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2024-12-29 02:40:4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有许多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这些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与人们对春天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虽然并没有直接描写春天的景物,但诗中的明月和思故乡的情感与春天给人们带来的亲切感相呼应。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描写春夜雨水的作品,通过雨水润物的形象描绘,展现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和喜悦。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虽然没有具体描绘春天,但通过表达对壮丽景色的向往,也折射出了人们对春天舒适宜人气候的向往。

《春暧花开》- 王安石

春暧花开树,绿杨何事频。

寒食带征袖,春风动客心。

王安石这首诗中描写了春天里绿色植物的生机盎然和春风带来的舒适感受,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关怀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春天农耕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孤寂和沉思,同时也透露出对温暖春天的向往。

以上是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些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展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景色和希望。读诗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静谧,也能让我们对春天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描写景物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景物的古诗有哪些

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歌为媒介,以独特的笔墨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些描写景物的古诗,既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让读者沉浸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古诗。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 将进酒

欲饮琵琶马上催,妆阁睡魔有时来。娇娥初学骄阳杖,画栋贪眠可惜灰。

7. 静夜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 静夜思

暗香疏影落,绿阴青草春。忍怆问春意,何人见月真。

9.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水,西问何浩然。古人诗不绝,风景谁堪言。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结语

这些描写景物的古诗以简洁、精妙的笔法,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读者在阅读这些古诗的同时,不仅能够欣赏到自然的壮丽,也能够体验到诗人情感的抒发。古代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

三、重阳节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有: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5、《九日齐安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采桑子·九日》——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8、《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四、关于重阳节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重阳节古诗词有哪些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重九节”或“踏秋节”,始于唐代,由于中国古代历法中把每月初九叫“重九”,所以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祭祖、登高、赏菊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视老人、尊重智慧的日子。

重阳节的由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据记载,当时有一位叫做华筝的寡妇,她在九月九日时去登高祭拜,要寻找当年曾与其相爱的丈夫的墓。然而,由于当时的习俗认为九月九日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登高的人很少。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并使得九月九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最广泛和受欢迎的是登高和赏菊。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会选择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与家人、亲友一起登山,感受自然的美好。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据说是古人为了远离岁寒之气,以祈求健康长寿而养成的习惯。而赏菊则是另一个受欢迎的活动,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去花坛观赏各色各样的菊花,品味秋日的美丽。

除了登高和赏菊之外,重阳节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戴茱萸、插茱萸和饮茱萸酒。茱萸是一种植物,寓意吉祥和辟邪。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插在门口或窗户上,以祈求平安吉祥。而饮茱萸酒,则是一种独特的饮品,由茱萸浸泡而成,具有驱邪、辟秽的作用。

重阳节古诗词赏析

重阳节是古代文人雅士们喜爱的一个主题,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重阳节古诗词赏析:

  • 1. 陆游《九日蓝田携妓山泉离》:“上山一日凉万倍,溪口石罅裂天开。艳菊谢鸣蝉竟夏,金樽未破岳阳灰。”这首诗表达了登高赏秋的欢愉,描绘了秋景的美丽。
  • 2. 陶渊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登高赏秋的情感。
  •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登高的向往和追求。
  • 4.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登高的情感。
  • 5. 孟浩然《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登高的向往和追求。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烧纸、上香,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另一方面,重阳节也是一个关注老人的节日,人们会走访长辈,给他们带去祝福和温暖。

此外,重阳节还是一个倡导健康的日子。登高和赏菊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它们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也提醒人们注重身体健康。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视智慧和长寿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登高、品菊、赏月等活动,寓意自己能够远离疾病、延年益寿。

总结:

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还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关心长辈的健康,追求智慧和长寿。同时,赏析重阳节的古诗词也能让人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让我们一起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家人、亲友一同登高赏秋,共度一个美好的节日。

五、描写水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描写水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描写水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水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和神奇的元素之一,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文人墨客通过各种描写手法,将水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一些描写水的古诗名句,让我们一同欣赏:

1.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

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开头名句。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如同画面般展现了瀑布水雾弥漫的情景。而"遥看瀑布挂前川"则表达了作者远观瀑布壮丽景象的感受。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王之涣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之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描绘了水面清澈明亮,白鸟翱翔的美好景象。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另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句。"黄河入海流"一句,生动地表达了黄河奔腾不息,终究注入大海的壮阔景象。

4. "洞庭波浩渺,荡漾画船轻。" —— 杜牧

这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名句之一。以"洞庭波浩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广阔辽远的水面。而"荡漾画船轻"表达了船只在水面上轻盈飘荡的情景。

5. "红云在水中,红月在云内。" —— 杜甫

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之一。"红云在水中"形容了云霞映照在水面上的美景,而"红月在云内"则表达了月亮隐藏在云朵之中的壮丽景象。

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

这是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名句之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抒发了作者对过往事物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7. "玉兔东升挂绿霞,珠帘寒卷玉楼斜。" —— 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之一。"玉兔东升挂绿霞"形容了月亮升起时,晨曦映照在水面上的美景。

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名句之一。"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描写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9. "乱云低薄暮,及踏实无名。" —— 苏轼

这是苏轼的《破幽梦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之一。"乱云低薄暮"形容了夕阳下乌云密布的景象,"及踏实无名"则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10. "舟行碧波上,素月红露中。" —— 苏轼

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之一。"舟行碧波上"形象地描绘了船只行驶在碧波之上的情景,"素月红露中"则形容了月亮清澈明亮的光辉。

结语

古代诗人们通过精湛的艺术描写,将水的美与奇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名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恢弘,也激发了人们对水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描写水的古诗名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人们治水、游水、赋水的情怀,感受到水的独特魅力。

感谢阅读!

六、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有哪些?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萧瑟的季节。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都用诗歌来描绘秋天的壮丽景色、深邃情感和寓意深远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领略秋天的神秘与美。

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秋夕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 长恨歌 - 白居易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7. 静夜思 -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 相思 -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每一句都蕴含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情厚意。诗歌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通过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笔触,诗人们将秋天的美妙景色和内涵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秋天的古诗名句中,有的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哲理思考,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每一句诗句都犹如一首精美的画作,勾勒出秋天的韵味与魅力。读这些古诗名句,仿佛可以闻到秋天的芬芳,感受到秋风的微凉,领略到秋天的神奇与美妙。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大地金黄一片,稻谷丰满成熟,果实厚实甜美。正如杜牧在《秋夕》中所写:“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丰收的景象,也是人们沐浴在丰收之喜的时刻。

与此同时,秋天也隐含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正如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光荏苒,万物有生有死,秋天的草木凋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把握当下的时光。

秋天,有着比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色彩,它是世界的绘画大师,用金黄、橙红、火焰般的色彩为大地着彩,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论是诗人笔下的描绘,还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让我们对秋天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美好。

七、有哪些描写垂钓的古诗古诗?

谢谢邀请,垂钓是一项运动,能磨练人的耐心,能锻炼人的肢体,能明眼静心。自古以来,不管是为了果腹,还是为了怡情,垂钓活动,一直是很多人的首选活动。

古代文人墨客也喜欢以此为题,抒发情感,比较著名的诗句有:

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唐·沈全期《钓竿篇》

朝日敛红烟, 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 鱼似镜中悬。 逼楫时警透, 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 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 征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 贪得会无筌。

唐·高适〈渔父歌〉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唐·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李白《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宋·陆游《秋日郊居》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现代人也拿垂钓做文章(一则谜语,想歪的面壁):

你不动,我不动,

你一动,我一动,

上面叫好,底下喊痛。

八、描写聚会的古诗有哪些?

减字木兰花沈瀛或行或止。难得人间相聚喜。一日分风。千里如何信息通。再倾寿酒。五福从来先说寿。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鹊桥仙郭应祥六人欢笑,六姬讴唱,六博时分胜负。六家盘馔斗芳鲜,恰两月、六番相聚。特排整整,华筵楚楚,终是不如草具。赏心乐事四时同,又管甚、落花飞絮。减字木兰花郭应祥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散步寻春。来作琴堂不速宾。缓歌一曲。野鹜纷纷都退缩。不用多杯。准拟花时日日来。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2.阡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九、描写月亮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月亮的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哪些?

1.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2.长相思・游西湖 宋代:康与之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南有高峰,北也高峰,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香车,郎骑青骢宝马,记得,在九里松初次相逢。赏析:  上片从西湖景物写起。“南高峰,北高峰”二句写山。南北两高峰是西湖诸山中两个风景点。南高峰旧称“高一千六百丈”(今实测为海拔256.9米),风景葱倩,登临远眺,可以把西湖和钱塘江景物尽收眼底。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遥遥相对,海拔314米,比南高峰略高。景观与南高峰不相上下。因为两峰景别致,故作者特别拈出,以概括西湖诸山之胜。―这样措词,也是词调格式的原因。“一片湖光烟霭中”句写湖。西湖光面约五平方多公里,虽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样壮阔,但水光潋滟,碧波荡漾,也颇为开朗。而且,湖上并非空荡荡的水光一片,白堤和苏堤象绿色的裙带,孤山象一块翡翠玉石;还有那亭台寺阁,桃柳梅荷;湖光如翠,四季宜人。在春天烟霭迷蒙中,就更显得绰约多姿了。“春来愁杀侬”句,因景生情。点出“春”说出“愁”。“春”是所写景物的时节,“愁”是景物触发的感情。联系前面三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丽动人,但这却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此句十分关键,着此句而以上三句的意思始有着落,着此句而上片的感情意绪始全托出。结拍如此,可谓善始善终。过片转入回忆,交待愁思的缘故。“郎意浓,妾意浓”者,郎情妾意都一样的深厚浓郁也;在短促的句子中,连用两个“意”字,两个“浓”字,给人予深刻印象。叠句在词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在此得到了高度的发挥。“油壁车轻”二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表述,写他们的初次见面。“油壁车轻郎马骢”这一句中有个典故:《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据说,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她常乘着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涂饰车壁的香车)出游,一日,出游时遇到一位骑青骢马(青白色的马)而来的俊男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这首诗,约他到西泠(即西陵)桥畔松柏郁葱处(即她的家)来找她,结为夫妇。这里借用这个故事,来比词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浓情密意,以突出他们之间的浪漫情调。“九里松”是他们初见的地点,那地方是“钱塘八景”之一,为葛岭至灵隐、天竺间的一段路。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左右各三行,长九里,因此松阴浓密,苍翠夹道,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好地点。当然,文学作品也允许虚构的,它可以虚构富于诗意的情景;故我们对男女主人公的首次相遇,是否郎骑骢马妾乘车,是否在九里松,都不必过分推敲。总之,下片词意,是女主人公回忆其与所爱的欢会。这首词,以西湖景物为背景,上片写现实,下片写回忆;通过叙述回忆中的欢乐以反衬现实中的忧愁,思妇情怀,宛然如见。据词谱,《长相思》为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是最短的词牌之一,要写好实不易。必须有隽永的意味,给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余地,实仍属佳作。但它的每句押韵和前后各重叠一个三字句的特点,给人的印象就特别深刻;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首,林和靖的“吴山青,越山青”首,正是如此。这首词在这方面工力也不弱,详见上文论述。词的风格自然朴素,毫无斧凿痕迹,似民歌的天籁,如西子的淡妆,实仍佳作。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4.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