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阳节?
一、九月九重阳节?
答案是唐代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傍来。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二、九月九重阳节要干啥重阳节的来历
来历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习俗是: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三、九月九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四、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九月九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有登高的习俗。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在民俗观念中九九寓意为长久、长寿之意,这一天寄托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所以也称为老人节。自古以来,重阳节这天老年人一般会通过登高、饮菊花酒等方式祈祷长寿。
六、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习俗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
七、九月九重阳节有什么讲究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许多人会和家人一起
外出“踏秋”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已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与春季踏青相对
此时节已近深秋
天气渐凉,草木凋零
故此时登高又被称作“辞青”
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定例
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能适当增强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农历九月也俗称“菊月”
菊花又名“延寿客”
为长寿之花
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
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三国魏晋起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到了晋朝
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更标志赏菊之事已蔚然成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时至今日
许多地方逢时举办菊花节
推出夜赏菊花等项目
抬头仰望明月、思乡怀人
低头赏花对饮、陶醉秋意
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民间还会举行祭祖活动
祭奠祖先,怀乡思人
一些地方有
“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它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日,佩茱萸
以辟邪求吉
此时还是晒秋的好时候
正值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人们就在广袤平原,或是房前屋后
把各色作物铺展开来晾晒
呈现一派丰收的繁荣景象
迎霜宴、放纸鸢
吃重阳糕、归宁父母
还有不少民俗延续至今
如今,跟随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活动的内容虽有所变化
但祈寿、怀乡的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现在的重阳节
还被赋予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
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身边
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今日重阳
向家中父母长辈
道一声问候
秋风起时,一起浅酌登高
同赏海天,共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