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避讳,避讳的方法有几种?
一、什么叫避讳,避讳的方法有几种?
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次要有两种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
二、韩国避讳什么?
1、韩国人忌数字“4”(韩语与死同音),在社会生活方面尽量避免“4”喜欢单数,不喜欢双数。
2、面对分手时行鞠躬礼,男子也行握手礼,但女性一般不与男子握手。
3、国受儒教影响较深,重男轻女,出门上车时妇女让男子先行,具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会场等社交场合,男女分开活动。两人在过道交谈,应让第三者从两人中间通过。
4、与韩国人交流,应回避韩国国内政治与韩鲜关系,与日关系,男主人妻子话题。但韩国人喜欢询问个人情况。
5、喜欢辣、香、蒜味、中国川菜,不爱吃羊肉,肥猪肉和鸭子、香菜、厌油腻,热菜中不喜欢酸,也不爱吃放糖或花椒的菜肴。
三、什么叫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四、避讳指的是什么?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五、避讳什么意思?
避讳的意思是:
1、在现代,“避讳”的意思:避免触犯忌讳;常被引申为:刻意回避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在古代,“避讳”的意思是:不能直接说出(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姓名。
2、“避讳”的近义词是:回避、忌讳、隐讳、避忌。
3、反义词是:不讳。“避讳”出自刘安所写的《淮南子·要略》。
例句:
1、回避;避忌。
《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游仙窟》:“下官起,谘请曰:‘十娘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鸦儿也不消查考,晁大舍也不消掩藏,唐氏也不用避讳。”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他是骂他外孙女儿,我才刚也听见了。这种东西说话再没有一点道理的,他们懂得什么避讳。
2、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六、赵祯需要避讳什么?
宋仁宗赵祯,必须避讳的有祯、贞、侦、征、旌等13个字
我国古代社会,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接称其名,或者有许多字不能直接写出,此即谓之“避讳”。
古代社会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之说
避讳起源于周、行于秦汉,盛于唐宋,驰于元,复又严于明清,废于民国。
历代王朝的避讳制度或密或驰,避讳禁令或严或宽,依据不同王朝的政治需要,各有其独自的特点。
根据文献记载,夏、商无讳名。西周是避讳的滥觞时期。
《礼记·檀弓下》说:人“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说明西周开始讳死者之名,生者不讳。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提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秦始皇第一次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避讳。秦始皇名“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改称端月。
这种读正月之“正”音为“征”的习俗,一直保持了下来。
汉朝继承了秦代的避讳制度,而且更加严格和完善。
汉朝封建统治者在文书中为了避帝讳而改地名,如避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为常山……。
汉代的文书避讳不仅沿袭了秦的避国讳制度,最突出的一点是发展出了避家讳。
即文人们对祖先和父辈的避讳,如《史记》以讳司马谈而改赵谈为赵同等,《淮南子》一书因讳淮南历王长,长一律改为修,寿县出土的汉镜“长相思”作“修相思”,等等。
唐代国讳被正式写入法律,从而使其法典化。《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
有误犯者,杖八十。若奏事口误及文书误犯者,各笞五十。
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宋代是避讳制度最为严格的一个朝代,统治者先后制定的《庆元条法事类》、《礼部韵略》都作了具体规定。
据《史讳举例》记载, 高宗赵构的名讳多达五十多个, 堪称“空前绝后之例”。
到光宗时须避讳的文字近三百个。
洪迈在《容斋随笔·帝王名讳》条中说: “本朝尚文之习太盛, 故礼官讨论, 每欲其多, 庙讳遂有五十字者。”
元朝建立之前已经与宋金有密切联系,避讳制度收到宋金影响,帝后皆不讳,是元朝讳法特点之一。
元朝文武大臣向皇帝报告事情的上奏文书中的避讳字样规定得非常严格。
有“表章回避字样”,但总体来说元朝讳制疏于各朝。
明朝初年,讳法甚疏;万历以后,避讳之法稍密。
明天启、崇祯年间,避讳逐步严格,“崇祯三年,奉旨颁行天下。
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光喜七庙讳,正依唐人之式。”
但明朝忌讳甚严,忌讳“则”、“生”、“光”、“法坤”、“有道”等等,《廿二史劄记》引《闻中今古录》记载,“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
光则恭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礼臣大懼,因请降表式,帝乃自为文播天下。
清朝初帝名音译无定字,故不讳。入关以后,康熙帝汉名玄烨,始行避讳之法,雍乾之世极严。犯讳者治罪,重至杀头。据统计,清朝初期大兴的文字狱案件中,因避讳而起者约占十之三四。
辛亥革命爆发,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要革除教科书中‘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结束。
七、唐玄宗避讳字是什么?
众所周知,皇帝死后会有庙号,也有谥号,但实际上因为本身的忌讳而很少有称呼皇帝谥号的。
梨园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为“玄宗”,而谥号为“明”。到了清朝,因为要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唐玄宗这个称谓那是严禁的了,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这是在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称呼。
八、升学宴送花避讳什么?
升学宴席送花避讳送黄花,寓意不好。
升学宴蕴含着每个人的祝福,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此时送上一束寓意好的鲜花,可以将祝福的心意传递给对方。
1百合,代表着庄重和纯洁大方,充满祝福和期待。在对方升学时赠送,既有祝福的意思,又有赞美的含义。
2.扶郎,又叫太阳花,象征有毅力、不怕艰难,喜欢追求丰富的人生,是最好的鼓励。有扶郎相送,未来的路不管多艰难,都无所畏惧!
3.香槟玫瑰,较好的朋友还可以送香槟玫瑰,寓意祝福朋友金榜题名。
4..红掌,盆栽、花束都可以,花语是大展宏图、热情、热血,具有热烈、热心、热情、进取向上的意境,是对朋友最好的祝福。
九、不用避讳什么意思?
不用避讳的意思是指不用回避和忌讳
十、避讳的读音是什么?
避讳
[ bì huì ] [ bì hui ]
基础释义:
[ bì huì ]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 bì hui ]
1.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旧时迷信,行船的人~“翻”、“沉”等字眼儿。
2.回避:都是自己人,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