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道教称七月半为中元节,佛教为什么称它为盂兰盆节?

2023-04-05 22:49:2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道教称七月半为中元节,佛教为什么称它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有很多的叫法,之所以叫盂兰盆节,是因为翻译过来就是解救苦难的意思。

在阴历的第十五天,中元节也被称为石鼓节、鬼节、寨沽节、地关节和Bon Festival。事实上,中元节属于道教,属于佛教。在印度的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会举行“欧兰仔会”,以追寻他们的祖先。在佛经中,“盂兰盆节”被用来培养佛教各教派的孝道,它符合中国谨慎追求未来的习惯字母。中国开始效仿梁王朝,成为中国的元朝。然而,除了建立禁食,还有崇拜和发泄等活动。

盂兰盆节实际上是佛教的节日。“盂兰”是梵文,意思是保存疼痛和减轻痛苦。据佛祖记载,佛陀的弟子亲眼目睹了主的弟子,并发现他已故的母亲在饿鬼之路上受苦受难。他见证了孝道,并用神的力量把食物送到母亲的嘴里。谁知道食物在喉咙里会变成木炭,不能吃,而且极其痛苦。

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b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b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

目b连焦急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佛陀告诉目b连尊者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故此佛陀咐瞩目b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

后来目b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好运气,和优点是最突出的。因此,在7月15日,佛陀准备吃米饭、五种水果、炖锅、烧香,并把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物放在博南盆地,以支持十方。和尚。在公共场合哀悼,诅咒祝福,祈祷灾难,这样世界可以变得富有和智慧,和死亡第一。

后来,他目睹了佛陀的教育。7月15日,他架起了喂食和禁食的锅。加上大魔王的力量,母亲得以逃脱饿鬼的痛苦。

源于《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了。在夏安居僧众自恣时,把各种供品放在盆里,供养清净大德众僧,以救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所以叫盂兰盆节。

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以供佛斋僧,提倡孝道。

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法会”来供奉佛祖,可以保佑人们解脱苦难,获得幸福的生活,中元节用梵语翻译过来就是盂兰盆节。

源于《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了。在夏安居僧众自恣时,把各种供品放在盆里,供养清净大德众僧,以救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所以叫盂兰盆节。

二、道教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道教中元节简单介绍

1、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2、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3、“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4、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七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这一天,是中国道教的传统节日。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杜撰了一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上半年的正月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勾画出了道教对世界三元一体的系统认识。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和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道教因材施教地传播道德伦理。中元节其实是道家传道的日子,在这一天注重修德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自身反省。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的人,就采用三官故事的方法去寓教于乐,说明道理。 七月十五佛教的《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是佛教的叫法;这一天,是佛教僧众的传统节日。 “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弟,其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自己去世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饥苦太甚,境况凄惨。目连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母亲的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于是,将此事请教于释迦牟尼,佛劝目连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供养僧众多行善事,集合众人的力量,自有解脱母亲在阴间罪孽的好办法。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解救倒悬的盆”)。佛教僧众集体为目莲母亲念《玉兰盆》经,超脱其母终于脱离苦海,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这个传说和习俗一直流传后世。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三宝,二是提倡孝道,教育人们多做善事,可以超脱先人的罪孽。 七月十五民间《鬼节》的祭俗中国民间的称农历七月十五叫“七月半”,也俗称“鬼节”。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祀祖先和孤魂的日子。将其与清明寒食节、十月一寒衣节合称“冥三节”。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唐太宗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厥,苏醒之后,自称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唐太宗答应返阳之后,当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全国,于中元节令之期,设盛筵普施众鬼魂,故普度又称普施。前有《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传播,后有一代唐王阴槽地府一游,孤魂散鬼之说凿凿有据,从而加深百姓对于神鬼的相信并因而奉敬更加虔诚,遂使中元节祀先敬祖之俗传遍全国。据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死去的先人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善是恶,后人要置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还需要准备香楮金纸银服以祭祀亡灵;七月十五,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来走走,运气好的,还可以把拾到的东西带回阴间慢慢受用。过了七月十五,鬼门就关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后人还没有祭祀他的先人,游魂就要成为饿鬼,在人间游荡一年……于是民间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白天到祖祠、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祖先,晚上到十字路口给先人送纸钱,有死去的近祖人数分成数小堆焚烧,说这是分别给每个祖先寄钱。然后,还要“烧路香”一堆施舍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请其不要抢祖先的钱。(这里指死后没有入祠堂的人或没有子孙祭祀的魂。)这一天,有些地方还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元宵节是人间的上元节,人们在陆地张灯结彩庆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由上元节引伸而来,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中元节张灯和上元节张灯不一样。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魂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死鬼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七月十五是“鬼节”从梁代开始从此相沿不衰, 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民间习俗――鬼节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