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中土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2025-01-27 23:41:2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中土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中原百国

百家姓溯源

帝王之都

中土指汉地中部或中原王朝,也叫中原、中华、中夏、华夏、诸华。中土古指中原地区,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中下游与南阳盆地为中心的地域概念,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黄河、洛水的中原地区两河流域,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生息,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华夏民族的先民,创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文明和河洛文化,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世袭王朝夏朝、商朝、周朝以此为主要生息地和国都,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和都城。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为夏国、孟涂氏国、葛国、昆吾国、豕韦国、韦国、陆浑国、商国、周国、陆浑国、原国、聃国、魏国、郑国、韩国、卫国、宋国、陈国、虢国、焦国、樊国、蔡国、黄国、许国、管国、申国、沈国、蒋国、郐国、密国、巩国、柏国、共国、中国、戴国、吕国、江国、原国、鄢国、应国、顾国、温国、苏国、滑国、谢国、郦国、蓼国、鄫国、鄀国、滑国、南燕国(姞性)、宁邑、樊邑、潘邑等十几个王朝和诸侯国属地。

二、小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小麦在我国出现在四千多年的楼兰,在关内发现有三千多年,真正大地域出现在汉代,真正面积扩大在解放后。 但冬小麦的种植,大家认为是民国时期在河南、山东、河北,在上世纪6、70年代河北、山东大面积推广。

三、中国最开始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四、朝代是从哪里开始的?

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朝代顺序表?

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西汉、新莽、玄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朝、元、明、清。

一、朝代顺序列表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五、接吻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的?

 相传古代意大利发明了酒,但很稀少。除男主人之外,妇女是严禁饮酒的。妇女违反禁令将偕其丈夫一起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那时的男子外出时都提心吊胆,惟恐妻子在家中违禁饮酒遭到杀身之祸。所以外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俯下身来,把鼻子凑到妻子嘴边闻一闻,是否有偷饮的余香。久而久之,这种闻唇的举动便发展成为接吻了。

六、小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种植的?

小麦在中国开始种植的时间为西周中期。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

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

小麦在我国分布的地区:

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

2、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北部中部 。

3、华中地区:江西、湖北。

4、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5、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6、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

7、北方地区:内蒙古、新疆。

七、舞龙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的?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八、裹脚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缠足,又称裹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直至清末民初才开始逐渐被废除。唐代已有缠足,始于何时何处不可考。惟认为宋朝人以女子小脚为美,故此北宋神宗元丰后是开始流行的时期。

这种行为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女性须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导致走路时如小童般,只能以足跟行走。虽然自清初已经有废止的声音,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废止,汉族开始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

起源

一般以李后主说为盛行。但许多早期的记载或被引用的文字证据,大多很难断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描写足部的装饰,还是真的有实行缠脚的动作。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缠足记载,缠足最初是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苏东坡曾写《菩萨蛮》一词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在《金瓶梅》中,就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坟时破土的锹锄”之说法,甚至乎,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内涵。

从宋至清缠足是一步一步加深的,宋明侧缠(不造成骨折),清代折骨缠,以下为折骨缠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仆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清朝中后期的太平天国,首先开始推行反缠足,但最后未能成功。

九、为什么朝代是从唐朝开始?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开放最具包容性的朝代是唐朝,唐朝的开始,也是新朝代新的开始,从开始建立到兴盛。

1.唐朝开始,帝国疆域区域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精神文化得到生活,从唐诗即可看出,这个时代的人民不再是追求温饱问题,同样帝国的统治者对于臣民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从魏征这样名流清史的诤臣可以看出,这个时代并没有文字狱,没有因言获刑,人民可以畅所欲言,这也可能是由于李氏皇族有胡人血统的原因。

2.因为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是人心的充实,是社会的喜悦。但盛衰总是更替,当后来党争加剧,宫廷内斗到火拼的地步,唐朝的气象就黯淡下去。不过,即使是衰败的晚唐,文化照样发出微芒,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恰逢其时地出现了。

3.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最繁荣开放的一个都城,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纵观历史,前后都难以有一座城市可以与之相比。一个时代如果国内混乱,统治秩序动摇,对内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对外来文化,一定会排斥拒绝。

4.唐朝在强盛时,政治上有健全的宰相制度,敢于听取尖锐的“异见”,文化上张开双臂,接纳东西南北的各方文化使者和经济客商。王国维的《读史》诗“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此是唐家全盛时”,可为写照。

5.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并使其逐渐进入全盛时期,陆续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盛事景象。

十、从什么朝代开始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史上?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菊花节等。“重阳”的由来,据说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有此名。

重阳节原型,一种说法是认为其原型为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退隐,一方面令古人失去时间坐标,另一方面意味着冬季即将到来,所以此时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江南部分地区有着重阳祭灶的习俗,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遗痕。

重阳节雏形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便记载了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活动以答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事例。

而“重阳节”这一名称,在三国时代已有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所写:“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便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提及“重九”之时,还涉及酒、菊花。

众所周知,重阳节有吃重阳糕、配茱萸驱邪等众多习俗,其中赏菊、饮菊花酒占有重要地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民俗专家王娟介绍,菊花象征长寿,并且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很受古人偏爱。

“在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在街道两旁点起菊花灯、搭好菊花山,在灯下赏菊。”王娟说,当时,除了古代官府会办一些极富观赏性的“菊花展”外,私人商铺、老百姓也会用菊花装饰门户庭院。

饮菊花酒也是旧时很流行的一项习俗。一般来说,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古人认为,菊花酒有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效果,更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明清时期是很盛行的重阳节“健身饮料”。

另外,"九"的谐音是"久",有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向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