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七月半又是什么意思?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七月半又是什么意思?
七月十五这天对于佛教和道教都很重要。道家一开始有三官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地官的生日就是中元节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这天道家要设坛醮祭。
七月十五这天同样是佛家的盂兰盆会。盂兰盆原意是解倒悬。
佛祖有个徒弟名曰目连。目连他妈生前恶事做尽,死后在地狱受苦,目连不忍心母亲受难,求教于佛祖。
佛祖告诉他:七月十五这天斋僧,供养三宝,可度亡故亲眷,可度恶鬼出地狱。
不过后来就传成了七月十五百鬼夜行。成了鬼节。鬼节其实是道教佛家和民间习俗三方面力量糅合的产物。就像马云弄出了个光棍节,强东一看这个好,我也来凑一下人,然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进来,很多人赚的盆满钵满,甚至越来越多的商家给马云穿上清朝的衣服,摆上干鲜果品,虔诚跪拜,曰:马财神保佑。
据说这天很多禁忌,不要夜行,如果非要夜行最好身上有佛珠之类的辟邪物品。
这天喊不要喊人全名,会被“他们”记住,不要靠墙,不要游泳。因为“他们”在水里如果和你玩捉迷藏,很可能把你捉走。
这天也不要捡路边的钱,如果第二天变成冥币那就真不好玩了。也不要随意勾肩搭背,因为你的肩膀有两把火,不小心拍灭了,被“他们”上身那就惨了。所以如果有人喊你,最好也头和身子一块转。
另外千万别把筷子插到白米饭上,这是给死人上香的意思,如果家里有老人,你把筷子插到饭上端饭给老人,会挨打的。
不过七月十五这天你也不是啥都不能做,你可以给家里来个大扫除,这样会扫走霉运迎来好运。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七月半”是指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又称亡人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所以也叫七月半。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半时间是在每年的中间,古人在这天祭祖,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中元节的来历200字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中元节“庙普”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