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佛坪春节有什么习俗?

2024-06-28 20:52: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佛坪春节有什么习俗

佛坪春节风俗

  〔食五豆〕 腊月初五日,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豆”、“毒”谐音)谓之“五豆”。

  〔腊八粥〕 腊月初八日,食米粥称“腊八粥”;食面条叫“腊八面”,又有潋米粥、面条混合食之谓“腊八饭”。民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祭送灶君上天,亦名过小年。全家外出之人,都要在此日回家祭灶。昔时,民间以灶糖(用小米熬制的糖)、枣山(用白面制作如山形,山峰凸凹处粘以红枣,蒸熟)及果品等献祭。其时,长辈率家人烧香叩头,祝愿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还要烙灶饼(或叫灶爷饦,按家中人口计,每人一饼,有人在外者亦为其留存),谓灶君散粮(发口粮)。解放后,祭灶的风俗已绝,但此日散食灶饼仍在农村流行。此日后,农村嫁娶不择吉日,谓两年不厮管。

  〔扫舍〕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王李赵四姓为腊月二十四日),户户洒扫庭除,刷新屋舍,民间称为“扫屋”,谓除旧迎新,干干净净过新年的意思。

  〔除夕〕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即旧年至此夕而除,另换新岁之意思。家家户户给门上贴门神,贴对联,院内树上贴“春光满院”,门外贴“出门见禧”,房内贴大红“福”字等;焚香设案,敬祭祖先(有挂神轴,有写牌位的,亦有挂先祖画像的),象征迎祖入飨。是夜,黄昏迎接灶神,敬献食品,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叫“守岁”;人们一起喝酒取乐叫吃“岁饭”。家人围坐谈笑风生,或听老人忆家史;或议一年之丰歉,财贸农事之得失;或猜谜讲故事;近年又有打扑克、下棋、看电视等,畅享人伦之乐。

  春节 正月初一日,拂晓,鞭炮齐鸣,燃烛焚香祭祖谓之迎神、迎禧。家长率子女拜祭祖先神位后,男女依次拜长辈,亲门逐家互拜称之“拜年”。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今已易为行鞠躬礼,口头祝福,受拜者置茶、点、糖、果待之。近年由城市送年画、贺年片、挂历风俗已传入农村。此日早餐食饺子,暗在一个饺内包硬币者谓之“吃元宝”,“吃(谐值)钱”,食(谐拾)钱,谓吃得此饺者是有福之人。传说:古时,女娲氏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但一到寒冬,黄土人耳朵常被冻掉。女娲氏给土人扎上耳眼,拴上线,以线头放入土人口中咬住线头,这样土人耳朵就冻不掉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女娲氏造人之功,女人们学扎耳孔戴耳坠,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如耳,饺馅(谐线)又似元宝形,象征“吉祥如意”之兆。

  春节后民俗正月初二、四、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订婚、媒宴、嫁娶多择此日;农村人给婴儿请乾爸,为子女完灯多选此日。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做“打晦气”;有剪纸人掷之门外者谓送穷气;家家洒扫庭院,谓之“扫穷”。此日忌出门,亦不待客,近年此讲究已消失。正月初七日为“人七”传说“人七”(七谐齐)日,天晴人康。正月初九日,妇女忌“不当”(不宜做活的忌讳),做了活要舔舌头,以示悔过。正月十一日,妇女忌“不当”。正月十二日,厨不动刀,妇女忌“不当”。正月十三日,妇女忌“不当”,小儿试点灯笼。正月十四、十五日,妇女忌“不当”,民谚有“妇女不扎针,扎一针,血连心”的说法。解放后,民间以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代替了“破五”、“人七”、“不当”等迷信讲究。

二、合肥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又名七月半,鬼节,这一天是不能串门玩的,有不吉利的说法,给家里去世的人烧纸钱

三、厦门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厦门大街小巷的居民都会在家门口摆桌,放上祭品,祭拜先人。

其中有五香、炸枣、芋头球、发糕等厦门独有的小吃。当然了,还有海鲜和水果等贡品。

四、重庆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传说这段时间鬼门打开,让魂魄回家看望亲人子孙,接受供奉的食物,到鬼门关闭前带走亲人火化的纸钱返回。

买纸钱,封包,书写,供奉吃食,火化纸钱包。是这段时间其中一天,活人要做的。

买传统的黄纸,封成一包包的。

传统一般三个为一份,包好后开始书写,竖着写上,和写信差不多,名字,时期,……只是偏向文言文。火化,要留一些未封包的烧给未写到的亲人,鬼差,孤魂野鬼。做一餐丰盛的午餐,摆酒招呼供奉,饭后火化纸钱,整个过程完成

五、中元节苏北习俗?

江苏沿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清明,晚大东,七月半的祖宗(鬼儿)等不到中。”

大东即冬至,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三天是江苏沿江地区的三大鬼节,家家户户都会摆祭贡,烧纸钱。但是在时间上却有讲究,清明那天要趁早,中元节那天不能过中,而冬至那天则要待到晚上。

六、威海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即将来临,根据传统习俗,老百姓通常在此期间焚香、烧纸进行祭祀,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怀念。按照习俗,中元节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节前3天到后4天,都是烧纸祭拜的日子,时间跨度长达一周

祭奠先祖、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传承与弘扬;但对于不文明的祭祀方式,我们则应将其摒弃

七、重庆中元节的习俗?

清明祭祖,是中国流传的风俗。但寄托中国人对先祖的追思,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中元节,因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旬,所以又称之为“七月半”,在重庆,又称之为“月半”。 民间传说,“中元节,故人聚,七月半,鬼门开”。在这天,地府会在丰都打开鬼门,将众多阴魂放出,在阴差的押解下到阳间活动一日到数日,回家见见人间的亲人。

八、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提起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根据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民间都把中元节当做是鬼节,尤其是南方,人们往往只会用鬼节称呼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这一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下面这些传统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有些地方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九、洛阳过中元节习俗?

  1、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古时,这种礼俗很盛,甚至到今日,也有不少人在中元节这一天去祭祖。

  祭祖时,或将祖先遗象供在祠堂,由家人同去祠堂进行祭祖礼仪。或是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因为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有祭祖仪式。

  2、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河灯一般用废旧的彩纸、烟盒、纸杯制成,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便可随水漂流。

中元节

  3、焚纸锭

  烧纸钱,放鞭炮,可以说在中元节这一天是极为常见的了。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这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但却也是一种极容易引起火灾的行为。所以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焚纸锭。

  旧时的悼念之情我们可以延续,但,在现在的新时代里,我们还是要以文明的方式去祭祖。带上一束鲜花,给逝者留下一缕芳香,也为我们的安全、绿色多了一些保护。

  4、放天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因其被困阳平时,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只有依靠孔会飘浮的纸灯笼,求救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区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十、中元节包汤圆习俗?

一般过元宵才包汤圆,中元节都不包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