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程颐名言?

2024-08-24 03:47: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程颐名言?

1.诚者无妄。

2.去不仁则仁存。

3.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

4.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见朱熹《二程全书·遗书》卷二十二下载程颐语。失节:指女子再嫁。这两句大意是:饿死这样的事是极小的,女子失去贞节这样的事却是极大的。儒道至宋代发展为理学,也称道学,建立了一套更为严酷的封建礼教,女子不能改嫁即为其中之一。道学先生们认为女子~,极力提倡从一而终的“贞节观”。这种封建礼教不知道掘杀了多少女子的幸福.葬送了多少女子的生命。今天只能供批判或在表现封建道德观时引用。

《二程全书·遗书》

5.古之教人,无一物不使之诚心。

6.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

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学篇》说话不一定要多么有文采,重要的是要措辞恰当,如果措辞恰当就说明你这个人是有文化的

《二程粹言·论学篇》

7.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不得。

8.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9.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拂。

10.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独自一人静思并不难,难的是居住于广厦之中(身处富贵)而顺应天下。

《二程粹言》

11.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

1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13.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14.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二、程颐后代?

有一儿子叫程端中,靖康末(1127年初)随高宗赵构南渡,居池州,知六安军,兼管内农营田事

三、程颢程颐读音?

读音:chéng hào、 chéng yí。

程颢是北宋人。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四、何为程颐门?

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见于《宋史·杨时传》)。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五、程颐家境如何?

公元1033年,程颐出生在河南府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辈上原本是世代居住在中山府的,不过后来因为祖先调任,程家随迁居。

程颐的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的时候,迁居到开封府,等到程颐的祖父程遹迁居到河南府,顺便一提他的祖父是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程颐的父亲程响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程颐自幼受到家风熏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跟随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学习,开启了他个人的理学探究道路。十八岁的时候,少年壮志,以布衣身份上书宋仁宗。

宋仁宗嘉佑元年,二十四岁的程颐跟随父亲来到京都,进入太学受教。后来因为所写的文章,受到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的欣赏,而得胡瑗授以“处士”的身份。不久之后,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六、程颐出生时间?

程颐(1033-1107.10.5),汉族,字正叔,世居中山,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

七、程颢程颐赴宴趣闻

程颢程颐赴宴趣闻

程颢和程颐是中国宋代儒学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卓越的成就,也在其他方面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才华和趣味。在程颢程颐的生平中有一则有趣的赴宴故事,展现出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的风采和智慧。

据说,有一次程颢程颐受邀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是由一位地位显赫、财富雄厚的文人举办的,他邀请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在当时,接到邀请参加这样的宴会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在宴会开始之前,程颢程颐相互交谈,彼此分享了自己对于这场宴会的期待和猜测。他们对于此次宴会能够结识和见识到各界人士的才华和智慧充满了期待。

宴会开始后,程颢程颐与其他宾客一起进入了宴会的会场。会场布置得非常豪华,桌上摆满了美味的佳肴和琳琅满目的美酒。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人生、文学和哲学等话题。

在宴会期间,程颢和程颐以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能力,引起了众多宾客的兴趣和敬佩。他们不仅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与其他宾客分享了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其中,程颢在谈到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时,引用了一位古代圣贤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解析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与宾客们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一理念。

程颐则以他独到的艺术眼光和哲学思考,赞赏了宴会上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幅画作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使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叹。

在宴会的尾声,程颢程颐因他们在宴会上的表现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和好评。大家纷纷赞美他们的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和举止得体。同时,他们也因他们平易近人、谦虚有礼的态度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这次宴会不仅让程颢程颐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他们的学问和思想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通过宴会这个场合,程颢程颐向世人展现了他们那独特的风采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总之,程颢程颐赴宴趣闻展现了他们在学术界以外的优雅和幽默。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展示了他们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能力。同时,他们的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也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趣闻故事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程颢程颐这两位伟大的儒学家,也让我们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八、游嵩山古诗程颐?

《游嵩山》程颐:鞭赢百里远来游,岩谷阴云暝不收。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

九、程颢和程颐区别?

    程颢和程颐区别在于哲学理论不同。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

十、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程颐(1033~1107)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