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中国的关系?
一、唐朝与中国的关系?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古代中国历史包含唐朝。
1,首先,唐朝人口数量大。古时候,人口数量取决于人的衣食住行,还有疾病灾害战乱等因素决定。一个朝代人口数量是这个朝代是否繁荣昌盛的直接反映。
2,从军事方面看,唐朝的战马骑兵,铠甲,唐样大刀,盾牌和弓弩,士兵素质等方面都是领先的。军事强大不断使唐朝开疆拓土,其军队主要分为骑兵、步兵和水师三方面军队体制,主力则是以骑兵为主。
3经济能力方面看,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为唐朝的积累了丰厚的财力。农业方面,生产工具也取得进步,发明有曲辕犁,水车,桶车等较先进的农耕工具。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一百六十多项,开垦大量良田。手工业也比前朝时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唐朝粮食丰润。丰富的钱粮供给,军队是越养越强。
4,从文化方面看,唐诗正是这个时期的诗人所作。这种浓烈的文化气氛也是由贤明的君主和才华横溢的文武大臣形成的。
总之唐朝在各个领域都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使四海万邦朝贺。
二、日本与唐朝的关系?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来往密切。
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都在百人以上,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著名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的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国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称吴伎乐。日本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
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扩展资料:
当时日本
在倭王权创建后,日本一直透过朝鲜半岛的诸国吸收来自于亚洲大陆的文化。587年,豪族苏我氏的头目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杀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为帝,圣德太子摄政,日本进入飞鸟时代。圣徳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阶,并颁布宪法十七条,尝试创建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圣徳太子过世后,苏我氏长期掌权。
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暗杀苏我入鹿,掌握政权,是为“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动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奈良时代后期,政局动荡,律令制松弛。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现在的京都),此后到1192年成立镰仓幕府的这段期间是为平安时代,日语假名以及国风文化在此时代成形。嵯峨天皇时期的《新撰姓氏录》记录居住在京都及畿内的1182个氏族,其中“汉”为163氏,“百济”为104氏,“高句丽”为41氏,“新罗”为9氏,“任那”为9氏。
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以东国为势力范围的源氏和以西国为势力范围的平氏两个庞大的武家势力,1159年,发生平治之乱,源氏实力虽遭遇很大削弱,但在东国仍拥有强大实力,国家内部因为割据有源平二氏及奥州藤原氏等势力,加上各界不满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专横擅政而内战频仍。经过长期的源平合战,平氏被赶出京都,将朝廷迁往福原京,之后于1185年在坛之浦之战中彻底覆灭。
三、青羊宫与唐朝皇帝的关系?
青羊宫与唐僖宗
成都十景之一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著名道教宫观。
中和元年(881),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现在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四、端午节和重阳节有关系吗?
端午节和重阳节之间的区别
1、端午节和重阳节的时间不同
2、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会放假;重阳节不是法定节假日,不会放假
3、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重阳节是关爱老人的日子 重阳节与端午节的关系 重阳节与端午节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说有相同的地方,那便是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样使用农历时间为节日时间。
五、唐朝薛举与薛仁贵的关系?
薛举和薛仁贵除了都姓薛之外,没有任何关系。
薛举出身河东薛氏,容貌魁梧,骁勇善射,初任金城校尉。钱财巨万,喜交豪杰。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正式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正式称帝,迁都秦州。
武德元年(618年),带兵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击败秦王李世民,俘虏唐将慕容罗睺、刘弘基等人,正欲乘胜直取长安,突然病逝。薛举是为数不多让李世民吃瘪的对手,从未战胜过此人。
至于薛仁贵,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名将,有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的战绩。
六、630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
从有关史料来看,回纥直接源于铁勒,其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狄或汉魏时期的丁零。隋末唐初,回纥部众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嗢昆河(鄂尔浑河)及独洛河(今土拉河)流域游牧。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回纥本身原由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等九个氏族组成,通常称为“内九姓”或“内九族”,总称为“九姓回纥”。而药罗葛氏则为“九姓回纥”的核心,后来回纥的可汗大都出于这一氏族。
至初唐时期,回纥与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羽、阿结思、骨仑屋骨思等部落结成了同盟。在回纥兴起之前,铁勒诸部统称“九姓铁勒”;回纥兴起以后,成为漠北铁勒诸部的总代表,于是“九姓回纥”就代替“九姓铁勒”。
其实,回纥自骨力裴罗正式立国至国亡也仅96年,历经13名可汗。除阖汲(830~840)因来不及册封汗号就国亡外,其他12名可汗都曾13次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其中,第四位可汗吨莫贺,两次接受唐朝授予的汗号,所以就有了13次册封汗号之事。
唐广德元年七月,在册封牟羽可汗为英义建功毗伽可汗的同时,唐代宗还册可敦仆固氏为婆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又进拜左杀为雄朔王、右杀为宁朝王、胡禄都督为金河王、拔览将军为静漠王,汗国十一部都督都进封国公。
显然,回纥已属唐朝册封体制下的属国,历代可汗继位必须要唐中央的册封才能得到实际上的承认。作为属国的回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出兵助唐也符合情理。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被宿敌黠戛斯(吉尔吉斯人祖先)灭掉。之后,大多数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往葱岭以西,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一支迁到新疆吐鲁番。
七、李存孝与唐朝关系?
唐朝虽然是李渊建立的,可大家都知道,整个大唐江山其实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加上《隋唐演义》的渲染,李世民的名气更加大,然而细细看来,除了李世民之外,也有其他人打下过江山,除了后来的李靖之外,李世民还有个宗室兄弟,此人名叫李存孝,他也打下了唐朝半壁江山。
李存孝跟李世民是同宗,两人的爷爷是亲兄弟,他扫平了整个南方的障碍,后来又收复四川,功勋卓著,后来李世民设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排在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李存孝,本来按照李存孝的社会地位,他是可以跟李世民平起平坐的,因为他功劳不比李世民小,家族地位也跟李世民不相伯仲。
但李存孝很聪明,他没有选择跟李世民争天下,而是甘心隐退,唐朝正式稳定后,李世民大肆封赏功臣,给李存孝的赏赐自然不少,李存孝来者不拒,此后天天呆在家里吃喝玩乐,每天就看看美女跳舞,偶尔请朋友们喝一顿,据史料记载,当时李存孝家里的歌姬超过百人,可见阵容之豪华啊。
按照古代皇帝的惯例,江上一旦稳定了,就要开始屠杀功臣,尤其是像李存孝这种功劳巨大,而且又拥有皇室血脉的,是皇帝首先要除掉的,可李存孝很聪明,朝廷稳定后他选择归隐在家,从此不过问政事,李世民也找不到任何杀他的借口,后来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李存孝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在玄武门之变时,秦叔宝选择了中立,结果事后李世民对他颇有微词,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把秦叔宝拍到最末尾了,可李存孝保持中立,李世民却是很欣赏的,因为在李世民看来,至少他没有去帮李建成啊,这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李存孝原本也不属于自己的人,可秦叔宝就不同了,要知道秦叔宝本来就是自己人的。
李存孝从头到尾都看得明白,他不知道李世民和李建成谁能笑到最后,所以选择中立,这样一来无论谁赢了,自己都还是皇亲国戚,假如自己去押宝的话,万一押错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他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命。
因为李存孝高超的出世哲学,他的后半辈子过得也很潇洒,基本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从生活幸福指数而言,他应该比李世民还要幸福,要是古代的开国功臣都想李存孝一样,想必也没有那么多屠杀功臣的事件了。
八、重阳节与王维诗的关系?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写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唐朝李诵与李纯的关系?
父子关系。李纯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宪宗李纯,初名:李淳(778年-820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11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李纯于大明宫的中和殿驾崩,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十、唐朝与洛阳有什么关系?
洛阳是唐朝的都城。
武则天专政,长驻洛阳,于684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另派官留守长安。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自684年至706年,洛阳作为事实上的首都二十二年。
883年四月,唐军收复长安,随后收复洛阳。904年正月,唐昭宗迁都洛阳,至907年四月唐亡,洛阳为首都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