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重阳节登高
一、古代人重阳节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但您是否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呢?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二、古人 重阳节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三、古人重阳节登高是指登山吗
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登高“辞青”说 此说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小秋收”说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等,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四、古人常说的重阳节登高是什么
九月九日的登高是重阳节登高的意思。登高是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
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其中缘由,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东汉时期汝南(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人士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九月九日如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后来,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使得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五、古人重阳节登高是指
登高一般是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有诗为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古人重阳节登高是登山吗
据南朝时期梁国的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有个名叫桓景的人,他拜了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为师,学习仙术。
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汝河瘟魔要出来害人,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带领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照着去办了,家乡人都跟着上了山,佩戴了茱萸叶,喝了菊花酒,汝河瘟魔不敢侵害。到了傍晚,他们回到家中一看,家里的鸡、狗和牛、羊都死去了。
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风俗就这样流传开来。“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这也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古人云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步步高升、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 灯火通明、张灯结彩。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扩展资料: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八、古时候重阳节登高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九、古代重阳节登高
说的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十、古人重阳节登高是指什么
1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登高是指远处的兄弟正在登高的景象。2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远处的兄弟正在登高,只缺少一个人陪伴他。3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虽然身处远离的地方,但能想象到兄弟们在登高的情景,感受到兄弟间的情谊。也可以用来形容思念故乡、亲人、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