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中元节放河灯是怎么个放法?放几盏、什么时间之类的,有讲究吗?

2023-01-18 20:12:30  来源:网络   热度:

中元节放河灯是怎么个放法?放几盏、什么时间之类的,有讲究吗?

中元节放河灯在晚上11点开始,为每个过世的人一盏河灯。

中元节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在古时代,七月半是民间的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并没有诸多禁忌,这些所谓禁忌是在节日发展演变中后世附会的。

扩展资料:

中元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中元节一般是晚上11点放,放几盏也可以。

河灯,也被称为莲花灯,通常是做成莲花花瓣的形状。蜡烛被放在灯笼里,然后漂流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如今,河灯的生产并不复杂。它们通常是用各种蜡纸做的,把蜡纸的四角用胶水粘在一起。

灯芯一般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能力强。之前把河灯,河灯的底部到蜡烛油,然后把它放在沙滩上而不设置蜡油。这样,一些沙子坚持底部的河灯,河灯的重量增加,并使它不太可能被结束。

扩展资料:

“放河灯”的民间习俗很早就有了。在原始社会,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人们长期认为火是万物之源,火成为一种崇拜的图腾,一种祥和温暖的象征,一种战胜寒冷和饥饿的神。而由于民间哀悼亲人,往往在每月的第一天,十五和死亡日。汉晋以后,宗教的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时期,汉武帝崇佛,倡导水地法会。和尚在放生池中放置河灯。

公元759年,唐肃宗命天下设立了81个放生池。1016年,北宋真宗以佛诞为寿,8月15日为中秋节,当灯亮月之时,放江载舟,“僧尼众盆养佛”。宋朝道教提倡并规定了饥饿的元节烧河灯、鸡关溪、延口和莲花戏,许多诗人在杭州留下了关于西湖的诗。

从那时起,河灯在七月举行,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而在全国流行起来。在这一天,人们在家摆好酒菜,烧纸钱祭祀祖先,去寺庙和道观参加仪式或道场,比如放河灯。例如,在清朝,故宫里点亮了灯笼:“

从13日到15日,河灯被布置起来,这样小狱警们就可以用荷叶点燃蜡烛,成千上万的灯笼排列在河岸上。

放河灯要天黑以后最好是晚上11点开始,每个过世的人一盏,其他没有特别的讲究,放灯的时候心里要默念祝福和思念的话语即可。等到河灯飘远了才能离开,不能回头看。

跪求河灯节 文章!!!

河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河灯节,由“盂兰节”,“中元节”逐渐演变而来,也称“鬼节”。是中国祭奠先人的传统日子。俗话说:“七月半,鬼上岸,放河灯,烧香秉烛祭河神”。就是说这一天。

【神话传说】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传说里这天所有游荡的鬼魂们都期盼能寄身在亲人放的莲花灯里渡过阴暗的河流去投胎,好像通往阳间的路很黑需要灯光照亮才能找到方向,所以放河灯成为了这天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都会在这天放河灯来超度迷途在阴阳界间的亡魂。

【河灯节来由】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六道中的“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次生、万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剑树,或者被铁犁耕舌,或者遭汁铜灌口,或者要吞热铁火丸,或者手抱铜柱,身体焦糊。还有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诉目连,他母亲的罪孽实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须联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还说:“十方众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来活动,你要救母出厄难,必须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成就殊胜功德。这样,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福乐百年。”

目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后,其母果然当天就脱离饿鬼之苦,离开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接连铺设49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目连很感激佛陀,四处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这就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在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五代十国时以笃信佛法著称的梁武帝;到了后来,盂兰盆会依然盛行,只不过渐渐地由供僧转变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灵。宋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佛、道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将盂兰盆节改称为“中元节”,俗称“鬼节”。其实,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本意是指“救倒悬”,佛经上说亡者的苦有如倒悬,应尽快解救。

再后来,中元节在有的地方又逐渐演变为“河灯节”,以沿河放河灯,来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据说,山东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最为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

【河灯节的活动】

河灯节里,他们举行盛大的集会,各乡的舞狮队、舞龙队、河灯队、艺 术表演队都要汇集到城里大显身手。

夜幕降临时,人们将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河灯点亮一起放到江中随波而去,以此寄报告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并祈祷先人对子孙的保佑。放逐河灯,其景十分壮观,五彩缤纷,满江辉煌。赏灯之后,便是彻夜的文艺表演和山歌比赛。

次日满街的群众,拥挤在城乡物资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灯流、歌流、将这个小小山城掀得沸腾起来,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夜幕下,家家户户把用红纸、蜡烛、木板等材料制作的河灯放入乌苏里江中。江面游动的点点灯光、岸上绚丽多彩的礼花、熊熊燃烧的火,把江畔的赫乡装扮的五彩缤纷、灯火通明,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围着火跳起了民族舞蹈――温基尼。尽情抒发着心中美好的祝愿。

【桂林河灯节】

简介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四两日,是距桂林市107公里的资源县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河灯歌节。每当节日来临,汉、瑶、苗各族同胞以民风浓烈的传统习俗来纪念他们的祖先。

民俗风气

桂林境内汉、苗、瑶等民族杂居,民风淳良敦厚,勤劳俭朴,崇礼尚义,和睦相处,交往密切,习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各族民众烧香烛,化纸钱,纪念祖先,心愿相同,方式各异。县城大埠头在中元节之夜,盛行放河灯祭神祭祖,灯式多样,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宝莲赐福、龟鹤延年、龙凤献瑞、麟趾呈祥,燃烛其间,随波逐流,满江辉煌,五彩缤纷。观灯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升平,国泰民安,赐福消灾,风调雨顺,人旺业兴。外来客商亦争相投放河灯,以图吉祥。五排山区是苗、瑶民聚居地,相传中元节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为缅怀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举行歌会,男女老少集会于桥亭、溪畔,互对山歌,歌声悠扬,彼落此起,连续三天三夜,经此怀念祖先,诉说人间世事,抒发男女爱情,赞颂美好生活。

政府带动的河灯节

随着民族文化频繁交流,苗、瑶、汉等民族的风俗民情水乳交融,互相结合,相得益彰,逐淅形成了在县城举行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盛会。自1995年始,资源县委、政府加以引导,进行组织,使民间的传统节日成了资源的旅游品牌,成为庄稼活宣传促销、为资源经济服务的重要媒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盛会期间,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观光,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月夜观河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更是盛况空前。近两年来,广邀名人前来搭台演出,为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桂林资源七月半河灯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风浓烈的传统节日。2004年已评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流。灯形有龙凤仙怪、禽兽花卉、五谷杂粮等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夜幕下灯火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的壮景。节庆期间欢歌不断,昼夜连绵,民族气息十分浓厚。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文章来源:资源旅游网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四两日,是距桂林市 107公里的资源县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河灯歌节。每当节日来临,汉、瑶、苗各族同胞以民风浓烈的传统习俗来纪念他们的祖先。

节日里,他们举行盛大的集会,各乡的舞狮队、舞龙队、河灯队、艺 术表演队都要汇集到城里大显身手。夜幕降临时,人们将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河灯点亮一起放到江中随波而去,以此寄报告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并祈祷先人对子孙的保佑。放逐河灯,其景十分壮观,五彩缤纷,满江辉煌。赏灯之后,便是彻夜的文艺表演和山歌比赛。次日满街的群众,拥挤在城乡物资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灯流、歌流、将这个小小山城掀得沸腾起来,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境内汉、苗、瑶等民族杂居,民风淳良敦厚,勤劳俭朴,崇礼尚义,和睦相处,交往密切,习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各族民众烧香烛,化纸钱,纪念祖先,心愿相同,方式各异。县城大埠头在中元节之夜,盛行放河灯祭神祭祖,灯式多样,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宝莲赐福、龟鹤延年、龙凤献瑞、麟趾呈祥燃烛其间,随波逐流,满江辉煌,五彩缤纷。观灯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升平,国泰民安,赐福消灾,风调雨顺,人旺业兴。外来客商亦争相投放河灯,以图吉祥。五排山区是苗、瑶民聚居地,相传中元节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为缅怀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举行歌会,男女老少集会于桥亭、溪畔,互对山歌,歌声悠扬,彼落此起,连续三天三夜,经此怀念祖先,诉说人间世事,抒发男女爱情,赞颂美好生活。文章来源:资源旅游网 在五彩烟花的映照下,人们纷纷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江中顺江而下,八角亭至风雨桥河段呈现出万盏河灯辉映、满河流光溢彩的喜庆场面,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万盏河灯的壮丽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