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调元?
一、谁是李调元?
李调(tiao)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安县宝林镇)。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李调元遂宁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另有民国少将李调元(1885-1952)字叔和。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人。
二、元宵李调元译文?
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元宵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作汤圆。清代的时候已经把圆子称作“汤圆”了,可见那种认为“汤圆”之始于袁世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有灯没月不让人快乐,有月无灯也不算春天,元宵十分好玩,村姑也唱歌,赛过神仙!
三、李调元的幽默对联?
胡成义在轿内朗声吟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也在轿中随口应道:
东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邀请李调元到家中饮宴。
四、跪求,李调元,的诗集?
清·李调元 粗毛野兽石先生。
(李调元) ——李调元幼时对塾师石先生 另一说为纪昀幼年读书时对石先生,见《清·纪昀》主题帖。饥鸡盗稻童筒打;(农 妇) 暑鼠凉梁客咳惊。(李调元) ——李调元对农妇[谐音对] 人轻轿重轻抬重;(轿 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李调元) ——李调元对轿夫[谐巧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 寅) 书临汉帖翰林书。(李词元) ——李调元续对唐寅悬联[谐音回文对] 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林翰”谐音、“汉临”同“翰林”同音,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某名流)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李调元) ——李调元少时对某名流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一年夏天,李家来了一些客人,他们一边吸烟,一边摇扇品茶闲聊。其中也有蜀中名流,一客人素闻李调元人小颇有才学,不太相信,于是有意想考一考他。适逢李调元也在其父身边,便即景吟出上联要李调元属对。李调元沉思片刻,就朗声对出了下联。下联甫出,满座哄堂大笑,啧啧称赞李调元的机灵。下联虽有点俗,但出于童子之口,足见其反应敏捷,才华横溢,童雅趣致。) 枣棘为薪,截断分开成四束;(管 家)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李调元) ——李调元对管家[析字对] 作者根据中国字形特点,运用析字法即离合方式组成对联。“枣”是“枣”的繁[异]体字,木名,即枣树;“棘”是丛生的小枣木,即酸枣,果实较枣为小。其木均可作柴薪用。根据“枣”的繁体字由两个“朿(cì)”字写成与“棘”这两字的组合特点,及可作薪的功用,将上下组合之“枣”截断,将左右组合之“棘”“截断分开”,恰成四束柴薪。“阊门”,原是江苏省苏州城门名,这里泛指城门。“阊”字里面含有“日(曰)”二字,“门字里面没有”,故说“移多补少”。从“阊”字取出一个“日(曰)”而补入“门”中,则“阊门”二字“起屋”,就成了“双间”。当然,间字中的“日”字不作“曰”,是只取其字形相似而已。此联的可取处在于利用字形的构造,创造了一副妙对,读来十分耐人寻味。四口同图,内口都属外口管;(塾 师) 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李调元) ——李调元对塾师[析字联] 李调元幼时读书,一次他和几个书童贪玩犯错,塾师要惩诫他们,便出了上联,要他们属对,对出者免挨诫尺,对不出者要打手掌。李调元明白,这是个巧妙的拆字联,暗含着学生都要受老师管的意思。李调元思索了一会,抿嘴一笑,便对出了下联。塾师听罢,感到联中含有褒贬之意,于是拈着胡须喝道:“还不去念书!”本联上下联首句末字的“图、伞”为“图、伞”的繁体字,可谓拟联者手高,对联者才思敏捷;遂使全联巧妙别致,格调清新,韵味横生。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候补道)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李调元) ——李调元对某候补道 黄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袁 枚) 乌鸦踏雪地,片片竹叶朝天。(李调元) ——李调元对袁枚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广 东 岭 南 碑 单 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十三个字,征求下联,日久无人应征。后来苏东坡到广东做官,人们慕其才名,请其足对,苏看了后说:“一块碑只有一行字;只有一句上联?”说完笑着走了,众人颇感失望。直到清代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人们又将这块碑的故事讲给李听,希望他能续出下联。他沉思牌刻,说:“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出,我不能再对了。”众人问“为什么?”他才说出了下联,众人无不折服。五、古诗云霄 李调元诗句?
舟中晚兴
李调元〔清代〕
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
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
六、天津李叔同纪念馆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位于河北区宙纬路觉悟社纪念馆旁。是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书法作品的园林建筑。1990年10月在李叔同诞辰110周年之际,建造了李叔同书法碑林。在这座占地635平方米的古典式园林内,镌刻着李叔同中、晚期书法作品80余件,并刻有楚图南、赵朴初、启功等著名书法家的贺词作品。李叔同(1880—1942)原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号弘一,生于天津。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和佛学大师,多才多艺,学识精深。 [1] 他将西方油画、话剧引入中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小杂志、是将图画用于广告宣传、使用裸体模特进行艺术教学、利用风琴进行音乐教育的第一人。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李叔同一生酷爱书法,出家以后,对书法研习不辍,老而弥笃,获得了巨大成就,后人称其字为“弘体”。
七、诗人李调元的“调”字读什么音?
李调(tiao)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
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安县宝林镇)。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李调元遂宁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另有民国少将李调元(1885-1952)字叔和。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人。八、明朝才子李调元属什么生肖?
李调元(1734-1803)不过这个是清代的啊1734是虎年。如果不是这个的话,你得知道李调元的出生年。然后网上查那个年份是什么属相。例如输入“1734年”点击搜索你就会知道这是什么年份了。
九、元宵明清李调元的写作背景?
该诗为清朝诗人在元宵节李调元的著作。
十、李调元醒园录白话文?
《醒园录》共分上下两卷,由其子李调元(乾隆癸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主事、广东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编刊成书。 内容乃记古代饮食、烹调技术等。计有烹调三十九种,酿造二十四种,糕点小吃二十四种,食品加工二十五种,饮料四种,食品保藏五种,总凡一百二十一种,一百四十九法。
版本有清乾隆、道光、光绪间李调元《函海》本,一九八四年六月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
二零零五年夏秋之交,香港导演午马以此书为由在撰着者的家乡罗江县拍摄了电影《天下第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