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采菊的寓意
一、重阳节登高采菊的寓意
菊花意象
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人格写照;淡泊名利、隐士的象征菊花凌寒傲霜,盛开于百花凋零之后,且颜色素雅,这与古代文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屈服于权贵的品质何其相类,因此其被古人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成为孤傲高洁、坚贞的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人们熟知的诗句,陶渊明这位隐士诗人放弃名利,归隐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千百年来,他的这种精神品格,他的那份悠然闲适,他的诗歌,他的田园,皆成为后世文人和读者崇拜、研究的对象。菊花、陶潜也成为淡泊名利和隐士的象征。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黄花意象,同样是词人坚贞不屈的人格写照。
抒发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之情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在这个节日古人有登高祈福、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在这一习俗中,菊花被寄寓了消灾延寿的民俗文化内涵。又由于重阳佳节的许多活动是和亲友一起完成,于是重阳节、菊花、茱萸等往往又成为迁客游子思乡念友之情的触发者。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中,“登高 故园 菊”的组合意象便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应傍战场开”是诗人的想象,为虚写,却是全诗的关键句。这句诗不仅照应了诗题中的的“行军”二字,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鲜血涂地,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放着。但此首诗又不仅仅抒写思乡之情,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至此,这首诗已突破了单纯的思乡之情,而寄寓着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深关切。
二、关于重阳节登高赏菊的诗句
春兰秋菊 [ chūn lán qiū jú ]春天的兰草,秋天的菊花,在不同的季节里,各有独特的优美风姿。比喻各有专长。
秋菊春兰 [ qiū jú chūn lán ]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菊老荷枯 [ jú lǎo hé kū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持鳌封菊 [ chí áo fēng jú ]形容吃蟹看菊的情趣。
三、重阳节登高采菊对吗
端午节是可以登高的,下面科普一下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习惯。
悬菖蒲艾叶。这天一清早,奶奶将乡下带来的菖蒲艾叶挂到了门上。我很好奇,就问奶奶,奶奶告诉我,这是为了驱瘴,艾叶有药用功能,驱蚊子、苍蝇,净化空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些习俗呀!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黄鱼,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几样平时少见的东西——粽子、黄鱼。我很奇怪地问奶奶:“今天又不是过年怎么吃粽子呀?”奶奶笑着说,“今天是端午节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黄鱼。据说这天人们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吓跑鱼虾,里面的米能喂饱鱼虾,它们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这是人们对屈原的敬爱。”现在我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讲究。
赛龙舟、挂香囊。晚上看电视我还知道端午也有赛龙舟、挂香囊的习俗,坐在一边的妈妈告诉我:“相传当年屈原跳江以后,人们舍不得屈原,纷纷驾船竟相赶去救屈原,一会儿工夫就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另外,人们还用五色的线缠绕香囊,有驱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啊!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丰富呀,听说,端午节的风俗已由湖北省为代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真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四、重阳登高赏菊的风俗是现代才有的对吗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
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还是大自然中的节气之一,所以登高还有辞青的说法。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届时,人们拿着酒水和美食,一边登高,一边欣赏美景,一路下来,心情舒适,登高之处,望向远方,表达着自己对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的思念!
五、重阳节登高赏秋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如下:
1、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2、祈福和感恩。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3、吉利之意。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4、登高采集。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5、登高辞青。重阳节还是大自然中的节气之一,所以登高还有辞青的说法。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六、重阳节登高赏菊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步步高升、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 灯火通明、张灯结彩。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扩展资料: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七、重阳节赏菊登高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