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以后有什么节气?
一、重阳节以后有什么节气?
寒露过后。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二、重阳节腊八节的古诗和故事?
1.重阳节
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等。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2、腊八节
来历:源自上古时代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习俗。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风俗:熬腊八粥、吃腊八蒜、晒腊八豆腐、煮腊八面、吃腊八冰等。
诗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腊日》)
三、重阳节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故事吗?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四、重阳节:你知道吗?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一节日最初是秋季长辈保健庆祝之日,后来逐渐演变为重阳登高、赏菊、避灾祈福的节日。
重阳节的时间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阳历中,重阳节通常落在10月中旬。据民间传统,九月九双九阳历清明时,阳气平分,所以被避邪之日。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有许多传统习俗。登高是最为普遍的活动,人们登高可以增进健康,远离疾病。此外,还有赏菊、插茱萸、喝重阳酒等习俗。有些地区还会有“踏青”、“诗会”等丰富多彩的庆祝形式。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在这一天,人们寄托着对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感恩长辈、珍惜生命、关爱身边人的时刻。
重阳节的特色
重阳节的特色是以登高赏秋、饮澈菊酒为主要活动,与春节不同,更注重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一独具特色的节日。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您更加了解重阳节的相关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
五、重阳节:你了解吗?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传统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午节、踏秋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源于中国古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也被定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设立的。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易经》中“九”这个数字的含义。《易经》将阳数定为一,阴数定为二,九月九日,阳数重叠,被认为是个特殊的日子。而据中国古代传说,重阳节最有名的起源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黄石公的道士。在一次梦境中,他告诉了一位叫做汪伦的地方官员,九月九日避灾消灾,因此此后,民间便将这一天视为“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
在中国,重阳节有许多寓意吉祥的习俗。一般都会在这一天登高远眺,因此登高是重阳节主要的活动之一。人们还会佩戴茱萸、插菊花或赏菊花,这些都被认为可以辟邪驱瘟。在重阳节,家人团聚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此外,民间还有饮茱萸酒、赏菊花等风俗,这些都是与重阳节相关的习俗。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爱国情怀、孝道伦理、文化智慧和创造力,既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重阳节也是爱老敬老的节日,有着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关爱长辈的含义。
结语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中华民族节日,具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重视和关注,作为社会各界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载体之一,重阳节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我们更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对家庭、敬老、团圆等价值观念的传承。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您能更深入地了解重阳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的社会价值。
六、重阳节习俗大揭秘!你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吗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登高节”或“敬老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气爽之际,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登高、赏菊、赏桂、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 登高赏秋: 重阳节当天,人们会登高远望,感受秋高气爽的景致,抒发愉悦之情。
- 赏菊赏桂: 重阳节时节,菊花和桂花盛开,人们会前往公园或景区赏花,寓意庆祝丰收和花开富贵。
- 饮菊花酒: 重阳节人们喝菊花酒是一种习俗,据说菊花有除秋燥、清肝明目的功效。
- 佩插茱萸: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还会佩戴茱萸,这是一种辟邪、祈福的习俗。
- 敬老: 重阳节也是中国的“敬老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尊敬老人,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之情。
重阳节日期
关于重阳节的日期,其实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通常是公历的九月底或十月初,是秋季最宜游玩和聚会的时候。每年的具体日期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秋季的九月初九。
现代社会,重阳节也被确定为我国的“老年节”,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习俗和日期,你能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
感谢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希朤你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扬重阳节的风俗和文化内涵。
七、重阳节烧纸吗?
重阳节又是登高节,还是思亲节,没有烧纸的风俗
八、重阳节放假吗?
重阳节不放假。
重阳节目前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有七个国家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九、下元节是重阳节吗?
下元节不是重阳节
下元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而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十、壮族的重阳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壮人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等。春节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蚂拐节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死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重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牛魂节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奠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莫一大王节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奠的方法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中元节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霜降节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