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重阳节的来源与传说

2023-06-16 17:58:3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重阳节的来源与传说

重阳节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传说中,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是最阳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祭祖、登高、饮菊花酒成为了一种习俗。

习俗: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此外,还有祭祖、祈福、扫墓等传统活动。

意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一个传承家族文化的时刻。此外,重阳节也是一个登高赏秋、追求健康、祈求吉祥的节日。

相关古诗、歌曲:《登高》、《赏菊》、《重阳》、《重阳怀古》等诗歌;《重阳节》、《重阳赋》、《重阳吟》等歌曲。

二、重阳节的来源一个小故事30字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

1、重阳节为每年农历的9月初9,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位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顾为重阳。因日和月皆逢九,估又称为“重九”。

2、“九”又有生命健康、长寿的寓意。顾重阳节添加了敬老的意思,又为“老人节”。

3、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一般在重阳节选择登高、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4、重阳节流传至今,各地的习俗受环境、地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在河南开封,重阳节这天大家都会出门赏菊。开封每年的菊花展也在这个时候开放。

5、放纸鹞,在惠州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放纸鹞,纸鹞在古代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被称为纸鸢。在现在我们称为“风筝”。

四、重阳节的来源及意义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殊意义。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在2006年5月20日的时候,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西汉时期普及开来,到了唐代以后就开始流行起来。上古时期,人们就有在秋季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逐渐形成重阳节的雏形,后来慢慢传播开来,于是就有了重阳节。

为什么叫九九重阳?因为重阳节这天恰好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而在《易经》记载中“九”又为阳数,所以“九九”两阳数相重,于是叫做“重阳”。

而现在的重阳节习俗又与古时候不一样。由于地域不一样,所以重阳节这天大家举办的活动也会不太一样。不过大多数都是以下几种活动。

祭祀活动

既然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那么自然是少不了祭祀活动的。这也是后辈缅怀先人的日子,这也是我国具有文化特色的节日。这一天的祭祖,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祭拜,还有祈福,希望先人保佑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

登高、佩戴茱萸

相信大家都记得王维的一首古诗《登高》,说的就是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内就有说重阳节,登高以及佩戴茱萸的习俗。当然不同地域举办的活动也有所差异。

放纸鸢

小朋友对这个活动最为深刻了,小时候在学校的时候,学校还会举办放纸鸢活动。民间也有“放晦气”的说法,纸鸢放的越高,则晦气离自己越远。有些人还会故意剪断线,让风筝远离,则预示着晦气远离。

当然,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赏菊花、喝茶等习俗。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当然不同地区习俗也不一样。

五、重阳节的来源简写

崂山有“海上仙山第一”的美称,关于崂山名字的由来,在网上找了很久有多种说法,我选取了其中的两种感觉比较靠谱的来介绍给大家。

其一:

传说崂山原来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

听说在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48个村疃。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鱼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里冒出个有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你道这鳌鱼有多大?尾巴一翘,东海里就竖起个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东海里就现出老大一片“陆地”;4个爪子一趴,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浪;咧开大嘴喝一口水,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

靠海边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20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18岁。他们在48疃乡亲的帮助下,打死了大鳌鱼。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变化成了南北长30里、东西宽30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其二:

过去,它叫“牢山”,又叫“崂山”。

远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率军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开始分封诸候。开国元勋姜太公被封到了齐地,也就是后来的齐国(即今山东北部),以后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

姜太公领着兵马到各地巡查,来到海滨崂山。他在崂山巡视了好久,觉得崂山秀美雄壮,气势不凡。他站在崂山顶上举目四望,发现圆圆的山顶象一面八卦太极图,就给崂顶起了个名字叫“太极峰”,表示太极循环,永生不灭。

他在山上观赏了好久,看到山岚奇兀,石质坚硬,如龙似虎,雄视东海,便感叹地说“这山比东岳泰山还坚牢,可以镇江山永固。”于是,人们就根据姜太公这句话,给这个山又起名叫“牢山”。过了七八百年,到了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为了保证他江山万年,他发愿要巡游天下。他于二十八年巡行到了崂山。他尤其喜欢寻求仙丹妙药,想让他自己长生不老,统治万年,所以,每次巡游,他都带了大批方士。

这次到崂山来,他忽然想到了死。死后也要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他看崂山风景如画,山水奇绝,真是人间仙境,便想死后埋藏在这里,以后好造福子孙。他让学问高深的方士卢敕跟着他,转了大半个崂山,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最后,来到崂山东南(即现在的下清宫处)。

卢敕相了相周围山势,心中大喜,忙跪下给秦始皇叩头说:“启奏万岁,这地方地宝地,此处仙气缭绕,风水天下第一,正是帝王休憩之所。”

秦始皇问道:“你有什么根据呢?”

卢敕回答说:“万岁请看,此处:后有七峰靠背,中有黄龙伏潜,左右二龙探海,前有渊海无边。这七峰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重阳峰,蟠桃峰,西王母峰,老君峰,雄踞此地之北,还有一条山脉自青山到此地止,形似黄龙掉尾;左右两条山脉伸向海内,好象二龙探海;前面是大海,正象万岁万世基业无穷无尽。”

秦始皇听罢哈哈大笑说:“好,就是这儿吧。”

接着,卢娕又给秦始皇点了墓穴的位置,正是现在下清宫的三官殿。

秦始皇满心高兴,但走了那么多路,觉得累了,便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寻群臣说:“联已觉得劳累了,你们也坐下来歇歇吧。”

他见群臣坐下后,又问道:“爱卿,你们知道这山叫什么名字吗?”

有人回答说:“听说叫‘牢山’,牢固的牢。”

秦始皇听完眉头一皱说:“牢?也是监牢之牢,字义不好”

卢敕接上说:“万岁,您刚才转遍了这座山,觉得劳累,以万岁龙体尚且如此,凡人更不用说了。我看就叫劳山,万岁意下如何?”

秦始皇听了,拈须想了一会说:“劳山,劳劳不停,直往前行。好吧,就叫劳山。不过‘劳’字,还没有显出山的意思哪?”

卢敕说:“这好办。只要把‘劳’字前加上一个‘山’字就是‘崂’字,叫‘崂山’不是很好吗?”

秦始皇一笑,点头说:“好,就叫‘崂山’吧。”

从此,人们就把“牢山”改叫成“崂山”了。

六、重阳节的来源20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1-5]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七、重阳节的来源100字左右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八、重阳节的来源简介

一、来历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二、风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2、九皇会

  古时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老话讲:“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玉匣记》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

  3、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4、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三、寓意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九、重阳节的来源英语

重阳节的英语作文一: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alled the six Yin number, nine known as Yang number. September 9 this day, two together called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day also called "festival for the elderly", is our country a long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After this afternoon, I and my classmates are on duty, 43 bus ride home. The car is very crowded, I can not easily find a seat, a bottom seat, you can have a good rest for a while.

  However, the car just after a stop, there is a old man on the train, he probably slightly hunched, over sixty. I immediately thought to give seats to the old, but thought, he managed to sit down, let the pity.

  How do ah? In the end is to let do not let? I think, as a young pioneer, if lets me not, then how to the front of my red scarf can't think, I must let. So I stood up and said: "Grandpa, you come to sit!" I saw my grandfather smiled, then slowly sat down, and said to me: "really good boy!".

  Although I lost a seat for me to rest, but I got the words of praise and happy mood, which is how happy ah!

  Care for the young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is!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