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元节 > 正文

万圣节与中元节的感悟?

2024-04-16 16:28:0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万圣节与中元节的感悟?

中元节vs万圣节

1、 起源

中元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也叫中元节,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祖先,怀念先人。是民间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这一天可以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在十字路口烧纸钱等,还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等等。

万圣节:每年的10月31日则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会吊起南瓜灯并给上门的小孩子派发糖果,因此万圣节是孩子们最爱的节日之一。

2、 主要活动

中元节: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平安顺利。

万圣节:只是借用鬼神来彼此搞笑放松。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特别是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

3、文化内涵

中元节: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中元节祭祀因孝心而起,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通过祭祀活动,追忆先祖,传承孝道,涵养德行,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文化和观念的反映,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万圣节:在征伐和杀伐下建立的西方文化,民族力量就来源于血腥的征服欲望,对于亡魂也同样适用。在10月31日往生人的亡魂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人们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所以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即使有是对鬼神有着畏惧,选择的确实仿效来避免厄运。

从东西方的"鬼节"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万圣节是娱乐、玩闹的气氛,野蛮的文化根深蒂固;中元节保持的是一种祈祷和思念。对先祖的祭拜,让他们庇护我们平平安安,也表达了对于离去的亲人的思念。体现着国人的亲情和虔诚。在"鬼"节这样一个略显阴森恐怖的节日里,却有着温情的内涵。

二、万圣节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和万圣节最初都与祭祀习俗有关。但随着人类的发展,都出现了演变。西方万圣节就早发展成为带有娱乐性质很强的盛大活动。而我国的中元节,也正在由传统的祭祀习俗逐渐发展。

中元节这天,南方人杀鸡宰鸭,并焚香烧纸,祭祀先人。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忽视了“鬼节”这一传统说法,把中元节当做亲朋好友聚会的“团圆节”。从整体来看,西方万圣节现在主要表现为狂欢,而我国在这个传统的祭祀日,主要还是表现比较静穆。

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

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

三、中元节和万圣节的相同之处?

都是鬼节,不能夜归,中元节倾向祭祖,万圣节倾向搞怪。

四、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被称为是西方的,而在中国也被称为是鬼节!

万圣节:每年11月1日万圣节的英文是Halloween,来源于“All Hallows' Eve”,和我国的中元节不谋而合,也是每年一度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天,特别是夜幕降临的时候,人间各种妖魔鬼怪,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百鬼夜行,群魔乱舞。

中元节的日期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通常落在阳历八月九月左右,万圣节前夜则是每年阳历10月31日。看来东西方的地狱之门也是错开时辰打开给魑魅魍魉们放风的

万圣节:欢乐活泼,娱乐为主

华人中元节的庄严肃穆,西方的万圣节则是以搞笑狂欢为主旋律。表现上最本质的区别是,万圣节这一天上街群魔乱舞的并非鬼,而是各种盛妆打扮的人。妆扮的元素来自万圣夜的典型主题,怎么骇人怎么来,主要是鬼怪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万圣夜标志物,如南瓜、食尸鬼、黑猫、猫头鹰、蜘蛛、坟墓、精灵、吸血鬼、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学怪人等。

中元节:祖先,庄重肃穆

华人的中元节,传统节目是拜祭祖先,并举行“普渡”、“施孤”等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同时也祈求各路鬼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节这一天,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天黑后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烧纸,千万不要过去踩踏,更不可对逝者有不敬之语,还有不少中元节的禁忌,要求人们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

五、万圣节为什么比中元节热闹?

中元节是中国人祭祖的节日,这种节日是表达哀思的,怎么能热闹起来呢?而万圣节本就是国外的节日,国外的孩子会在这一天出去要糖吃,不给糖就捣蛋,有些国人会过这个节日本来就是凑热闹,商家也是为了挣钱弄一系列的活动吸引人参加并消费。

六、为什么过万圣节不过中元节?

又是一年万圣节,早在21号就有商家推出了万圣节的活动,各种各样的妆容和穿搭纷纷出炉,昨天各位网友更是本色出演穷鬼。与万圣节的热闹形成反差的是,中元节的无人问津。一个西方的基督教节日,一个儒道文化下的传统节日,两者截然不同的节日内涵和庆祝氛围不是造成传播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元节不受“欢迎”更现实的根源在于它的物质外壳、价值追求与当下的需求格格不入,而其微薄的经济价值也无法成为推动其发展的燃料,因此,在冷清的气氛中,它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野

七、万圣节和中元节哪个最恐怖?

万圣节和中元节都是鬼节,只不过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中国的。一样恐怖。

万圣节,是西方的一个传统节日,是赞美秋天,祭祀亡魂,祈福平安的日子,相当于中国的中元节,具体时间是每年阳历的11月1日,不过在现在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万圣节前夕(即10月31日)开展庆祝活动。

中元节在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俗称"鬼节",是中国重大节日也是道教节日,我们所熟知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上元节,十月十五日寒食节是下元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八、7.14与中元节的区别?

中元节是指7月15,两者不是同一天,相差一天。

九、中元节的来历与习俗?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若干农作物成熟,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向祖先汇报收成。七月半原是上古时期祭祖节,被称为中原节,是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元说”。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祭奠亡魂,焚烧纸錠,祭祀土地等。

十、与中元节相对的节日?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与中元节相对的节日有: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