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弄獐宰相,模棱宰相,青词宰相,棉花宰相分别是谁?

2024-08-14 07:34: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弄獐宰相,模棱宰相,青词宰相,棉花宰相分别是谁?

弄獐宰相:唐朝宰相李林甫一次写信庆贺亲戚生了孩子,将“弄璋”(古称生男为“弄璋”,璋为玉器)写成了“弄獐”(獐为野兽).后遂以“弄獐宰相”来戏称没有文化的权贵了.

模棱宰相:唐代小有名气的文学家苏味道曾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武则天圣历初年,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更加圆滑,人称“模棱宰相”.

青词宰相:明世宗信奉道教,好长生术,宫中每有斋醮,就命词臣起草祭祀文章.这些文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谓之“青词”.而李春芳、严讷、郭朴、袁炜等词臣均以“青词”邀宠,官居宰相,因此,时人称他们为“青词宰相”.后讽刺那些升官阶梯并非正路的人.

棉花宰相:明朝大学士刘吉,精于营私,无所建树,因此屡遭谏官弹劾,但他善于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把弹劾他的谏官一个个都排挤打击下去,竟使他在内阁呆了整整18年,因此被人称作“棉花宰相”.所谓“棉花”,是取其“耐弹”之意.后比喻那种巧于仕宦的官僚形象~

二、元初宰相?

     元初宰相为:太平(1301—1363年),原名贺惟一,字允中,其父贺胜,是元朝亲军都指挥使。

     贺惟一年尚幼,泰定帝雪其父冤而抚恤之。贺惟一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尝受业于赵孟頫,又师事云中吕弼。贺惟一始袭父职,后来升任工部尚书、辽阳行省左远相等要职,是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少数汉臣之一。当时蒙古贵族别儿怯不花与脱脱争权夺利,脱脱先被排挤辞相,别儿怯不花旋亦得罪。拉帮结派的蒙古贵族相持不下,贺惟一意外成为宰相。公元1357年,元顺帝以任命其为左丞相,他以元朝祖制不以汉人为相而固辞。元顺帝遂赐他以蒙古姓,改名太平,算是不违祖制,于是一个汉人便以蒙古姓名登上了元朝的相位。当时,元未农民战争已进入高潮,红巾军三路北伐,其东路军势如破竹一直逼近到距大都仅几十里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附近,朝臣纷纷议论迁都事宜。太平了解到红巾军的弱点,设法安定人心,从河南调来刘哈刺不花的元军,一举击败这支东路红巾军,迫使红巾军退走,大都转危为安。在内政方面太平外结刘哈剌不花等将领,内结中书左丞成遵、参知政事赵中等一批汉臣极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利用蒙古贵族间的矛盾排挤右丞相太不花。公元1358年,他指使御史助奏太不花“缓师拒命”,使元顺帝将太不花革职,太不花逃到其部将刘哈剌不花处,刘哈剌不花却已倒向太平,遂把太不花逮捕处死。太不花以拥有重兵的蒙古贵族而登相位又是皇后的亲族,在一向重蒙轻汉的元朝被汉人左远相所杀,实为惊人之事,由此可见太平突出的手段与才干。

三、西辽宰相?

耶律直鲁古(?-1213年),男,契丹族,辽德宗耶律大石之孙,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子,西辽末代皇帝(1177-1211)。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直鲁古外出游猎时,被蒙古降将、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让位。1213年,耶律直鲁古郁郁而终。本名耶律直鲁古所处时代西辽民族族群契丹族逝世日期1213年年号天禧(1178年)

四、秦朝宰相?

两位丞相对秦国的贡献:

1、吕不韦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2、李斯

李斯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五、复姓宰相?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六、东汉宰相?

东汉的历任宰相名单:

光武朝

邓禹 、吴汉、 王梁、 宋弘、 伏湛、 侯霸 、李通、 马成 、韩歆、 窦融 、戴涉 、蔡茂、 朱浮、 刘隆 、杜林、 张纯 、玉况 、赵熹 、冯勒 、冯鲂 。

明帝朝

赵熹、 冯鲂、 虞延 、郭丹、 范迁 、伏恭、 牟融 、周泽、 邢穆 、王敏 、鲍昱。

章帝朝

赵熹 、牟融、 鲍昱、 第五伦 、桓虞 、邓彪 、郑弘、 宋由 、袁安、 任瑰。

和帝朝

窦宪 、袁安 、任瑰 、丁鸿、 尹睦 、刘方、 张酺 、张奋 、吕盖 、韩棱 、巢堪 、张禹 、徐防 、鲁恭 、陈宠。

殇帝朝

邓骘、 张禹 、徐防 、陈宠 、梁鲔 、尹勤。

安帝朝

邓骘 、张禹 、徐防、 鲁恭 、梁鲔、 尹勤、 周章、 张敏 、夏勤、 李修 、刘恺 、司马苞 、马英 、袁敞 、李郃 、陈褒 、杨震 、刘授 、刘憙、 冯石、 阎显。

顺帝朝

梁商 、梁冀 、刘授、 刘憙 、冯石 、李郃、 陶敦、 朱宠、 朱伥 、刘光 、许敬 、张皓 、庞参、 王龚 、刘崎 、孔夫、 黄尚 、王卓 、郭虔、 刘寿、 桓焉 、赵戒 、赵峻、 胡广、 李固。

冲帝朝

梁冀 、赵戒 、赵峻 、胡广、 李固。

质帝朝

梁冀 、赵戒 、胡广、 李固。

桓帝朝

梁冀、 赵戒 、胡广、 李固、 袁汤 、杜乔、 张歆 、吴雄、 黄琼、 房植 、尹颂、 韩演、 孙朗、 祝恬、 盛允 、虞放 、种皓 、刘矩 、刘宠 、杨秉 、许栩 、周景 、陈蕃 、刘茂、 宣酆。

灵帝朝

窦武 、胡广、 陈蕃 、刘矩 、刘宠 、许栩 、周景 、宣酆 、王畅、 闻人袭、 刘嚣 、许训 、郭禧、 桥玄 、李咸 、来艳 、宗俱、 袁隗 、杨赐 、段颎、 唐珍、 陈耽 、刘逸、 刘宽 、陈球 、孟戫 、张颢 、袁滂 、袁逢 、刘郃 、张济、 许戫 、邓盛 、张温、 崔烈、 张延 、许相 、丁宫 、曹嵩 、樊陵 、马日磾 、刘弘、 刘虞 、何进。

献帝朝

董卓、 刘虞、 杨彪、 黄琬、 荀爽 、赵谦、 种拂 、马日磾 、淳于嘉 、王允、 皇甫嵩 、周忠、 朱俊 、赵温 、张喜,曹操

七、太宗宰相?

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温彦博等

魏征

魏徵,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1]),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2]

长孙无忌幼年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

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

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

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病逝,时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

八、潮汕宰相?

潮汕民俗名菜宰相羹,它以甘香、甜醇、滑润、爽口、消淤能促进食欲的特色汇进潮汕菜的谱系,成为潮汕菜精巧细腻而独标一格,并赢得潮汕千家万户喜欢吃的家常菜。潮汕名厨从民间厨艺筛选其精华加以改进制作,“宰相羹”被名厨采纳而搬上高级餐馆的大雅之堂。

九、元代宰相?

第一位: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元朝开国名将。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忽必烈将他比作作郭子仪、曹彬。

元朝罕见汉宰相:一位唯一11朝元老宰相,一位唯一元史漏载宰相

第二位:张文谦 (1216—1283),字仲卿,邢州沙河(今邢台沙河市)人。自幼聪敏,与刘秉忠同学于邢州紫金山。1247年,经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进入蒙古亲王忽必烈幕府,并为重用,成为忽必烈潜邸幕府主要谋臣之一。在忽必烈统一中国过程中,张文谦多次随军南下。在军中,张文谦曾与刘秉忠多次向忽必烈进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忽必烈听从劝告,逐渐改变了本族掠地屠城旧习,命令诸将进入宋境后不可随意杀人,不可乱烧民房,要释放全部俘虏,使中原文明得到有效保护。忽必烈继位后,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土领太史院事、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去世后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第三位:许师敬(约1255—1340年),字敬臣,河内李封村(今焦作市李封村)人,他一生仕元,自元世祖至元顺帝,十一朝元老,历任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吏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国子祭酒、太子詹事、中书左丞、中书右丞、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经筵事,西台中丞、光禄大夫。许师敬三居宰相,主张以德为本,制定并推选科举制度,重视保护土地林木,减轻徭役,编著《皇图大训》,教授皇帝及皇太子,勤俭治国,卓有政绩。许师敬是元朝唯一11朝元老,三居宰相,元朝再无二人。

第四位:袁涣,生卒不详,江苏丰县人,元朝“神童”袁遵道之子,至正元年,由国子监生参加会试,进士及第。历官中书省参议、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至正十二年,辞官陪父归东华山,修治先祖林墓,在祖坟前立碑。同年,建淮南行省,起袁涣为行省左侍郎,升右侍郎。后诏回京,任治书侍御史,至正十九年,诏改任吏部尚书,为父亲袁遵道修墓碑。至正二十一年,升中书省参知政事,阶为副相。二十三年,升中书左丞。二十五年八月,除河南行省右丞。加封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师、右丞。时河南已乱,以年迈乞休。退居丰县华山之阳,自号“友山居士”,著有《友山集》(今佚)。尝自赞曰:“官高而不知其贵,道违而恒自退,不时乎?时而心乎?忧世虚灵,众同,中正,独异,惟孜孜于圣学,不知老之将至。”至正末,涣薨,葬于父墓旁,赠鲁国公。袁涣官至宰相,爵列三公,位极人臣,《元史》竟漏载其生平,府、县志亦简,其生平来自其墓志手抄残卷。袁涣是《元史》唯一漏载宰相,再无二人。

十、王安石宰相?

王安石于熙宁三年(1070年)担任宰相,后因改革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1074年被罢相;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又担任宰相后,但与宋神宗产生分歧于熙宁九年辞去宰相职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