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 观后感
废墟,一片废墟,全是焦土,尸体铺满了江边,江水无情的冲刷着已死的人……
《南京!南京》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片废墟,整部影片弥漫着绝望,一片死寂的城市,无边的恐惧,到处是死尸,还有妇孺绝望的眼神……
宣传片说这部电影不仅仅表现出战争的残忍,还有抵抗,一刻也不停止的抵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无望的挣扎。刘烨饰演的所在连队,在南京沦陷后还在坚持战斗,躲在未被炸毁的高墙后面射击,日本军队集结后很无奈的放下武器:“挡不住了,弟兄们散了吧!”。军人放下了枪,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只是死亡。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牲口一样被驱赶往江边,人群漠然向前移动,只有日军的驱赶声,脚步声,还有孩子压低声音的哭泣。坦克压过的声音,飞机的轰鸣,炸弹的摧残,子弹的呼啸……这些我认为倒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沉寂,每次沉寂过后都是成堆的尸体。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屠杀过后,一个日本军官站在高处,镜头慢慢地从他的身后探过去,越过头顶,向下俯视,脚底下的江边全是尸体,十二月份冰冷的江水冲刷着冰冷的尸体,浮尸到处都是,还有些紧紧地抓住芦苇,但是已经没有一线生机。镜头过后是一片黑暗,陷入死寂,当年的南京城恐怕比这还恐怖上千万倍。
军队被俘虏了,坐在地上等待,或许是死亡,或许是……远传传来屠杀平民的枪声……机关枪举起的时候,军人们高呼“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死寂的空气和城市撕开一道裂口,但是很快机关枪响了,争斗了几天的军人倒下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屠杀。不知道陆川设计这个场景是否为了表现中国人的抗争,在我看来,最后的口号的绝望多余抵抗,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只是一片冰冷,彻底的绝望。
在新年时节,角川给慰安妇百合子带去了新年的礼物,百合子剥开糖很兴奋地说“好甜啊”,然后躺在床上,两腿分开……她甚至记不起角川是谁了,在角川报出姓名后只是淡淡的说来吧,角川先生.无休止的凌辱已经让她丧失了记忆,只成为日军的性发泄工具。也许她记得,但是有什么用呢,战争之下,个人被摧残到极致,来吧,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感情。
范伟饰演的唐先生是个懦弱甚至有些猥琐的中年男人,却是最真实的写照。本以为帮助拉贝做事就可以避免灾难,甚至为了保护家人不惜告密躲在难民营里面的伤员。但是他太太,小妹还是遭到了凌辱,孩子被从楼上扔下去活活摔死,他扶住窗口拼命地哭喊,却只能任由日军糟蹋家里人,反抗在真枪实弹的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最后他甘愿留下受死,倒不是幡然醒悟,以死恕罪,而是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死了并不一定比活着可怕。被绑上之前跟曾经的“朋友”说“我告诉你们,我太太又怀孕了,又怀孕了!”无望的挣扎,他太太肚子里面鲜活的生命承载不了南京成千上万的冤魂……
难民营已经庇护不了受难的人们,妇女被冲进来的日军凌辱,甚至拉贝先生被威胁交出100名妇女作为慰安妇。拉贝先生和姜老师声泪俱下的对已经绝望的妇女提出日军的要求时,江一燕饰演的小江率先举手,并站到前面,接着一些妇女慢慢的举手,这边采用的特写,同样让人绝望。她们知道过去意味着什么,但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就这样结束吧,活下去的好好活下去……
高圆圆饰演的姜淑云在多次冒充救人后被抓了,等待她的将是慰安妇的命运,被拉走的时候对角川说了句“kill me !听不出抗争的语气,甚至更对的是恳求。角川开枪打死了她,无声无息地倒下了,我想她倒下去的时候应该还有一丝欣慰,这是个地狱的城市,死了也许才是解脱。
影片的最后明显有些无力,小豆子和一个中国士兵被释放了,角川自杀了,屠杀过后竟然还有笑容,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来赋予民族的新生的?在我看来最后的场景同样残忍。记得一篇文章写奥斯维辛的,有这么一句话,奥斯维辛最残忍的不是焚尸炉,不是毒气间,而是屠杀过后那地方居然还有雏菊在盛开。借用一下,南京最残忍的也不是废墟和成堆的尸体,而是死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居然还有蒲公英和野花的盛开……小豆子和中国士兵劫后余生的笑容在我看来更像哭泣……结束的时候用照片回放影片主角的生平,小豆子的照片上写着“还活着……”这句话几乎让我窒息,是的,还活着,南京千千万万普通市民在那场浩劫中死去了,幸存者在噩梦中活着,那年冬天的毛骨悚然深深地烙在记忆里,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消除那种恐惧绝望……
从电影院出来头脑里面一片空白,路旁的高楼大厦竟然隐约幻化出当年废墟的影子,脚步也有些虚浮,朋友说“当年就是这片土地,就是这片土地”。隔着72的岁月再去看那段历史,依旧是不忍回首,都过去吧,希望战火中的人们能够安息……
(转)很多人有疑问,抗战打到南京保卫战,光城防守军就有十万,周边还有很多部队,日军破了城,剩下的八万多人手里有枪、有弹,怎么就不打了?一个换他一个,不也拼掉三个师团?
但我无法知道,再有人抱着一包彩色米花,走进电影院看《南京、南京》的话,他们是否还能把那么甜的东西,对着银幕上的中国最大国耻能吃得下去。 影片中,最让我震憾的一个镜头是:一辆被日本兵放弃的报废坦克,当突然枪声大作,将整群的日本兵扫射在地,而当大批日本军队涌过来,将坦克团团围住喊话要里边的人投降时,坦克里的烈士,却一声不吭,就等着日本兵将自己活活炸死!
几名日本兵突然遭到枪击死亡,更多日本兵赶过来,却发现开枪的竟是南京城里未成年的中国孩子。 以上事实,都被当年的日本兵心惊胆战地记在了日记里。但我们自己的历史上,这样的反抗皆是空白。《南京》里也有全裸的镜头,但那是南京妇女被日本兵活活**又屠杀至死的。没有裸替,也容不得谁为这样的电影脱了之后还可能再拿出来在八卦上炒作自己。因为,那样的历史往事,只在记录着我们曾经蒙受的奇耻。 所谓的爱国,完全不是跳起来朝侵略者吐几嘴口水,真正的爱国,是要首先记住历史、正视历史、面对历史。当影片中那位年轻的妓女,她为了让更多的人免于一死,而率先举起手志愿报名去当日本兵慰安妇时,我对她的凛然大义不由肃然起敬,而当她最后被日本兵轮奸至死时,我已经看得满眼是泪。
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去看《南京》这个电影。所有的中国媒体,都应当开足马力为这部电影炒作。日本电视台,从《南京》最初开拍,一直跟到了电影完成。甚至日本某右翼党派重要人士,还因为这部电影,而跟导演陆川发生过激烈争论。
陆川曾在他的博客里骂过我几句。但我对他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表示我真诚的敬意。不是老嚷嚷要爱国主义教育吗?去看一遍《南京》,就是接受一次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请记住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的两段导演手记――
“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
《南京!南京!》表现的也是此景。成百上千败兵疯狂地冲向挹江门,36师的官兵结成方阵阻拦。
为什么打得这么惨?太落后了。
电影电视剧里都是英雄,一意淫就扫死一片鬼子,没这事,都是几条命换一条命,几十条命换一条命。落后就要挨打,挨打,流的都是中国人的血!
南京城的几十万百姓,和数万败兵,就留给鬼子了。
……《南京!南京!》,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有历史依据,血痛。
拉贝不是个神,日本兵不是看见德国人就敬纳粹礼,一语不合就把你崩了,磕绊都不打。白种人罗嗦也是非打即骂,战胜的一方,他就有这“权力”!
残军数万,区里区外的,都缴了枪。然后押走,枪扫水淹活埋刺杀。败了的残兵,缴枪的残兵,受戮前那一阵“中国不会亡!”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人会觉醒,抗战八年,把中华民族杀明白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要用无数个无名的岳武穆,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但是要八年,要是从九一八之夜八百打一万那一仗算起,则是十四年。
南京城的百姓,受了浩劫。
其中还是许多上海难民,淞沪开战,家园毁灭,逃到南京,结果进了地狱。
死是容易的,活下去,太难。
中华的姐妹们,排着队,被凌辱。
凌辱致死,那些拉出去的裸体尸体,远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更摧残人的神经。
“刘烨”那一小股人马,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但是不可能有最终的胜利,他们大部牺牲,残余被俘,被杀。
当年的仗就打成那样,正视历史,需要勇气。
“范伟”出卖了尊严,结果自家亲人都被凌辱。他放弃了离开,选择了死。该死,死了好。
“姚迪”挨的那一枪,真狠,真……
“高圆圆”的命运,“江一燕”的命运,“秦岚”的命运……
说不下去了,正视历史,太难也太痛苦了。
于是有江淮健儿驰骋。
于是有台湾黑道大哥林仔滚派出江湖兄弟,配合虎门歼敌。
于是有双手造就的巫家坝、芷江机场和滇缅公路。
于是有苏联、飞虎队群英碧血英豪。
于是有无数的岳武穆,重塑被杀醒了的民族之魂。
14年,不仅仅中国人,朝鲜、越南的志士们,和中华儿女并肩作战,多少壮士的鲜血头颅,抛撒在中华大地之上。
于是,有了远征军战士周传基、郑雪来(电影界前辈),还有黄仁宇。
于是,也有了我的电影项目《重上云霄》。
向陆川兄弟致意。
向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宛平抗日战争纪念馆、山西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等等致意。
向3500万牺牲的前人致意。
中华民族,生存下来了。我们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第二次生存的机会。
中国不会亡!
我有一点看法,如果单纯的刻画日本人的非人的兽性和残暴已经不足以达到震撼的效果了,因为此类的片子在以往已经拍得太多了,你可以去看看早期的《黑太阳731》。我想导演要强调的是在南京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罪行的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不是野兽,试想如果是一群野兽或是中经常出现的僵尸犯下如此罪行,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正因为犯下这些罪行的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类,他们也会思念家乡,也会唱歌跳舞,在家里可能会是个好爸爸,好丈夫,然而他们面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会变成了野兽,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良知,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怕又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性问题!我想导演更多的是想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激发人们对日本的憎恨!
没有我想想中那么震撼,说实话,有点失望。还没有小时候的《南京大屠杀》震撼我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