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端午七夕重阳除夕先后顺序

2023-08-16 16:22:38  来源:网络   热度:

端午七夕重阳除夕先后顺序

按照时间从前到后的排列顺序是:除夕、端午节、七夕、重阳节。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

首先端午,然后七夕。最后重阳

端午 到 七夕 到 重阳 到 除夕

各个节日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参考资料

360.360[引用时间2018-1-14]

中国一年中所有的节日的先后顺序是: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春节   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按时间顺序排位依次是:

按夏历节(阴历)排序:

春节 →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除夕

按阳历节排序:

元旦(1    月1日)→  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

→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青年节(5月4日)→  儿童节(6月1日) →  建党节(7月1日)→  建军节(8月1日)→  抗日战争纪念日(9月3日)→  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

按阴阳节日结合排序:

元旦(1月1日)→春节 →元宵节→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清明节→国际劳动节(5月1日)→ 

青年节(5月4日)→  儿童节(6月1日) → 

建党节(7月1日)→  建军节(8月1日)→ 

抗日战争纪念日(9月3日)→中秋节    →

重阳节(9月9日)→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除夕

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国庆,除夕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