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作家萧红简介?

2024-08-10 02:24: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作家萧红简介?

1、人物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2、主要作品

  《可纪念的枫叶》、《静》、《偶然想起》 、《栽花》、《春曲》(六首)、《幻觉》、《八月天》、《一粒土泥》、《萧红散文》、《商市街》、《桥》等。

3、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

二、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学名张秀环,又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小说具有鲜明文体特征,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主要代表作品有《孤独的生活》《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

萧红生活在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外来文化以新的时空形式崛起在她的家乡附近,故乡小城呼兰与五方杂处的国际化大都市哈尔滨隔江相望。萧红对民间思想的发现,构成她作品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她成长发展的时代条件。萧红一生处于两种文化的夹击之中,终身抵抗而又充满矛盾,在自我分裂中痛苦一生。

三、萧红的详细简介?

1、人物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2、人物生平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1936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

1938年底,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同年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2年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3、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四、萧红简介20字?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五、萧红纪念馆开馆时间?

开馆时间早8:00—晚5:00

萧红纪念馆故居,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是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故居始建于1908年。

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国家2A级旅游景区。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

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萧红文学常识简介

萧红文学常识简介

萧红是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表达风格、对社会农村现象的独特揭示而闻名于世。本文将简要介绍萧红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个人生平

萧红,原名谢娟,生于1911年,是江苏省镇江市人。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早年在家乡乡村小学就读,展现了出色的文学天赋。13岁时,萧红离开家乡,前往上海继续深造,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她进入兵工厂担任秘书工作,期间对社会现象有了深刻的触动。

萧红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于农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真实刻画。在她的小说中,农村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景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她通过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巨大变革。

代表作品

萧红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以强烈的感情表达和真实的描写著称。以下是她的几部代表作品:

  • 《红玫瑰与白玫瑰》:该小说以两个姐妹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旧社会的封建伦理和男尊女卑的现象。
  • 《生死场》:这部小说以1927年广东揭阳大潮为背景,叙述了红军队伍的反对军阀的斗争,展现了人民斗争的伟大力量。
  • 《呼兰河传》:呼兰河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这部小说以该村庄的农民为主角,描绘了他们在社会大变革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困惑。
  • 《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小说以中国解放前的南京城为背景,展示了妓女阿丹的命运和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后来成为文学经典之作。

影响与声誉

萧红以其出色的创作天赋和独特的文学眼光闻名于世。她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直面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农村生活的细节和人性的复杂。她以真实的描写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萧红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声誉,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思。

结语

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通过她的文学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农村生活的辛酸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她的作品不仅文学价值尤为突出,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传世之作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带给人们思考和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机会。

七、萧红纪念馆需要预约吗?

需要预约的。萧红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的出生地,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未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陈列有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信函等等。

八、萧红呼兰河传的简介?

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九、哈尔滨萧红中学的简介?

学校分为校本部、现代小学分校两个校区,均处哈尔滨市中心繁华地带,共有47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两个校区实行统一管理。2008年学校通过行业规划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如今集学习化、审美化、数字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已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网络教室、体育馆、校园电视台、阅览室、技术和综合实践专用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活动室、数字课堂等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也为学生自主、多样发展构建了良好平台。

学校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的萧红”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课程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自强弘毅”的校风及“善问慎思、尚勤求精”的学风。领导班子开拓务实,民主治校,提出了“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人才去培养,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好、最快的发展”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致力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完美人格和崇高精神的塑造。努力打造具有萧红中学办学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打造名师团队、倡导合作精神,营造研究氛围,是学校发展建设的永恒主题。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及业务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岗位大练兵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倡导团队精神,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体现“敬业忠诚、学习研究、勤奋创新、主动负责”的教师职业精神;形成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教师职业信念。现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一线教师的49%以上,高级教师占33%,其中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获得中考命题员资格64人,中考审题员7人。教育教学风格迥异的名师团队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2009年中考中,萧红中学480分以上的同学有3人:其中庞佟佳同学名列南岗区第一名,哈尔滨市第三名;仲崇然同学名列南岗区第三名,哈尔滨市第五名,480分以上的人数在哈尔滨市公办校排名第一。470分以上人数为21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4%。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先进学校、十一五规划“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级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省级“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省级“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市级文明单位、市政府级“德育先进集体”、市首批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训练达标学校、市教改科研先进集体、市岗位大练兵先进集体、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共建共育先进集体标兵、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各项工作多次在国家、省、市电视台及各大报刊杂志中报道。花香蝶自来,学校办学声誉的扩大,吸引着国内外参观、学习人员纷至沓来,每年到校参观人员多达数千人,萧红中学在开放办学中走向教育的至高点。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随着历史的发展,饱经沧桑,几易校名,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1927年至1930年间)曾在此就读,并参加了1928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吉敦铁路的爱国学生运动。这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所造就的时代精英遍及国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1992年9月9日学校更名为萧红中学。学校万余米教学大楼设计新颖,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教学手段现代化,在东北乃至全国堪称一流。

十、萧红,呼兰河传的简介?

呼兰河传 

           

            萧红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其内容梗概如下: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

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