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2020年灵岩寺祈福活动还继续吗?

2023-01-10 12:09:51  来源:网络   热度:

2020年灵岩寺祈福活动还继续吗?

你好!

继续开展祈福活动的。

寺庙每年都会不定期开展祈福活动的,特别是农历初一,十五,但是不是每个初一,十五都举办。

具体以寺庙公布的时间为准。

2020年灵岩寺祈福活动还会继续进行。

谈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我认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说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价值,虽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断的淘汰中进行了自我的选择,能存下来的大部分应该是精华。即使有的不适合了现代的环境,但若干年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又会重新适应。

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明,实际上是中国过去淘汰的文化。现在又适应了新的环境,于是又变成了我们的老师,连他们自已也承认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来的。只不过中国人不用了,他们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后地区被淘汰的文化风俗一样,他们已经忘记了,城里的人却开始热衷起来,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聪明得人人自卫的地步,聪明得政府无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国人则还在我们的周朝时期。他们恨我们聪明,说我们不规范,不法制,实际上要我们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时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环的,中国文化文明已经到了高峰颠峰期,那么也就只有跌下来,重新开始了。

否则无路可走。学习洋人文化就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只不过是倒退,没能什么新意。

究竟应该用哪些原则、从哪些方向去理解国学和整个中国文化?笔者以为这当属解疑国学及中国文化之惑的“纲”。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整体或可喻为“一锅老汤”。如果能以对待“一锅老汤”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中国文化,可以发现,许多文化方面的困惑将迎刃而解,许多争论也将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统一的平台。

的确,如果“形象思维”一下,可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锅已经煲了数千年的“老汤”――这锅“汤”,从久远的诸子百家时代便已经“开煲”,其“底料”中杂糅了儒释道墨等各家之说,佐以古今中外先贤智者之论,内中纲常礼教、阴阳八卦、厚黑谋略、魏晋风度、唐宋文章等诸般“味道”兼备;这锅“汤”,在“天朝大国”的集体荣耀时代曾无数次沸腾,在割地赔款国耻连连时分也曾一再被几乎扑灭了底火。不过,虽是历经波折,这锅“汤”数千年来却从未被彻底倾覆,薪尽火传,绵延至今。

这锅“文化老汤”非常值得珍惜,因为其丰富的内涵、醇厚的味道正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坚实基础。在文化成为重要“软实力”的今天,应该进一步有效发挥这锅“老汤”的优势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好传播,为经济发展助势。

不过,在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这锅“老汤”也面临着诸多必须接受的新理念、必须解决的新问题。众所周知,但凡“老汤”都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重滋味不重营养;甚至,对经几十年上百年反复熬煮的老汤之健康性,存在着一定的疑虑和争议。其二,“同化”的能力极强,再新鲜的东西放进去,都会变成了老汤本身的滋味。其三,其种种复杂滋味究竟何来,不好解释;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往往成为招牌,成了自傲的本钱。

“老汤”如此,中国文化亦然,不妨一一对照来说:

其一,“重滋味不重营养”的低效、低质文化概念和行为,在中国文化整体中存在仍然较多。譬如现在仍被一些人念念不忘、声言要发扬光大乃至申遗的“国粹”,于现今之意义委实寥寥,却偏偏有人乐此不疲。

而且,如同对待“老汤”的态度一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产生了很多疑虑和争议。比如对儒学,有人认为这是强国的文化利器,是“一项更适合人类进化的文化选择”,现代社会应该重新接受儒家文化的启蒙,重新发现孔子的价值。但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儒家文化是误国的文化包袱,要承接和发展现代文明,“孔子的思想枷锁必须被打破”。是故,小到对儒学、对读经,大到对国学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有人不遗余力地添柴加火,有人则大泼冷水。

虽然有些问题和争议本身一眼即可见其荒诞性,但要更好发挥传统文化“这锅老汤”的作用,却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和争议的存在。

其二,如“老汤”一样,中国文化亦有着巨大的同化力量――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一点。应该承认,这种同化能力使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的观念和价值统一,但这种同化力量也易形成保守、迟滞、活力不足的一面。现在看来,对外来或内生的新的文化现象一味“同化”,很快便让其失去自身特色,这未必全是优点。从有利文化发展和丰富的角度出发,保持某些文化质素的新鲜、活力和营养,或亦有其进步意义。

其三,如同中国人对“老汤”的说不清道不明一样,对许多文化现象及其内在逻辑、肌理等国人往往也缺乏解释能力,却偏偏又要以其“博大精深”作为招牌,作为自信的基础。作家曹文轩曾经写道:“假如说西方人有什么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一点就是他们对他们自己的一切都作出了高得不能再高的解释。……解释意识和解释能力的双重缺乏,使我们根本无法继承我们的遗产,也根本无法正视当下的实践。”可以说,这几句话点中了当前对中国文化理解和传播方面的软肋。我们有些人,对中国文化洋洋得意充满自信,不遗余力地赞美,然而对其“可解释之处”往往又很茫然。以己之昏昏,当然不可能使人昭昭,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注定很虚妄。

有鉴于此,面对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之势,对中国文化这锅“老汤”,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努力去理解去分析,真正搞清其价值所在,精华所系及糟粕所存,对其进行适度地改造,从而能让其能真正适应现代节奏,发挥更好的现实功用。到那时候,当前有关国学的一些争议,也便会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讨论出一些实质性的内容。

下面具体来分析

中华文化的文化根基和主要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在上古的时期,由黄帝等祖先在经过实践探索并在后代逐渐形成,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两大典籍之中,其一是<黄帝内经>其二是<易经>,这两部经典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内涵所体现的主要是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其中<黄帝内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医学方面和人体生命的养生方面,其内在的思想对中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养生学方面,它主要对中国的人体生命科学的探索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对道家和医家气功的养生修炼起到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并且,对后世形成<气化论><经络论>等重大生命科学理论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另外,中国文化的内求方法学的形成跟这两大典籍也有直接的关系.

天人整体观的思想,主要的体现就是讲求人和自然和社会的整体的共存共生的关系,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目前,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在我们现实社会的具体体现.

<易经>做为中华文化的最古老的经典,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乃至后来传到中国的佛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先哲,其中就以老子,孔子等最具有代表性,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都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而老子和孔子在阐述天人整体观方面都分别在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天人整体观予以展开阐释.所以,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面体,二者和而为一,就是中华文化的整体的代表.

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合和精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完全断绝它坚强的生命力.即使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所遭受了100多年的历史耻辱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可磨灭的.其实,也正是在遭受了100多年的耻辱的时候,中华文明和世界的文明进行了交融,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在历史的文化冲击中进行调整和重新的整合以及对中华文化进行继承发扬并再创新.虽然这个过程我们经历了所不愿意经受的磨难,历史也给了我们很深的伤痛,这些都是不能忘怀的,但是,历史也有其发展的规律和必然,一个民族有所付出就会有所回报,历史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前进,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耻辱以后,文化的的融合将使中华文化更加成熟.未来的世界,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全球变暖,文化冲突,人炸,能源危机,核战危险,水源短缺,等等,这些都跟人类跟自然和社会的不和谐所致,而中华文化的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合和精神都将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开辟全新的有发展前景的思路.对解决世界性的各种危机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做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文化方面具有极大的合和精神和极大的包容性,它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永远向前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做为中华文化的创始民族--汉族,曾经不只一次的被外族侵略和统治,但都没有使自己的文化灭亡,反而是统治汉族的其他外族被汉族的文化所同化,并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里,每一次的民族融合,都使中华文化更向前发展一步.这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另外,因为中国的天人整体观的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思想都将会成为人类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敲门砖,将会为未来人类的生命自由开辟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人体生命科学方面,中国的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将会用中国独特的内求方法学的方法来研究并开发人体的潜能,并使人的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世界声的很多问题都会解决.当然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很长时间和过程.但这最起码是一个有希望的前进的方向.中国的古人,在上古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的人在探索研究人体生命的领域,但因为发展的观念和思想传播的限制,有很多的人还只限于独善其身,也有很多有成就的人,但是,因为人类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缺乏认识和理解,暂时难以接受他们的这种成果,所以,在未来,中国文化还必须要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开发,对传统文化,不以现有的知识框架来加以区分和理解.这样,必将能够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找到另人惊喜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真正要发掘的话,是需要很大的工程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人,能够积极的投身其中,并勇于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文化群体,什么样的文化群体,就产生什么样文化观念和思想,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就会主导这个文化群体的行为.当今世界,以西方为主的西方文化思想,所体现的就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文化大家作为文化的主要内涵,而对西方世界的的思想和观念影响最大的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和生存竞争法则,以及现在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人类本能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本身就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性和不和谐性.首先,残酷的竞争思想就意味着暴力和掠夺,这就是在近代历史上,为什么西方的国家在世界上扮演了掠夺者的不光彩的角色.其民主和自由的思想也是建立在人的本能和物质的基础之上的民主和自由,本能的东西跟动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有就会产生暴力的竞争,现代的战争,很多的时候就是这种竞争法则的具体体现.物质的基础,是吸引人类本能欲望的极大的诱惑,世界的物质是有限的,象能源,水,等等,这些物质的基础一旦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的时候,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谈不上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所以,西方的这些思想和理念已经使我们的世界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而在目前,按西方的这些思想和观念又不能解决问题,比如,现在的美国,在世界上就是,他们到处发动战争,想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得本过的战略利益,但是,事物发展都是有其平衡的规律的,美国因为违反了这个规律,所以美国在世界上就,越被动.最终将走进死胡同.

因此,我们中华文化,在这个方面将能够给整个人类开创一个全新的发展观.这点就是一个重大的启迪.

在未来,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将是不可限量的,首先,中华文明的天人整体观的思想,就可以让世界变的更加和谐.其次,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发展将有可能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大团结,促进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其三,是中华文化将有可能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里,摘得桂冠.解决人类生命自由发展的难题.其四,是中华文化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世界文化的先进文化,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领头者.

这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有些东西还可以在展开,但限于篇幅,多不赘述,只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学些中国文化,都实践,这样自然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了.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

1,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国际和国内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并要高屋建瓴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创新并能代表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2,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要结合当代西方的优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掘,并要考虑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善于去粗取精,并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坚决的同社会上的低俗文化做斗争,决不能让低俗的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并影响人民的思想.

4,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社会上的具有文化性质的社会单位和个体进行规范,坚决对低俗文化进行治理,并以高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做引导.

5,政府要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并成立专门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研究机构,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予以继承并发扬.

6,允许文化界的百家争鸣,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鼓励文化的积极创新,对优秀的文化创新成果进行推广.

7,积极开展国内,国外的各种文化交流,并同时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在国内和国外对普通的大众进行推广.

8,政府鼓励民间的文化团体和机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推广,但要予以积极的沟通和引导.

文化的魅力和作用,是具有可以对人思想和观念进行改造力量。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整体观”和“和合”的思想及理念,是中国人不具侵犯世界发动战争的文化根源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兵家思想,无不体现“天人整体观”和“和合”的思维,因此,在21世纪,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文化的向外输出,把中华文明的文化理念向世界推广,并化育世界上的未开化的人民,以及通过文化的交流,同西方的文化相互的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从而对产生世界性的先进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的文化向外输出的过程,会逐渐的加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上对中国的误解就会减少,这样对中国在世界上 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会有帮助。这样的话,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希望了。

中国的文化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佛家是舶来品,但是这个舶来品已经被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给同化了,因此你会发现,佛家也谈儒家的观点和道家的观点,用这两家的观点来证明佛家的观点和中国的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及观念的一致性,只不过儒道佛各家所谈的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谈的而已。当前中国的文化发展就是一种儒道佛三家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家相得益彰,相互还有矛盾还有支持,在矛盾和相互的支持的过程中向前发展。历史上,这三家也是不断地进行争斗,但是,谁也没有把谁给灭了,反而到了现代呈现出了儒道佛三家相融的趋势。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发展的现象。

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没有被外族所同化,反而把外族的统治者给同化了。但是,在历史朝代的更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导致了文化成为了政治的附庸,成为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进而中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失去了文化的根本意义。特别是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把中华文化在中国进行了僵化的运用,如“八股文”、“文字狱”以及“不谈国事”等等政治的一些运用等等,致使到了近代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形成了批驳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潮,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的政治原因导致的中华文化的没落,一方面因为中国要想向西方世界学习先进的科技及文化。所以就一棒子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打倒。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也被连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中华传统文化,成了当时那个历史时代的牺牲品!倒是中国建国以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潮,有使当时的中华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当时出现了“批林批孔”的名词,把批林彪和批孔子放到一起。成为了一段历史的黑色幽默。

不可否认,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建立了国家,是得益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但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前提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运用了东方的智慧的同时结合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建成的新中国。这里首先应该确立的就是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身上都具有很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只是在建国的初期,国家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摸到门路,才走了一些弯路。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的历史价值和世界的价值,所以,才有了政府向世界推广“孔子学院”以及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实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必须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因里面去挖掘和寻找力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历史上很少有侵略其他国家的例子,(当然,在历史上民族融和过程中的相互的战争是不算的)中国在古代的时候,讲求国家的同志的过程中要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提出,中国在世界上永远不称霸的文化渊源。在中国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好几个朝代都是被外族统治的,但是,尽管如此,外族的统治者并没有因此让中华的文明从此在世界上中断,反而使外族的统治者因此而被中华民族所同化,如南北朝时大批的鲜卑族汉化,以及元朝的蒙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而因此的改变。清朝的满族人更甚,因为他们全部融入了汉文化的里面,因而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最终致使他们的民族淹没于中华民族的里面,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些,都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段时间,在和讯网上,看到有人质疑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3500年,在3500年以前都是神化史。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不时五千年,只要从现在算起,你的民族的文化还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即使是3500的文字历史,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这个文化的魅力可以对世界的文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够了。

中国政府,现在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只有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里面去发掘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的发展,才有可能使中华文明实现伟大的复兴。从网络上以及目前的整个学术界来看,中华文明的历史魅力正在世界上如火如荼的展开,比如中国的《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在世界上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研究机构,很多的人在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经典。还有,目前在电视上,“百家讲坛”的栏目,很多的学者都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近风靡一时的于丹教授在以“我读经典”为题目的里面所讲的“庄子”和“论语”就受到了国人的极大认可和推崇。这说明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很热爱的,在加上于丹教授的这种创新性的发扬,使大家进一步的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亲近的认识和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这个时代复兴的一种现象的体现。

当然,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在这个方面要以行政和法制的手段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社会的的人们都能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从个人做起,把对中华文明的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有希望了。因此,我在这里呼吁所有的爱国的同胞,都能以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从自身做起,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去。在实际的行动中去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吧!

在中国,吉祥符号、图案似乎很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似乎没有人说得清,中国的吉祥文化产生于何时,源自哪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当人有了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它们便被创造出来。而且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了解了吉祥文化,也就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人很重要的一面。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是天津杨柳青印木版年画的老艺人曾经流传的口诀。对年画有如此的要求,是因为年画不仅仅是用来看画儿,还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之物: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甚至牛廊马厩都不能落下。年画如此铺天盖地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年画是喜庆、吉祥之物,能给年带来好兆头。除了年画,还有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红衣裙、红窗花、红福字等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让人感到欢欢喜喜。

其实细想一下,吉祥文化岂止只在过年时。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包含有吉祥文化。近年,它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家层面的活动、仪式上。比如在南京举办的中国第十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金麟”,是一只金麒麟,既是古都“金陵”的谐音,同时也是传统吉祥物麒麟。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虽然采用的是中国印,但仍然使用了吉祥色中国红。而2008年奥运会的一组吉祥物福娃更与传统吉祥符号有密切关联。

中国社会这种浓厚的吉祥观,可谓是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人的吉祥观特别强烈?为什么“鹿”、“蝙蝠”、“牡丹”、“大象”等等、从动物、植物到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甚至语言文字之类,都可以成为吉祥符号?为什么有不少传统文化已渐渐消失抑或死亡,而吉祥文化却从未衰退甚至还有新发展?多年来我徜徉在民间文化的海洋里,常常会思考这些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的似乎可以解答,有的也许未必。

按图索骥它们为什么是吉祥符号?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因此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追求吉祥。趋吉避害,人皆有此心。而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道具。

其实灯笼、绳子、鞭炮之类的东西本是客观之物,它们与水、电、火之类一样,都是没有是非善恶的物质,怎么就有了吉祥之意?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

众所周知,“中国结”是近几年非常时兴之物,很多人把它作为礼物赠送。其实从绳结的角度看,类似的东西早就存在,只不过不叫“中国结”。例如女孩儿头发上系的蝴蝶结,中式服装用的盘扣,都是结的一种。结与吉祥有何关联?用绳子就必定要打结,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人要记录某些值得纪念的事情就以“结绳记事”,并且是“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后来,古人喜用锦带绾成连环回文式的结子,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取了个美妙的名字叫“同心结”。梁武帝诗词有云:“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唐代温庭筠《织锦词》云:“锦中百结皆同心,蕊乱云盘相问深。”唐代教坊乐曲竟有《同心结》这一词牌名,看来当时的人比现代人还要罗曼蒂克,用结表达同心的情感与愿望。

结是什么?《说文》说“以两绳相勾连也”。看来问题的本质就在这里,“相勾连”,也就是结在一起永不分开。那么但凡希望某种关系永不分开、中断,就都会联想到“结”。比如两人相好定终身称“结发夫妻”、两国友好称“结盟”,还有“团结”、“结婚”、“谊结同心”等等,概出此意。

一根可以随意弯曲的线绳,捋直了就是一条直线,中间没有间断,来路清晰,缠来绕去,自始至终环环相扣、顺理成章、连绵不断,这不正是生命应有的图像吗?周而复始,同心永结,永不中断。对于追求生命无限延长的人类而言,这样的意象自然极其美好。所以由一根绳子编结出来的图形,都有了吉祥的含义,比如盘长。其实盘长就是中国结的俗称。小时候姑姑教我用一笔画“盘长”,姑姑说盘长又叫“盘肠”,像盘起的肠子,但这个称呼不吉利,所以改叫“盘长”。盘长有8个环节,所以又叫“八结”,“结”与“吉”谐音,故又叫“八吉”。佛教法物有“八吉祥”,都是神佛所佩戴,其中也有盘长,并附会说“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其实盘长的花样相当丰富,可衍生出万代盘长、百吉盘长、四合盘长、梅花盘长等等。

在陕北,窑洞的门窗称“窗格格”,上面的装饰有“羊盘长”、“蛇抱十颗蛋”。这“蛇抱十颗蛋”就是盘长纹,因其线条走势颇似一条蜿蜒缠绕的蛇,中间的10个空白处就是十颗蛋。而且不管窗格格的外形如何,都有严格的中心点,这个窗心陕北人认为是人的“心窝窝”,不能用铁钉钉,他们说“人不能钉心,钉心会死的”。陕北秧歌又叫“阳歌”,而脚底下走秧歌的脚印连起来竟也是各式各样的盘长图,所以有专家叫它阳歌、阳图。与此类似的还有陕北转九曲,又叫转灯场,它的轨迹类似迷魂阵,有些走的也是盘长图。

类似于盘长这样因为其意象美好而成为吉祥符号的在中国有很多,如方胜、如意、元宝、寿字、龟背、喜字、八卦、古钱、银锭、万字等等,数不胜数,并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释迦牟尼胸前的万字,称“瑞相”,佛经译为“吉祥海云相”,这是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唐代慧范《华严音义》称万字“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其实远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饰有不少连贯的万字。在民间,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喜相逢”、“推磨式”、“万字流水”、“万字不断头”,并创造了无数生生不息、回旋不断的吉祥图案。

叹为观止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由一根直线演绎成吉祥符号,其间的过程如此有趣又合情合理。透过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什么?应该是这个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将万物与美好都勾连在一块儿的联想力吧。其实何止于此,在创造各种吉祥符号时,中国人将比喻、比拟、隐喻、暗示、谐音、象征、借用、双关等等手法运用得是如鱼得水,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象征的手法各民族皆有,但似乎没有中国来得丰富、普及和深奥。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有一头挺身崛起、劲头十足的公牛塑像,据说象征股市的“牛市”,也就是涨市。牛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就是个吉祥物,不过中国银行的门前左右却是两头狮子。在中国,狮子与钱无关,却与威严、权贵有关。这很有趣,掌管金钱、金融的机构如果门前摆放的是财神爷,似乎更合适,而安放狮子,其意味就大不相同了。

在中国古代,有太师、少师这样的职位,他们分别是辅佐皇帝、太子的大官,官位显赫,官高禄厚。因为“狮”与“师”谐音,狮子也就与官爵相连。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常有画了一大一小两只红狮子的帽筒,帽筒是以前用来放官帽的,“大”与“太”、“小”与“少”音相近,大小两只狮子又叫“太狮少狮”,也就是“太师少师”,那么这种帽筒也就成为象征富贵和权势的吉祥物。

狮子不仅仅与加官晋爵有关,在陕北,更多的与镇宅祈福有关。在神木的栏杆堡不仅狮子多,雕刻狮子的石匠、安放狮子的“平事”即阴阳先生也多。狮子的造型五花八门:有回头狮子、直面狮子、村头狮、山头狮、墙头狮、大门狮及炕头狮。用哪一种造型也很有讲究,因为窑洞面对的方向不易调整,那么就用狮子来。比方窑洞正北面向壬字、癸字,坐字没有子字,那么就将狮子做成回头状,用来疗破补救,才能保平安;如果窑洞面向石崖,狮子就要雕成直头,为震威狮子。安放狮子时,还要将震邪之物用黄纸包好,以黑字书写吉语,点上朱砂,镇压于狮子座下。震物包括十二味精药和七种名香,十二味药是避殃砂、鬼见愁、鬼箭草、雄黄、砂根、细心、远志等;七种名香是丁香、沉香、藿香、木香、檀香、安息香、金香。放好震物后还要念安狮符咒、元始安震咒。至于陕北窑洞旁的狮子拴马桩、炕头的拴娃狮子更是千姿百态,随心所欲。

自然中的狮子、老虎虽然一般人不常见,其习性却为人所知,因此其威猛凶悍便成为人们将它作为趋吉避凶的吉祥物的一个因素。小时候我就曾听爷爷说,人若随身带一块虎骨可以避邪。这就是一种借用的手法了。借用的手法不仅用于现实存在的动物,而且还会被用于传说、想象中的动物身上。比如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兽麒麟。

麒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动物。它有鹿身、牛尾、马蹄、鱼鳞。而这四样动物皆为中国人的崇拜物或吉祥物。有人说,把自己珍爱的动物的优点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出来的动物身上,说明了中国人“集美”的思想和心中强烈的愿望。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性情温和,它武而不危害百姓,勇而不践踏生灵,猛而不折损树草,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为了表现麒麟的仁性,麒麟还与圣人孔子关联到一起。在民间传说中,孔子降生时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即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还传说孔子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有人看见麒麟在荒郊野外为人残害,孔子慨叹麒麟“出非其时”,所撰写的《春秋》也就此绝笔,因而《春秋》有“麟经”、“麟史”之称。

作为仁兽象征的麒麟被赋予了什么样的吉祥含义呢?《毛诗义疏》说:“王者至仁则出。” 《太平御览》引《春秋感精符》说:“王者不刳胎、不破卵,则出于郊。”“王者德化旁流四表,则麒麟臻其囿。”这些意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麒麟只有在有德之王创造了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出现,否则,麒麟不为世人所见。那么由此推理,古人之所以创造麒麟与期望太平盛景有关。在这一点上,麒麟和凤凰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神学家看来凤凰是盛乱兴衰的晴雨表。所谓:“王者上感皇天则凤凰至”,“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联想到中国漫长的历史,似乎可以找到麒麟、凤凰这样的祥瑞与太平盛景之间的关联:因为经受了太多的战乱、灾荒、饥馑,所以中国人才特别向往太平祥和的生活环境,于是便创造了一个不曾有的神兽、神鸟来表达老百姓内心的愿望,也提醒统治者:只有你是个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太平,仁兽才会出现啊,否则即是王无德。写到此,忽然有些感慨,对于不掌握话语权的平民百姓来说,也只能借用暗示、隐喻的手法来传达心声了。

当然麒麟、凤凰也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见的麒麟送子图和“麟吐玉书”,都是寓意祥瑞降临和圣贤诞生。意即麒麟出现,会给那些积德而无子嗣的人家送子,而麒麟送的童子长大以后必是贤良忠臣,能辅佐帝王治国。所以有时,在麒麟送子图上还附有一幅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东借西用无可厚非的实用主义

毫无疑问,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以至于有凡物皆可为吉祥的特点。这么说当然有点绝对,但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可比。例证可以信手拈来。比如人们对数字“8”的痴迷,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境地。而数字“4”因与“死”谐音,不吉,就多被人冷淡。实在躲不过去了,便变通一下,借用音符念“发”。利用语言中谐音的特点,“葫芦”可以变成“福禄”、外貌不那么好看的“蝙蝠”也变成了“遍福”。

莲花,在日本是高洁之物,它总是与佛界相连。但是在中国,莲却有多种含义。因为“莲”与“连”谐音,便诞生了众多与“莲”有关的吉祥符号和图案。莲的“华实齐生”、莲蓬多子、一蒂两花的特点,被演绎成了“连生贵子”、“连中三元”、“喜得连科”、“一路连科”、“一品清廉”等等意象。

去过山东长清灵岩寺的人一定知道,在大雄宝殿的前面,有两棵长在一起的大树,一棵是三四人才能合围的柏树,另一棵是柿子树。树的年龄我没有查证,按柏树的粗细判断,千百年不在话下。到了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景色宜人,平时看去两棵树除了粗大之外并无引人之处,但树下总断不了照相的人影,奥秘在于他们都想沾染一些大树的吉祥之气。因为柿子树与柏树合植在一起谐音“百事(柏、柿)如意”!

我曾经在广东佛山祖庙旁看到一棵粗大的橘子树,树上挂满了一条条火红的布条,每个布条上还拴了一张纸符,景象好不壮观。因为不得其意,询问当地人后才知道,因为橘子树的“橘”谐音“吉”,橘树便成吉树。在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有一大院落,跨进门槛,脚下就是一块长约2米、宽1米有余的巨石,石上雕刻了鹭鸶、莲花之类的图形,使人不忍落脚,而其意也在谐音,为“一路连科”。

用谐音表达吉祥的愿望是吉祥文化的一大特点,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比如花瓶中插如意为“平安如意”,百合花和柿子或狮子、灵芝在一起叫“百事如意”,万年青和灵芝在一起的为“万事如意”,童子持如意骑大象的叫“吉祥如意”,盒子与荷花、如意或灵芝组合在一起的是“和合如意”,瓶中插月季花是“四季平安”,鸡立石上叫“室上大吉”等等。其实这些图形的组合大多数没有内在逻辑关系,有些甚至有些滑稽,比如马上蹲坐着一只猴子,叫“马上封侯”,蝙蝠倒着画,叫“福到了”,喜鹊落在梅枝上叫“喜上眉梢”。说句笑话,照这样的方法联想开来,很有可能会出现驴唇对马嘴的景象:比如鸡骑在大象背上是不是意味着“吉祥”呢?

但是有谁会指责这样的联想呢?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这些吉祥符号的组成关系,可以看到的是中国人朴素、乐观、诙谐以及善于变通的生活观。这一点我们从关公形象的演变过程就可以明了。

关公为人正直、讲义气、守信用,深得后人敬仰并被奉为神灵。清代时关帝爷还是被封为“武圣人”的,而将他奉为圣人,说明了中国人崇尚的处世之道:忠义。而对于买卖人而言,生意场上最看重的是守信用、讲义气,而这正与关公的做人之道相吻合,于是关公就成了与忠心耿耿的文财神比干一样的武财神,被供在生意场所的门厅里,终日香火缭绕。有的年画更有趣: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关公,下面是文财神,所谓“上关下财”,也即“上官下财”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文化彰显思想,思想嵌于时代。

儒家

以其海纳百川的态势,得以博大精深,常思常新,渊源流传几千年。儒家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深得历代封建时代统治者的青睐,实在是御民的不二法宝;而对于普通民众即个社会阶层来说,照儒家思想或男耕女织,或做个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对于那个时代这个词一点不含贬义)或学而优则仕,都是很知足的事情。所以儒家在中国封建时代很有它发展的土壤。

谈到儒家,就不的不提两晋南北朝时代,虽然有五代十国相继登台,但人们世族思想依旧很浓,士族风范,也就是贵族思想。做官很讲出身,士族阶层的时代。而文人也讲求风流倜傥,出了不少文人,竹林七贤,更有广零散等美谈。经过隋到唐朝开国,由于历史原因就不讲那一套了,任人唯贤。此时科举兴起,儒学又得到另一个发展时期,另一种延续。此时,佛教在唐朝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然,儒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例如,俗话有讲:百无一用是书生。儒之害,非一日只功。我们现在都说的礼教害人云云,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独尊儒家,可惜了法家。秦得李斯而强国,后才有六王毕,四海一。

佛教

我想佛教作为外来事物,传入中原之初一定很灰黄。古代中国人好称自己是中原人。据其宣扬的精神,最初吸纳的必是精神或生活落魄者,暗合人性内心深出的一种精神宿求。不论国内,国外和什么时代都有它的发展空间,但不是也不会是主流。

百丈高楼平地起,起于平民,迹于贵族。它的发展还需要贵族的加入,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靠统治者的推崇,它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时佛塔俱立,大量佛经被翻译,“唐僧”很多。

道教

谈及道教,就从它的logo,太极标致说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再六合,八卦。暗合事物发展规律,什么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就连宇宙,也是从大爆炸开始。生命也是。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很有点意思,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同时也对中国养生学,医学方面也有影响。很多词汇也原自道而融入了生活,如玉皇大帝、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个人认为作为学说它部分揭示自然规律,但还带有蒙昧;作为宗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最后是 易

这个最早,在古代中国文化这算冲破蒙昧的第一步。易学,讲究象,即符号。而且各象有不同的符号表示。九宫图很有意思,传说最初是在龟背上发现的,图如下:

4 9 2

3 5 7

8 1 6

这是一阶九宫,还可衍生出很多种,阶越大数字方阵也越大。

八卦,被道教吸收了。易时代久远,了解的不多。

它试图把占卜系统化逻辑化,符号化数字化如九宫八卦,数字推理。它试图把占卜系统化逻辑化,符号化数字化如九宫八卦,数字推理。有些东西至今看来还还很有道理,甚至价值。至少在今天看来它与文化品位联系起来,是可以很有价值地。

虽高于占卜,毕竟源于占卜。

还想补充点,几千年的文化的进化对于人的生物进化而言是基于相同的生物智力的。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四家各有其舞台。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