论语、孟子、理学11门课程,突出了经学的地位。二、大学院改名通儒院,年限规定为5年。三、大学堂设总监督,总管全学堂各分科事务,统率全学校人员,相当于后来的,受总理学务大臣之节制。从光绪三十年开始,清政府专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与管学大臣职务分开。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批速成科学生毕业。宣统元年(1909)第一批预科学生毕业。宣统二年8个专门分科除医科 外,均正式招生开办,惟各科分门比原计划为少。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亡国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实现变法维新,而维新,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自科举制度和国子监相继取消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惟一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科举取士制度的替代品。1904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了最后两批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可见,京师大学堂继承并替代了科举制度和国子监,是古代取士制度与高等教育向现代演进的承上启下者。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季羡林、冯友兰、周培源、任继愈、萧超然等都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自汉代太学以来国家最高学府的惟一正统继承者,甚至北大的历史可以因此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设立太学之时。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伙同其顽固派,一举镇压了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此即“戊戌政变”。经此国变之后,光绪遭到幽囚,维新派或出逃,或被治罪。慈禧进行了全面复辟,把变法的所有新政统统废除。但是,她却保留了新政中正在艰难筹建的京师大学堂。当时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曾记载说道:“戊戌政变”后的“北京尘天粪地之中,所留一线光明,独有大学堂而已。”(转引自朱有王献编:《中国近代学制史》,下册,第649页。)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者。这一极不寻常的现象,非常令人费解。于是,就有人去探索,去求解,并提出不少论点。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由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早于“戊戌变法”。

三、京师大学堂创办时间?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时北京大学的使用的旧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四、京师大学堂的来历?

京师大学堂,开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它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对于西学,又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仅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而不为“西学之究竟”。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学生凡年在30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30岁以上者可免修。

五、京师大学堂停办了,为什么北大说源于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是在京师大学堂基础上建立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一度停办,直至1902年得以恢复,增设预备科(新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1910年改设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大学。

六、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癸卯学制?

京师同文馆

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奕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属总理事务衙门。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授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同时并入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的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七、京师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首先明确这两所新式学校的创办是不同运动的产物。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的产物,京师大学堂是为维新时期的产物。

其次,学校性质和教育目的不同。京师同文馆最初作为外语学校设立,培养的是懂外语、会外交的洋务人才;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的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后,注意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区别这两所学校,关键在于,一个是洋务运动的教育措施,坚持的是洋务派的思想;一个是维新运动的教育措施,坚持的是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八、京师同盟馆是京师大学堂前身吗?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所办,以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

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保留的唯一成果,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九、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事件

孙家鼎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是孙家鼐的第一本传记。作者以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艰辛历程为主线,以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图文史料为依据,以作者所倡导的纪实文学“三趣”(文趣、情趣、理趣)理论为指针,风追司马,回归“现场”,重估历史,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中国改革家楷模孙家鼐的光辉形象,既能使人享受高品位的阅读乐趣,又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历史往往如此:一件事办对了,可以功德无量,造福子孙后代;一件事耽误或做错了,往往祸国殃民,阻碍历史进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唯一幸存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教育转型的奠基石。因为有了京师大学堂,才有了北京大学,才派生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名牌高校。作为首任京师大学堂校长兼教育部长,孙家鼐功不可没。遗憾的是,孙家鼐一直遭到学术界的冷落、误读。

十、京师大学堂创始人?

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