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春天的元曲?

2024-07-08 19:08:2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春天的元曲?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清江引·春思

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二、元曲的结构?

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深情,一曰豪旷,一曰婉丽。

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录鬼簿》记载乔吉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

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为短小精悍,一为富丽雍容,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他只是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散曲与戏曲虽然不同,但却有密切关系。明代评论家王世贞认为元曲是由早先的"词"变化而来的。自从金朝与元朝入主中国以来,所使用的胡乐嘈杂,凄紧缓急变化迅速,以往的词难以合拍,于是就创作了"新声"。可见,散曲是随着北人入主中原而来,并流行于市井巷陌,以後被文人吸收,成为一种专业创作。

散曲之题材多样,从大量的作品中可以体悟到深远的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意义。首先,在田园山水题材作品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可谓充盈于其间。散曲作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幽远情趣,让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其次,在咏物题材中,作者运用诸多意象,以点缀仙境,抒发慕道情怀。复次,在咏史题材中,作者通过纵向的追溯,歌咏隐修道人宁静的生活,反映了烟波钓叟的审美情感。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与道门情趣有关的散曲以烘托空寥、淡泊之意境见长,其风格自然质朴,耐人寻味。

三、元曲的别称?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在元代被称“乐府”,“新乐府”,“北乐府”。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炖的《城斋乐府》,那时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中叶后散曲才包括小令和套数。

扩展资料:

元曲是在元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文艺形式,具体点来说,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滑稽搞笑是杂剧的一大特点,散曲则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大多是以抒情为主要目的,元曲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追求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元曲一方面从诗词那里继承了清丽婉转的风格,使我们在欣赏故事的时候也能够去得到一种文学艺术美的享受,当然元曲的兴起和我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这一时期文化的融合发展,才使得元曲能够在这一时代得以不断兴盛和流传下来。元曲在初期的发展来源于民间的俚语,这些俚语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

而且这些口语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体现了很多地方方言的特点。元曲发展到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专业化从事原曲创作的人,就比如说郑光祖,睢景臣。

四、元曲的朝代?

元曲是我元朝的文化代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五、元曲的优势?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为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六、元曲的特点?

民间性

深刻性

广泛性

典型性

艺术性

曲折性

七、爱情的元曲

爱情的元曲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宋代,并在元朝达到了巅峰。它是表达爱情、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读者的喜爱。

元曲的定义和特点

元曲是一种诗歌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以其别致的形式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它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本经”、“牌子”、“脚本”和“曲牌”。这些部分通过使用不同的曲牌和弹拨乐器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其中,“本经”是元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牌子”则是用来标示不同情境和场景的;“脚本”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伴奏;“曲牌”则是舞台表演时的配乐和演唱。

元曲的韵律和语言

元曲的韵律非常独特,多以双调或长调来进行,形成了独特的旋律。这种旋律不仅能够表达情感,还能够增强人物形象的特色。同时,元曲的词语运用也非常讲究,采用了华丽、流畅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诗意和韵律感。

爱情的元曲

爱情是人类最深沉的情感之一,而元曲则是表达爱情的绝佳方式之一。爱情的元曲以其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爱情的元曲中,情侣之间常常会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这种坚持和奉献激发了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情感,使得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爱情的元曲也常常探讨人类的命运和宿命的主题。它通过爱情的故事来思考人生意义的深层次问题,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行反思与思考。

元曲的影响和传承

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也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和艺术家。

尽管元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式微,但它的影响力无可替代。许多元曲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素材,并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文学、戏曲和音乐中感受到元曲的痕迹。

元曲的传承也离不开学者和艺术家的努力。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对元曲的研究和传播,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形式的艺术。同时,一些传统戏曲团体也将元曲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和演绎,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

爱情的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元曲,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和伟大,还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宿命的旅程。

正是因为爱情的元曲,我们才能在现代文学中找到那份古老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瑰丽的艺术形式,让爱情的火焰在元曲中永不熄灭。

八、宋词元曲?

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粹,也是民族文化瑰宝。很多的词和曲已经深入人心,百姓口熟能详,同时它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教育中。在倡导弘扬民族文化,加大国学宣讲力度的今天,本书精选宋词和元曲中的代表作,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晏殊的《浣溪沙》,范仲淹的《渔家傲》,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 《越调·天净沙·秋思》等,进行必要的阐释和解读,帮助中学生真正走进古代诗词,走进古典文学殿堂,认识古代词曲的博大精深。

九、元曲介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十、关汉卿元曲?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立的一座艺术丰碑,包括散曲和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解州人,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散曲小令4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传颂,被誉为“曲家圣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