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2021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中元节的寓意是什么?

2023-08-16 19:38: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2021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中元节的寓意是什么?

2021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2021中秋节的时间介绍分析如下:

阳历时间: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时间:2021年农历八月十五

所以说,2021年的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阳历的9月21日星期二。

中元节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的寓意是:团圆、团聚的日子

在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的习俗之一也是有赏月的习俗的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二、中元节是哪一天???????

中元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扩展资料:

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这一节日里要祭祖,祭祀五代以内先人。放荷灯:荷灯又叫河灯,样式很多,普通人家多是在茄子上插蜡,或挖去西瓜瓤,置入油与灯捻,做成简易河灯。

清明节偏重于“上坟”,在春暖花开、草木开始生长的季节,去祖先的坟茔前拜祭,而中元节则偏重于情感上对祖先感谢与追思。一直以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在发展创新,只有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才能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统“中元节”的尴尬

中元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这一节日里要祭祖,祭祀五代以内先人。放荷灯:荷灯又叫河灯,样式很多,普通人家多是在茄子上插蜡,或挖去西瓜瓤,置入油与灯捻,做成简易河灯。

清明节偏重于“上坟”,在春暖花开、草木开始生长的季节,去祖先的坟茔前拜祭,而中元节则偏重于情感上对祖先感谢与追思。一直以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在发展创新,只有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才能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中元节俗称“鬼节”。2017年的中元节是:2017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五,星期二。

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分别是哪一天?

1、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寒食节

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4、中元节

中元节,原为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5、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