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一、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三:
在传统意义上,日月并为阳九的重阳,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 “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2003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国民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朱德荣作曲、歌手陈少华唱红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之情,它同样不知道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日”,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
二、如何让孩子记住国家的传统节日?
一、巧妙结合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教学中,我结合语文教材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积极探究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促其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我布置学生搜集重阳节的来历,了解我们当地过重阳节的习俗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学习《但愿人长久》时,师生一起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相关风俗以及吟诵描写中秋佳节的优秀诗文。当然,现行小语教材还有很多蕴含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学时我注重营造强烈的“节日意识”,广泛进行资料搜集、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有关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的来历、相关的过节风俗以及品读文人墨客描写传统节日的佳作,让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及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孩子们在学习教材中优秀篇章的同时和老师家长或吟诵诗篇、或创作佳句、或在节日这一天制作节日食品或用品等。结合传统节日多种渠道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相机利用传统节日,深化传统文化认识
1.贺卡传真情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全家团聚、共享亲情的时刻。所以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开展“给长辈送祝福”活动,让孩子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上一句祝福给家中的老人,很多时候孩子都记得给父母、老师做贺卡,却很少想到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结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我让孩子们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稚嫩的祝福语: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外公外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相信老人收到孩子的祝福一定会觉得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一张小小的贺卡,拉近了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更加充满温馨。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老人为子孙付出的真是太多了!很多家庭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的是他们,孩子生病守候在医院陪同孩子挂水的更多的也是他们,等我们下班回家,端上热腾腾饭菜的还是他们。对于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也觉得理所当然。其实,我们为他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少。通过传统节日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也使我们成年人意识到平时要多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
2.活动促认识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或纪念活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清明节时,我要求学生借着清明扫墓,搜集诗句开展诵读清明小诗和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也可以举行网上祭祖活动,在网上为心中的英雄敬献花圈、写写感言,表达缅怀和思念。春节时,在班级中开展写春联、贴春联活动,还可举办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系列活动,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它提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之一。2008年起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首次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学生虽然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带来的休闲时光,但因不知道该怎样过节而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通过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教会学生过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显得是十分重要。
三、重阳节必吃十种食物?
1.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中国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重阳糕阳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吃重阳糕有不少禁忌,很多人不适合食用,不过如果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重阳糕,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的,只要掌握好自己的饮食选择,对重阳糕的品种进行改良,选择或制作适合自己的品种,同样可以增添过节的气氛。民间还使用红枣、茱萸等作为重阳糕的点缀,药食两用的一些中药材放入糕中,可以达到食疗的效果。
2.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汉族传统酒,古称长寿酒,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一个菊花盛开的季节,在重阳节前将菊花收集起来,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菊花酒,重阳节一到,阖家享用美味的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菊花酒味清凉甜美,古人认为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3.羊肉面
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重阳节正值秋天,入秋渐冷,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算是最符合季节的需求了,所以重阳节吃羊肉面正合适。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比猪肉和牛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都少,而且性温热,有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的功效,在《本草纲目》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
4.螃蟹
重阳佳节正值农历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在重阳节前后,公螃蟹里面的肉质非常鲜嫩,而且肉多,吃起来很过瘾,但是过了这个季节之后,就慢慢的会下市了,再想吃到肉质肥嫩的螃蟹就要再等上一年,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妨就多买一些回来吃吧。螃蟹中尤以大闸蟹最为受欢迎,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
5.柿子
柿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吃起来甜甜的,一点都不会觉得腻,还可以做成好吃的柿子饼,重阳节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边登高边吃柿子,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体格强壮,从而帮助登高,这是一种传统习惯。重阳节吃柿子的习俗,还有祈福的寓意,想要大家事事顺遂,事事顺心。吃柿子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奇园奇所奇》中介绍,重阳节吃柿子源自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封柿子树为凌霜侯,并且让天下人在重阳节吃柿子以表纪念。
6.糍粑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耙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重阳节吃糍粑,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甜蜜幸福。
7.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门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个是重阳糕,另一个就是栗子糕。栗子糕的主要原料是栗子泥,将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准备好京糕片和澄沙馅,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然后抹一层澄沙馅,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色泽艳丽,质地松软细腻,香甜适口,是重阳节必吃的十大美食。
8.辣萝卜汤
山东在重阳节这一天会吃辣萝卜汤,以求驱寒保暖、散去寒邪,全家健健康康。辣萝卜汤的做法也很简单,辣萝卜切丝,鲜虾剪去虾毛备用,锅里放入花生油,加葱丝炒香,倒入萝卜丝煸炒,倒入清水,加入鲜虾,煮开,加盐调味即成。重阳节是秋季的节日,萝卜人称“小人参”,是秋季的应季蔬菜,重阳食用萝卜是非常顺应节气的选择,一口辛辣下去,暖及肺腑,精力充沛,也难怪有“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这句话糙理不糙的谚语了。
9.九品羹
在江苏,有重阳节食用九品羹的习俗,九品羹中的“九”意为九九还阳之意,是代表重阳节的传统食物。九品羹是用九种果品,分别梨、荸荠、菱角、芋头、龙眼、枣、莲子、鸡头米、玉米,烹制而成的美食,重阳时节食用九品羹可以滋阴补肾,还能润肺生津,对身体有好处,尤其是在早上的时候喝一些非常暖胃。九品羹在无锡、南京等地区,是重阳节必吃的美食,重阳佳节时,家家户户都会飘散出九品羹香甜的气息。
10.重阳粽
在浙江地区,不仅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重阳节也会吃粽子,重阳粽是本地人重阳节餐桌上的美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准备猪羊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重阳粽和重阳糕的软糯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与亲友共享而变得分外香甜,这也难怪浙江人过重阳选它做探亲访友的完美伴手礼了,在两广的一些地方也有互赠重阳粽的习惯。
四、重阳节和哪个教派有关?
重阳节起源和道教有渊源。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五、重阳节应用什么颜色?
重阳节代表黄色或者金色,因为重阳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历史演变: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另有说,在战国时代,重阳在一些地方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王宫中进行的活动。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