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重阳节的来历什么写

2023-06-19 20:21:5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重阳节的来历什么写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就被称为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二、重阳节的来历呀

一、来历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二、风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2、九皇会

  古时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老话讲:“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玉匣记》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

  3、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4、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三、寓意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三、重阳节的来历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

  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火的习俗逐渐消失,被其他的习俗所取代。

  重阳节有什么意义

  重阳节大家都知道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因此现在重阳节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也就是重视孝道,在古代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而现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重阳节有这非常多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等等,它们都寄予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重阳节的祝福语

  1、秋风凉,秋菊香,秋景中迎来重阳,合家欢,兄弟聚,好日子里秉烛叙,插茱萸,齐登高,九九快乐更美好,思念深,祝福来,祝你重阳开心愉快!

  2、重阳佳节忆兄弟,千言万语不足惜;有人登高去远眺,有人林中来采菊;我在这里想着你,愿你重阳好运气;幸福全都在心底,健康好梦更吉利!

  3、重阳佳节团聚,亲朋好友团聚,情人恋人团聚,你我他团聚,在这个快乐的节日里!真心祝福你:事业丰收,薪水丰收,爱情丰收,快乐永相伴

四、重阳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五、重阳节的来 历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重阳祭,是祭祀自然、祈求丰收和辟邪的节日。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最有名的便是唐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身在异乡而倍感思念亲人的心情,以及对山东故乡、重阳节及茱萸的怀念之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