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潮汕习俗农历七月十四是不是司命君的生日

2023-01-10 22:55:4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潮汕习俗农历七月十四是不是司命君的生日

潮汕习俗农历七月十四不是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农历八月三日。七月十四是中元节的前一天,七月十四这天人们都在忙着为中元节做准备。农历七月十四就是我们所说的鬼节,在中国南方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而在北方鬼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四晚上不要外出,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但是农历七月十四是最凶的,七月十五到了晚上鬼门就要关,农历七月是鬼月,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到十五都可烧纸,但七月十五是正日子。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

月十四不是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三才是九天司命灶君灶王爷诞辰

九天司命东厨灶王府君,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

这一称呼最主要的在“司命”上,所谓司命,就是指主管人的夭寿和命运;这个“九天”是指九方之天(中央及四方四隅);这样整体来解释九天司命,就是“九方之天内掌管人夭寿和命运”。“东厨”,这是按照古代家庭院落的建造传统,厨房一般在院子里的东边,所以以此为称。而“灶王府君”是指掌管一家生活贫困富裕与否的神灵,因此民间称灶王爷为“一家之主”。“九天司命东厨灶王府君”的就是“九方之天内掌管自家夭寿、命运、福祸、穷富的神灵”

潮汕习俗农历七月十四不是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农历八月三日。

农历七月十四是潮汕当地“鬼节”的前一天。人们都忙着为中元节做准备。

中元节:祭祖施放物资助贫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潮汕人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在潮汕地区,这一天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和清明。人们通过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潮汕地区在中元节的时候有施孤普渡的习俗,人们往往会在街头巷尾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拜后,主持人便将祭品等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近几年来,潮汕不少乡村中元节施孤普渡较以前大为简化。汕头有众多善堂,中元节这一天往往是善堂最忙碌的时候,人们不仅忙于祭拜活动,还会向贫困群众发放物资。

由于潮籍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地方的潮人乡亲也会在中元节这天,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举办盂兰胜会等活动。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盂兰胜会尤为盛行,这些传统民俗成为海外华侨与家乡联系感情的纽带,也是潮汕文化广为传播的见证。

潮汕习俗农历七月十四不是九天司命真君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三九天司命灶君灶王爷诞辰

九天司命灶君又称司命真君、司命灶神、九天护宅天尊,或九元东厨烟主、九天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灶王公、灶君公、灶君爷、灶老爷,通常简称灶神、灶君、灶王爷等。道教称灶君为昆仑老母或云种火老母、种火老母元君。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二、潮汕民俗七月鬼节孤圣爷公是什么神仙

佛教里的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

为佛教、道教的

著名神o,

俗谓

「大士爷」、

「大士王」、

「普渡公」

「孤圣公」

「普渡爷」。

佛教、道教认为,旧历七月,

所有来阳世

享香火的亡灵,

都归此神管理;

不少地方

中元法会(鬼节)

祭拜亡灵之前,

会先祭拜面燃大士

在台湾,有专为祭祀此神的「大士爷庙」。

佛教里的面燃大士面燃大士,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o,俗谓「大士爷」、「大士王」「孤圣公」「普渡爷」。潮汕民俗繁多,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你好,潮汕民俗七月鬼节孤圣爷公是佛教里的面燃大士,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o。封建习俗:潮汕地区除了拜老爷之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封建习俗。外地那些什么闹洞房、性侵伴娘、男婴出生摆三天宴席、天价彩礼、春节给长辈磕头、女性不能上桌、葬礼上跳脱衣舞之类的习俗。

追加关于三山国王的内容。三山国王就是我们潮汕地区信奉的众多神明中的一个,是保境安民的地头神。在潮汕人心目中跟观音、妈祖、城隍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跟邪教也没有关系,更没有任何教义和独特的仪式。望采纳。

三、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潮汕春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年)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年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

潮汕传统节日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大锣鼓 嵌瓷 工夫茶 烧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传递信息)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吊灯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工夫茶 烧瓷 花灯

传说记载:“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于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状元林大钦有关。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玺”或“探春玺”元时称为“卷煎饼”。元・韩弈《易牙遗意》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

最好是你自己去网上查下。

希望采纳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