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关于中元节的名人名言

2024-04-17 01:41:0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关于中元节的名人名言

关于中元节的名人名言

介绍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始于佛教,后来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也广泛流传。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以示敬意并祈求他们的保佑。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元节的名人名言,这些名言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名言

  • 孟子: 丧者不忧,知其非命;既知非命,故不忧。
  • 老子: 以道养生者,不战而胜。
  •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诸葛亮: 不争气,无谋之气也;不屈不挠,不低下之气也。
  • 鲁迅: 读书不是为了拯救世界,只是为了拯救我自己而已。
  • 毛泽东: 对敌人不放手,是文明的表现。
  • 李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杜甫: 家事一何艰,异父同母兄弟少。
  • 白居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苏轼: 此生如何不放荡,只留千古凭将军。

意义

中元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节日,它不仅让人们缅怀亲情,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快乐。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中元节的解读:

杜甫: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通过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与已故的亲人相聚,共度美好时光。

另外,中元节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中元节的宗教意义的解读:

孟子: 齐心戮力,可以载酒;尊儿三者,可以载酒。犹能以孝之正斯,后世官也。

孟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尊敬亲人和守护家庭的重要性,并呼吁后人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元节的优秀文化传统。

庆祝方式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节日,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下是一些与中元节庆祝方式相关的名人名言:

  • 杜甫: 平生不解藏人事,世上应无如白头。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名言体现了人们庆祝中元节时的喜悦与欢乐氛围,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期盼和珍惜。

总结起来,中元节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祭祀祖先和亡灵,人们向前辈们表达敬意,并祈求他们的庇佑。中元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让我们牢记亲情的重要性,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二、关于中元节的故事?

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源于道教,是为了祭拜和悼念亡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是一些与中元节相关的故事传说:

1. 阎罗王放水灯:传说在中元节这一天,地府的阎罗王会放出大量的水灯,让那些在阳间无法找到归宿的亡灵,能够在水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2. 孟婆汤:传说在地府中,有一位名叫孟婆的女子,她专门负责给亡灵喝“孟婆汤”,让他们忘记前世的种种烦恼,重新投胎转世。

3. 鬼门关:传说在中元节这一天,地府的鬼门关会打开,亡灵可以从鬼门关回到阳间,与家人团聚。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为亡灵祭拜,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度,早日脱离苦海。

4. 中元节的起源:中元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为祖先和亡灵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元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

5. 中元节的传统食品:中元节的传统食品包括糯米饭、蒸饺、青团等。这些食品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糯米饭代表着团圆和家庭和睦,蒸饺则象征着亡灵在阴间也能享受美食。

三、关于中元节的动漫?

《少年阴阳师》。

电视动画《少年阴阳师》改编自日本轻小说家结城光流原作的同名轻小说。

剧情简介

平安时代,身为年过花甲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孙子的安倍昌浩,却没有“见鬼”的能力,于是想要放弃阴阳之道。但是,就在他觉得自己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才能而落落寡欢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白色小鬼。那时,京城中有一个谜一般的妖怪四处出没,袭击百姓。受晴明之托去降伏妖怪的昌浩,以小鬼代替自己没有“见鬼”的眼睛,踏上了寻找妖怪的道路。

四、关于中元节的成语?

答案是:百鬼夜行。

详细解释:

“百鬼夜行”这个词在日本最早出在宇治拾遗物语--修行者百鬼夜行に逢ふ事,妖怪住的地方,和人类所住的地方,其实空间上是重叠的,只是人类在白天活动,妖怪们则是在晚间出现。夜晚来临,整条路空无一人,这时候会出现许多奇形怪状的妖怪,像是庙会的行列一般,带着狰狞的面孔,走在大路上,人称“百鬼夜行”。

扩展资料:

日本“说话”这一形式中产生了比较完整的描述百鬼夜行的作品,并渗透到绘画、戏剧中去。如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还罗列了妖怪的出处。其中的很多百鬼原型来自中国和印度。

五、关于中元节的故事和诗词有哪些?

目录

〈第一部分〉中元节介绍(来源&习俗)、故事

〈第二部分〉中元节诗词整理(未分类)

〈第三部分〉分类整理10首中元节诗词

〈第四部分〉纳兰容若的故事

〈第一部分〉中元节介绍、故事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七⽉半,中元节,祭祖先,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你;⼤⿁⼩⿁,⿁怪都远离你;⼤难⼩难,苦难都与你⽆关;⼤事⼩事,事事都顺利,⼤⼈⼩孩,全家都平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半、七⽉⼗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由来已久,诗人们的在这一天,或寄托哀思、或直抒思念。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内涵融合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10]道教中元节源出《大献经》,佛教盂兰盆会源出《佛说盂兰盆经》。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其实,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12][13][3]道教的斋月斋日是古灵宝经最早受佛教斋月斋日的影响创造的。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重要日子。每个月十五日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12][13][3]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14]道教中元节的玄都大献仪式就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供养仪式。《大献经》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观念,将佛教盂兰盆供养仪式改编为道教玄都大献。

中元节将至,说一说历史上曾经繁盛热烈的狂欢节日

文学记述

北齐时的文学作品《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历史发展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36]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中元节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习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元节“庙普”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第二部分〉中元节诗词整理(未分类)

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

清代:纳兰性德

酒醒池塘耿不眠,帐纹漠漠隔轻烟。

溪风到竹初疑雨,秋月如弓渐满弦。

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河长亘衣天。

哀蛩饯晓浑多事,也似严更古驿边。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中元⽇午》

  【宋代】杨万⾥

  ⾬余⾚⽇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花绝粮道,蚁⾏有⽔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过于初伏时。

  ⼩圃追凉还得热,焚⾹清坐读唐诗。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代】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

  百花洲⾥夜忘归,绿梧⽆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疏。

  西楼下看⼈间世,莹然都在清⽟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凉⽣岂天意。

  ⼀笛吹销万⾥云,主⼈⾼歌客⼤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何。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代】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礼先⽣。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清。

  星⾠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洞花长发,珠宫⽉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神惊。

  傥赐⼑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权须得⾦条脱,温峤终虚⽟镜台。  曾省惊眠闻⾬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代】李郢

  江南⽔寺中元夜,⾦粟栏边见⽉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多。  ⾹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杂绮罗。  湘⽔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调歌头·天地有中⽓》

  【宋代】刘⾠翁

  天地有中⽓,第⼀是中元。

  新秋七七,⽉出河汉⽃⽜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朱颜。

  茎露⼀杯酒,清彻瑞⼈寰。

  ⼤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

  从此五风⼗⾬,⾃可三年⼀⽇,

  ⾹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长安杂兴效⽵枝体》

  万树凉⽣霜⽓清,中元⽉上九衢明。

  ⼩⼉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城。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酒海庆中元。

  《中元⽇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皇宫。

  坛滴槐花露,⾹飘柏⼦风。

  ⽻⾐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中呈⼦晋》

  徂署尚繁郁,⼤⽕空西流。

  兹⾠喜佳节,凉⾬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以去,恢台逝不留。

  ⼑笔随事屏,尘嚣与⼼休。

  端居讽道⾔,焚⾹味真诹。

  ⼦亦玩⽂史,及此同优游。

  《⽇赠张尊师》

  令孤楚

  偶来⼈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闲。

  寂寂焚⾹在仙观,

  知师遥礼⽟京⼭。

  《中元⽇观法事》

  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皇宫。

  坛滴槐花露,⾹飘柏⼦风。

  ⽻⾐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第三部分〉分类整理10首中元节诗词

1、最淡然的中元节诗: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这个中元节,李郢在江南水寺中度过。

月亮出来了,他倚栏杆赏看,寺里人山人海,香飘满殿,那天上的魂灵,不知是否归去。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在佛教中,称盂兰盆节。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辈慈爱之恩。

2、最悠然自得的中元诗诗: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宋·赵釴夫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这个中元节,诗人很开心。

他说:每一年,到十五月亮圆时,世人都喜欢团圆。好在,这一天,我有酒又有诗。别看我只是在钓鱼,也学那世人今天无眠吧。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中元节,也要开心哟!

3、最梦幻的中元诗: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节这一天,李商隐却写了一个爱情故事。

浪漫的七夕刚过,李义山辗转得见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其人虽在,却已经犹如人仙殊途,物是人非。瀛州那么远,青雀如何为我做媒呢?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论是在哪一天,爱情,都是人类的向往。

4、最感慨时光的中元诗: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新凉感兴》

宋·杨万里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

每到一个节日,就感慨时光流逝,杨万里就是如此。

刚换下夏衣,换上了厚衣服,新凉的天气,是最好睡觉的时候。一年又过去了一半,两鬓成丝。中元节之后,我是越来越懒了,这册子上的诗,才抄到第二首。

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杨万里却说:每逢佳节叹时光。光阴总是在你不经意时,悄悄从身边溜走。

5、最相思的中元诗: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节是一个道教节日,这一天,诗人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道人朋友——张尊师。

他知道,朋友在道观中焚香,遥遥礼拜道教仙山——玉京山。

每年的中元节,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6、最孤独的中元诗: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中元夜寄道侣》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这一年的中元节,陆龟蒙很郁闷。

他缠绵病榻,无法出游,一个人在家,也没人寄个书信来。他说:真羡慕那道观中的僧侣,甩着轻盈的袖子,做着法事。

在中元夜,羡慕僧侣的,恐怕,只有陆龟蒙一个吧!

7、最专注的中元诗: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中元》

元代: 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中元节那么热闹,可仇远却充耳不闻。

这个初秋的夜晚,暑气未消,中元节时,华灯初上,和尚正在诵读着冥文,可有一些人,对些却充耳不闻,就是那些专注读书的儒生。

8、最感恩的中元诗: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思念永远是中元节的主题。

恰逢中元节,诗人路过长寿阉,不由自由地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是啊,中元节本是感恩父母的节日,想到家中的父母,泪水就打湿了衣襟。

越长大越明白,人这一辈子,最应该感恩的人,唯有父母。

中元节是思念的节日,思念往生的亲人和朋友。中元节也是感恩的节日,感恩父母和兄长。

在这个中元节里,就让我们以诗词为酒,愿天上人间俱安乐。

〈第四部分〉纳兰容的故事

又是一年中元节。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

相传每到这一日,黄泉之门大开,已故的亲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

小的时候,我很怕鬼,尤其是走夜路的时候,从不敢回头去望。

长大后,当我也经历过几番生离死别,看着自己曾熟悉的人,一个一个长埋泥土之下,人事再浑然不知的时候。

忽然觉得,鬼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今朝为鬼,却不知从前,他们也曾是鲜活生动的人。

那或长或短的一生,那或甜蜜或悲戚的一生,爱过人,也被人爱。

尚有梦,却不曾完,有愿,还不曾还,有委屈尚未道尽,有怆痛尚未明说......

我们所畏惧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梦也梦不到,见也见不到的人。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20岁的纳兰容若,娶了18岁的卢氏(据传,卢氏真名为卢雨蝉)。

这一对令人艳羡的佳人,从相识相知,走到相爱相许,却只有短短3载的辰光。

她因难产,早早地便离去了。

留下纳兰容若一人,肝肠寸断,写下无数令人泪如雨下的词篇。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自你走后,我的眼泪总是情不自禁地落下,滚烫了手背,泪却无声。

只能痛悔从前,为何没有更加珍视你的一往情深。

想要凭藉丹青来和你重聚,然而那朦胧的泪眼、寸断的肝肠,让我无从落笔,画也画不成。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午夜惊醒,打碎了那与你相聚的美梦。

更鼓声声,夜雨凄凄,屋檐下的风铃响个不停,那深浓的思念已令我泣不成声。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一病不起,死时年仅31岁。

太浓重的悲伤, 太猛烈的心碎,早早地便压垮了他。

倘卢氏在黄泉下有知,必也会无比心疼的吧。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我相信,她会更愿意看见纳兰好好地、灿烂地、连带着自己的那一份希冀,活下去,而不是永远沉溺在悲伤中。

若真有这样一封信,一封由卢氏写给纳兰的信,一封写于冥漠黄泉的信,但愿你会驻足听一听 。

容若,我是你的妻雨蝉。

不知你能否收到这一封,写于冥漠黄泉的书信。

倘你能看到的时候,我早已是鬼非人。

望你莫要怕 。

生也好,死也罢,我总归不会伤害你的。

你还记得吗?我曾经问你:最悲伤的字是哪一个?

你很不解。

我说:是“若”。凡“若”字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

后来你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我就在想,是呀,人生若能永远停留在初初遇见的一刻,该多好。

让光阴永是皎洁,让青春永远不老,让过去未来都消失不见。

你永远是那个才情淋漓、意气飞扬的翩翩少年郎。

我只消静静陪在你的身侧,长夜沉沉,一室温馨。

我们一起写字作画 ,一起吟诗弹琴,一起看花儿鸟儿,听雨声淅沥。

你在国子监苦读,早出晚归之时,我便为你留一盏孤灯。

我少女心性盎然时,你便陪我到花园里,用花灯小盏捕捉萤火虫。

没有离别,没有死亡。

可是,世间原没有“永恒”二字。

一日过去,便是崭新的一日;一年过去,镜中人便又老了一岁。

阳春过去,总要迎来盛夏;秋光再好,冬日也会逶迤而至。

生老病死是天地法则,聚散离合是无常世态。

即便很不舍,可我已足够幸运。

这短短的21载岁月,有父母生我养我、疼我护我;有你,容若,爱我宠我,宽容我,明白我。

真的已经足够了。

你可知道,离去之时,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

我晓得你是一往情深之人,你能时时念着我,想着我,我很欢喜。

可,容若,因着我爱你,我希望你快乐。

我不愿看着你一日日意兴消沉,我不愿看着你一天天形容憔悴,我不愿你用无穷无尽的眼泪,来浇灌那一首首奠我的词章。

若然可以,我想把最好的祝福都给你:

容若,我愿你快快活活地去继续自己的路程。

人生的路,还那么长,那么远。

我来不及看的风景,大漠黄沙,烟雨江南,望你代我去看一看;我来不及过的人生,望你一并去精彩地活一活。

路途上,倘你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倘你遇见一朵悠然的白云,倘你碰见一场轻柔的秋雨,倘你发现暗夜里一只悄悄停在你肩头的萤火虫,倘......

那便是我。万物之中存在的我。

你并不孤单。

大胆地去走你的前路吧!我也会继续自己新的旅程,下一世,下下一世,倘有缘,我们再见。

勿念!

妻:雨蝉

卢氏写给纳兰的这封信,其实也是我想要写给每一位读者的一封信。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在万物中存在。

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

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这样想着,生与死的距离,好似不再那么遥远。

我们的爱人、亲人、友人,他们看似离开了,却又好似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曾经远处的灯火,成了遥远的星河。

可是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们,我们抬头去望,那片星河就一直在,一直在。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把握当下,灿烂地去活着,就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告慰。

我也望你前路坦荡光明,怀揣着那一份份亲人的记忆,大步往前去吧。

不要害怕,不必孤单。

黄泉冥漠处,倘若他们果然有知,必也会宽怀一笑的吧。

六、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七、关于中元节的唯美句子?

秋风飘,中元到,扫墓祭祖拜先人;秋阳照,中元日,朵朵菊花寄哀思;秋雨降,中元节,条条短信送祝福;中元节到,愿你中元节吉星高照,身体安康。

八、关于中元节的问候句子?

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挂念,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想,青烟缕缕,飘荡着对祖先的悼念,中元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九、关于中元节的古诗小学?

答:

1.《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2.《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3.《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4.《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5.《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6.《中元夜寄道侣》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7.《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元作)》

【唐】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8.《即事中元甲子》

【唐】韦庄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9.《中元夜看月》

唐·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10.《宫词》

唐代:花蕊夫人徐氏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

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

11.《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12.《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宋代:杨万里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政是初凉未冷时。

13.《新凉感兴》

宋代:杨万里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

14.《中元日午》

宋代: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十、关于中元节的传说小标题?

中元节的传说小标题:牛朗和织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