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母亲欣赏感想?

2025-01-24 13:52:2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母亲欣赏感想?

慢慢的,慢慢的,仔仔细细地欣赏,你会从那黑亮的头发中看见几根已经变成银白色的。不,不只是几根,而是数以万计,无法可数。那是爱,是无私的爱的见证者。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而行千里母担忧。

新期天回家,母亲总说我在学校饿着了,便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让我吃个够。星期五回家,当天晚上,我总会吃到撑着。每回我都告诉她,学校的饭菜好,不必担心,不必为我多费心思。而,她总是这样,我也就尽力地做到让她满意。让她开心。

二、吴昌硕欣赏感想?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画坛的重要人物,被誉为“近代国画四大家”之一。他主要擅长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造诣。

对于吴昌硕的作品,人们普遍对他的艺术感到赞赏和敬佩。以下是一些对他的作品的欣赏感想:

1. 精湛的技艺:吴昌硕的作品细致入微,他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花鸟的神韵和山水的气势,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2. 古香古色的氛围:吴昌硕的作品充满了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趣,他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

3. 独特且独立的风格:吴昌硕在创作上追求个性和独立性,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4. 内涵丰富的意境:吴昌硕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思考,让人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吴昌硕的画作令人赞叹,他对于绘画技巧的掌握和对艺术的追求都值得称赞。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对美的独特诠释。

三、怎样欣赏山水画?

山水画又名写意山水,一般是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第一:山水画,要有个基调,或冷或暖,底色决定了一幅画的审美倾向。

第二:山水画,要有意境,或昂扬奔放、或隽永缠绵,或禅味深邃,在基调一定的基础上展开、推进。

第三:山水画,要有层次,用明暗、浓淡、粗细、大小、深浅,加深意境。

第四:山水画,要有点晴之笔,似不经意的或淡装或浓抹的人物、动物、器物、建筑,能让一幅山水神游万仞、精鹜八极!

第五:山水画,要与时俱进,现代人的视野远远不能只限山水,更应放眼苍茫太空的日月星辰、悠远历史的秦风汉韵,现代所谓古风屏保己开此先河(要有干古的眼光、万里的胸襟)。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极写的山水也可除外,如《干堆雪》可以极写空阔,不过我想,空阔里也可借鉴《神奈川的浪》里舟楫,从而使山水画之空灵上升到活灵、生灵、地杰人灵!站在前辈的肩上,中国人民应当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胸襟和气魄,无论是古贤或者今哲。

四、山水画名字大全欣赏?

北宋初期,画家多学五代荆浩之画风,追求形似,讲究绘画艺术中的气、韵、思、景、笔、墨,这其中尤以关仝、李成、范宽三人的画作为典型。

彼时的山水画作讲究用纯粹的客观手法和笔墨形式来勾勒自然山水,以此传达画家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格调。所谓无我之境,如陶渊明之诗中所言,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又如元好问的《颖亭留别》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空旷。而北宋山水画中所表现的意境,由于绘画艺术审美的灵动性和景象的活泼性,则是远远要超出诗词文学所表现的意象范围。

画卷所遗留的审美想象力是广阔的、无限的,宋初画家创造的无我之境,建立在封建世俗的士大夫审美意识形态之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和广大人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多数情况下,这种画作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野去观察描绘自然山水,这种隐逸纯粹是画作客观存在的写实功能的外在体现。

五、重阳节的感想

重阳节的感想

重阳节,又称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日期定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个节日以祝福长寿、庆祝秋季丰收为主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庆之一。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让人流连忘返。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感受秋高气爽的美好;同时也会祭拜祖先,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就是佩戴菊花,因为菊花正值盛开的季节,象征着秋天的美好和寿命的延长。

对于我个人而言,重阳节是一个令人回忆起童年时光的节日。小时候,每逢重阳,我都会和家人一起踏青登高,追逐在山间的清风和欢声笑语。那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让我感到心旷神怡。而如今,由于工作繁忙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难再有机会亲身体验那种美好的时光。

但是,我依然会在重阳节这一天,找一些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或者是选择登山徒步,留意飞扬的彩叶和袅袅的秋风。亦或是选择放松身心,与家人一同品尝美食、聊天互动。这样的放松与享受让我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重拾对亲情和友情的感激之情。

重阳节的意义

庆祝重阳节的传统还包括喝菊花酒和佩戴菊花。而菊花被赋予了长寿的象征,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花。据说,喝菊花酒和佩戴菊花可以祛除疾病、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庆祝重阳节已经不再局限于佩戴菊花和登高赏景。人们更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交流。许多人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年迈的长辈,为他们送上关爱和祝福。这是重阳节的真谛,也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反省自身的好时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关怀和呵护。在重阳节这一天,让我们停下脚步,思考一下自己的成长和积累,找出不足并加以改善。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工作,成为更好的自己。

重阳节的思考

重阳节让我思考到了年龄和时间的问题。站在山顶,远眺,我突然意识到时间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返。每年的重阳节都让我感叹时光的流逝,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重阳节也让我思考到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忽略了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留出时间和朋友同聚。而重阳节让我想起了亲人们的关心和友人们的陪伴,这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重阳节让我反思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忙于工作和追求成功时,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寄托。我们应该明白,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追求,更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重阳节,是一个让人思考、回首和前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还能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答案。让我们珍惜这个宝贵的时刻,与家人团聚,反思自己,迎接未来的挑战!

六、重阳节的感想?

谈及重阳节,我们的第一感受就是要崇尚孝善之道,常怀感恩之心。俗话说:“百行孝为先”。重阳节之际,不妨让我们多看看家中的亲人,和他们拉拉家常,送去自己最简单的祝福和最诚挚的陪伴。

我们还要在重阳节中感悟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重阳节是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美好的节日,让我们涵养起文化自信,树立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意识,齐心共筑中国梦。

七、怎样评价欣赏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是一项必修课。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1 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厚”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丰富”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以景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以意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意与境浑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6 从“画外功夫”来看

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八、重阳节的感想简短?

九月九重阳节感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它生动演绎了重阳节倍思亲的骨肉情深

九、150字重阳节感想?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将这美德传承下去,让每一天都成为“重阳节”,同时,祝愿天下的老人都健康快乐,永远年轻!

古人过重阳节,包含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梦想。这一天,人们踏秋登高,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亲近自然。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秋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在北方大多不过这个节日,而在南方是相当重视这个传统节日的,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重阳节相传甚远,历代诗人也做出无数佳作美文,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写道: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更有脍炙人口的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来思乡情更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金秋诗会感想作文400字?

今天的天气真美,太阳挂在碧蓝碧蓝的天空,暖和着整个大地。  今天的运气真好,修自行车的伯伯出工了。我们赶紧把收藏了一个冬天的自行车拿下楼修理修理,快快乐乐地飞进四月的春天。  我们沿着马家沟河前进。快乐的小鸟在蓝天飞翔、在树枝儿间歌唱;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杨树醒了,枝丫上挂满了可爱的毛毛虫芽儿;柳枝上缀满了芽苞,偷偷地在那里绿呢;地上的野草钻出头来,铺向大地一张绿毯;风筝飞上了天,风儿轻轻地摸着我的脸;人们三三两两,老爷爷、老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小朋友、小屁孩……  我们在美好的春光中飞呀飞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多美呀!”老爸赞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老爸你没背完呢!”我赶紧补出了后面两句诗告诉老爸。  “哈哈,后生可畏哟,再考考你,‘碧玉妆成一树高’,是谁的诗句?”老爸在前面飞快地骑着,回过头来问我。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唐朝贺知章的诗!”我使劲往前骑,紧追老爸,想都没想就答了上来。  “噫!厉害,‘春眠不觉晓’,是谁的诗。”  “哈哈,‘处处闻啼鸟’,唐朝孟浩然的诗!”我得意地回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是谁”。  “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故人孟浩然哦。”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后边的四句吗?老爸。”我回答完,赶紧骑上前,和老爸一排前进,身老爸发起攻击。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怎么样呀!”好厉害的,直接答上来了,不知道老爸是不是小学学的这首诗,现在还记得那么熟悉。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前一句是什么?”老爸指着沟边的那一片青青草出了一道难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可惜今天没有下小雨!”  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黛秀湖公园,这里的榆叶梅、金桃儿、杏树儿都开花了,红艳艳、白花花的花枝,美丽极了。“快看多美榆叶梅呀,刘睿,背一首梅花诗!”老爸又挑战啦。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惜这个榆叶梅是红花儿,一看就知道不是雪,哈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哎,北国之春已来临啦,北国之春脚步真是慢慢悠悠的哦!‘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老爸爸看着那一树树的金桃花,自言自语地说着。  来到一块松林边,一群老爷爷在那玩鸟,鸟儿在一个个笼子里,跳来跳去,歌儿清脆婉转,动听极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惜关在笼子里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行吧!刘睿,你还记得杜甫写的两首绝句诗,就是里边有春天里有鸟儿的!”老爸在那里又叹惜一番,问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还有一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风筝!风筝!一只老鹰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哦、都快看不着了!”我看着那只乌黑乌黑的老鹰风筝,停下自行车来叫喊。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刘睿接上!”老爸望着风筝考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哈哈!”  我和老爸骑呀骑呀,说呀说呀,你一句我一句,快乐的心情飘进了美好的春光。  我们沿着马家沟骑了一圈,重新回到黛秀湖,坐在湖畔,晒着暖暖的太阳,看着冰凌凌的亮晶晶的湖水,和老爸一起记着我们的快乐日记。  “老爸,请给起个名字!”  “哦,就叫春天的联诗会吧!”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