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澶渊之盟为什么不叫澶渊之盟?

2024-08-07 20:35:0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澶渊之盟为什么不叫澶渊之盟?

是你们搞错了吧澶渊之盟,就是历史上的 长那澶渊之盟

二、黑水之盟和澶渊之盟?

是渭水之盟。渭水之盟的故事是发生在唐朝初年唐太宗身上的一个军事事件。在这个故事中,唐太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成功地在式微的状况下逼退了兵力远远胜于他的突厥。让我们通过渭水之盟的故事来领略一下唐太宗的英姿。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三、什么是澶渊之盟?

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四、澶渊之盟的利与弊?

檀渊之盟是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北宋军队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了檀渊之盟,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盟,大宋每年上供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丝绸。

檀渊之盟的弊端在于上供是带有耻辱性的,并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但好处是结束了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和平实现了。

五、澶渊之盟有哪些?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六、连环画澶渊之盟

<> 连环画澶渊之盟

连环画澶渊之盟

连环画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以其精美的插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连环画澶渊之盟由一系列的连环画组成,每一幅画都讲述了关于澶渊之盟的故事。澶渊之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发生在北宋与辽国之间。

澶渊之盟的背景

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实力强大,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对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北宋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辽国所造成的问题,于是双方决定在澶渊举行会盟。

连环画澶渊之盟的故事情节

连环画澶渊之盟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向读者展示了会盟的过程以及双方的谈判。在连环画中,读者可以看到北宋的使者与辽国的使者围坐在一起进行会谈,通过画面和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个人的态度以及双方的主张。

连环画澶渊之盟的插画非常精美,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细节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会盟的现场。通过插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会盟的意义。

连环画澶渊之盟的意义

连环画澶渊之盟不仅仅是一个描绘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它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读者了解到不同人物的角色和选择。

通过连环画澶渊之盟,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辽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历史爱好者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

结语

连环画澶渊之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还通过精美的插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连环画澶渊之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七、澶渊之盟原文及解释?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1]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八、土木堡与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九、澶渊之盟指哪个典故?

澶渊之盟说白了就是辽军入侵宋朝,在澶渊(今河南濮阳)和宋朝签订的停战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人说汉朝建立时,有白登之围的屈辱,最终强汉征服匈奴!

唐朝建朝初期时,有渭水之盟的窘迫,最后盛唐灭了突厥!

北宋有个澶渊之盟,最后——“哥俩好”!这多少使得宋朝建立之初就涂上软弱的色彩。

也有人说,宋朝用很少的代价换得和平,利国利民这是很明智的。

一、澶渊之盟的背景

辽朝崛起:耶律阿保机早在宋朝建立半个世纪之前就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辽朝,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征用汉人,建造城郭,发展农业,把一个“游牧帝国”改造成为一个管理有度、组织有序、人口稳定的契丹帝国,这是一个可以和宋朝持久抗衡的稳定王朝的前提。

耶律阿保机雕像

五代时期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与李从珂对抗,向契丹耶律德光乞援,承诺夺得帝位以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夺取这些地方的契丹不仅给辽国带来成熟精细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还使得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北方少数民族可以长驱南下,威胁和攻略中原。这就是辽朝的经济、战略基础。

燕云十六州地图

宋朝北伐失利: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致使宋、辽双方在边界线上有了直接的对话。宋太宗灭了北汉之后,自信心也是极度膨胀,所以直接挥师北上进攻辽朝。经过持续数月对北汉作战,这时的宋军可谓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在幽州的高梁河惨遭败绩,宋太宗在激战中也受了箭伤。

雍熙三年(986年),觉得辽朝“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的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并且兵分东、中、西三路进攻辽国,在中、西两路节节胜利的时候,东路军队急于争功冒进,以致惨败。宋军撤退时,西路军副将杨业掩护大家撤离,因为允诺接应他的宋军失信没来,拼死力战被俘,后绝食而亡,“杨无敌”之死对宋军打击沉重,宋朝也元气大伤。

二、澶渊之战对峙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向辽国表达了和好的意向,受到了辽朝的冷淡。因为辽朝知道此时的宋朝正在受到西北党项人的困扰,现在是一个十足的“软柿子”。咸平二年(999年),辽朝趁宋真宗刚刚即位大举入侵河北,在保州田邵斌、石普那里受到了挫折,后来又在遂城杨延昭处碰了钉子,这个杨延昭就是杨业之子,人称“杨六郎”。两年以后辽军又入侵北宋,这些都是试探性的侵略。

在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以“收复关南之地”为由大举南侵,一路攻入宋朝腹地,兵至澶州。这一下北宋朝廷彻底慌了,澶州(也称澶渊)距离北宋首府开封不过一百里,宋真宗本想着脚底抹油往南跑,最后还是宰相寇准以宗庙社稷劝宋真宗北上亲征。

宋真宗来到澶州正在犹豫上不上北城楼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辽军主帅肖挞凛本想着身先士卒给大家做一个表率,结果被宋军的弓箭射中,当晚就去世了,辽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寇准像

一边是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一边是主帅阵亡军队情绪低落,辽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实萧太后和辽圣宗明白,深入宋朝腹地以后沿途州县大部分还是在宋军手里,战争拖得越久越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尽快和宋朝议和,摆脱这个尴尬的境地。

三、澶渊之盟

两军对峙之下,大家都明白辽军不可能在澶州击败宋军,虽然辽军深处宋朝腹地,但宋军一口吃掉辽军,也没这个力量,这样平衡的军事对垒是这次澶渊之盟顺利达成的基础。

辽宋对峙

盟约规定:

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四、结语

辽朝频频骚扰宋朝,但似乎没有想过彻底征服和统治中原地区,南下渔利也会招致宋朝报复,最终两败俱伤,宋朝强大的经济军备力量也令自己忌惮。

反观宋朝“澶渊之盟”虽然总给人一种“城下之盟”的屈辱感觉,但是从其经济角度讲,三十万两的“岁币”并没有构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相反双方贸易还让宋朝获得大量盈余。

澶渊之盟开启了辽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使“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种新型的地缘政治平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它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盟约使宋朝君臣从此忘战去兵,羞言武备,奢谈太平,放松警惕,一直后来与金国议和时不惜丧失民族尊严。

我是丘山,读史可以鉴心,欢迎品鉴。

十、澶渊之盟结和平口诀?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