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历图
一、重阳节来历图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二、重阳节的由来以及图片
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源于《易经》
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
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
《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九为最大阳数,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故曰重阳。古人观念,"双九"有寿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九月初九便有了重阳求寿活动。
2、源于祭天活动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的祭天祭祖活动。至西汉时期,便完整形成在重阳日插茱萸
、喝菊花酒和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火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区祭祀大火的仪式,而祭祀的对象是家居的火神。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火的习俗已逐渐消失。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
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
三、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图片
1、重阳节的名字由来: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
2、节日源头: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3、重阳节原型: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
4、重阳节的内蕴: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5、古人过重阳节的节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6、重阳糕的讲究: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7、菊花酒的寓意: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8、佩戴茱萸的原因: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9、重阳节的现代内涵: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四、重阳节的由来图片和故事
重阳节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两方面。古时候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间在重阳节期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去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防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他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而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敬老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重阳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3重阳节习俗
我国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选择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还选择吃重阳糕,也就是一些糕点。有的还会跟亲朋好友一起赏菊花、饮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总之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在中国古代很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意义所在,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为了纪念那个日子。
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搅拌,加红板糖,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星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最著名的应该还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
五、重阳节的来历画画
1 重阳节的日期是九月九日,所以叫做双九节,还叫做老人节,因为九九谐音久久,生命长久,然后习俗又是孝敬老人,所以又叫做老人节。
2 重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看望老人,表达孝心的节日,因此也被称之为老人节。王维有一首诗,使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更加深入人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重阳节的来历。九月是秋季,一个丰收的季节,古时候的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都是要祭祀的,重阳节就源自于对天象的崇拜。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欠发达,人们对于丰收的把握只能依靠于天象,所以在秋天丰收的季节就会有祭祀出现。而在《易经》中,九是阳数,所以两个九,就称为重阳。因此,九月九日这一天,就被称为了重阳节。
4、重阳节的祭祀活动。重阳节的祭祀活动也可以称之为重阳节的庆祝活动。这一天,人们有的登高祈福,有的秋游赏菊,有的配插茱萸,有的拜神祭祖。由此可以看出,重阳节的活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这个节日只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激,这种欢乐气氛是自由愉悦的,所以重阳节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吉祥稳重的。
5、现代社会赋予了重阳节敬老的含义。九,给人的寓意是长长久久的意思,人们都喜欢老人长寿,九九,谐音久久,蕴含着长长久久的意思,这对于老人来说,就有了长寿尊贵的隐层含义。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又被赋予了尊老爱老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可以被称之为老人节,表达了对老人长寿的一种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