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忘词了怎么办?
京剧表演忘词了怎么办?
演员自身随机应变很重要了,还有琴师、其他演员的配合也可以圆回来。
一、演员自己的
这又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无事发生的
李胜素在山西的时候有一回《大登殿》演代战公主,演王宝钏的是她的师父梅葆玖先生。
素素可能是太紧张了,原词是代战对宝钏唱的两句散板“说什么照看不照看,可怜你受苦——一十八年。”
结果素素一开口:“说什么照看不照看,可怜你在寒窑——”
多了三个字…
但她愣是把后面顺下来了:“可怜你在寒窑——受苦一十八年。”
玖爷在台上简直捏了把汗。幸好有惊无险。
2.将错就错的
指路李军老师的名场面《珠帘寨》“数太保”
3.改词的
指路张建峰的《焦裕禄》
4.忘成祖传习惯的
此处艾特tali麒派,赵麟童先生的《未央宫》
咱也不知道这段是不是有毒…郭毅小哥哥也是忘这段…
5.自暴自弃的
指路17年纪谭的《摘缨会》…
一张嘴就忘了,这玩意儿琴师也救不了啊…
只能慢慢想了呗
二、琴师配合的
另一名场面,重阳节演唱会钟荣老师《锁麟囊》的“一霎时”…
【又名“这也是老天爷一番碎嘴”】
陷入了“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的死循环~
然而琴师很配合…终于让老太太把这段给圆下来了…
三、同场演员配合
某回《穆桂英挂帅》,于魁智演寇准,忘词了…
还是台上杨文广给提醒了…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每到重阳节,根据各地条件不同,人们会举行不同的活动, 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每到重阳节,根据各地条件不同,人们会举行不同的活动, 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9月9重阳节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
宇宙外的三道题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关注
成为第1393位粉丝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