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由来30字介绍?
一、中国的由来30字介绍?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
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来,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
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二、重阳节的由来缩写?
1、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三、动漫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四、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三:
在传统意义上,日月并为阳九的重阳,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 “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2003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国民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朱德荣作曲、歌手陈少华唱红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之情,它同样不知道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日”,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
五、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但您是否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呢?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六、中国的筷子短文介绍了中国的由来?
中国的筷子的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浆果和狩猎为生,这决定了就餐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用手抓取。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陶器烹煮食物。这就导致无法再使用手抓的简单方式来进食。因此,他们学会了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陶器中煮熟的热食。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
七、重阳节:揭秘重阳节的由来与传统风俗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又称“踏秋”、“登高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历史记载,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华佗的医生因遭株连,于九月初九躲到一座名叫庐山的山上避难。庐山的居民为了表达对华佗的怀念和敬意,便决定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远眺,饮菊酒,以纪念华佗。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
久而久之,登高赏秋、赏菊饮酒成为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人们登高观景,远眺美丽的秋色,品味秋天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享用重阳糕,饮菊花酒,祈求健康平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流行舞龙、舞狮等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重阳节的现代意义
如今,重阳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节日,更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结伴登高,欣赏秋景,共享天伦之乐。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也成为了孝老爱亲的节日,有关机构和社会团体会组织各种活动,表彰养老模范,倡导尊老爱老的风尚。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您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也能在这一天与家人朋友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八、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重阳节既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祖活动之一。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始于民间。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黄大仙的老人,他告诉了一个姓陈的青年,让他在每年的九月九这一天上山避难,以免遭受灾祸。青年照做后,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其他村民全都遇难。自此,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上山祭拜,以祈求平安吉祥。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人们登高远眺,赏菊饮菊酒,佩茱萸、喝菊花酒以此来祈福辟邪。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包饺子、赏菊花、登高赏秋等习俗,寓意顺应自然、珍惜时光、迎接丰收。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承载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关注和敬畏。同时,重阳节也被赋予了祭祖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通过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更加理解中国人民对自然、人文的敬畏和热爱。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能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九、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由来
重阳节的传统意义
重阳节,又称为踏秋、祭祖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被定为重阳节,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和清明节。古时候,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要登高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吉祥。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登高和赏菊。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这源自古人为了避免瘟疫而登高远眺的风俗。而赏菊则是因为重阳节时菊花盛开,秋菊别有一番风味,因此人们喜欢赏菊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此外,重阳节还有佩戴茱萸、饮茱萸酒、吃重阳糕等习俗。佩戴茱萸有驱邪避疫的寓意,而饮用茱萸酒和食用重阳糕也是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方式。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汉代有一位名叫黄瑞的老者,他梦见一位仙人告诉他,每年九月九日要带着家人登高采茱萸,用茱萸酒祭祀,这样可以避免瘟疫。据此,九月初九就成了登高祭祖的日子。
重阳节的现代意义
如今,重阳节已不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节日,无论是登高赏景还是与家人共度时光,重阳节都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谢您阅读本篇关于重阳节的文章。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由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十、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据说鬼门关打开,因此为了避灾防邪,人们便开始在这一天登高祈福。后来,汉代医家华佗在《华佗上书》中提出九月九日“重阳”的养生观念,为重阳节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其中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是最为普遍的。登高体验秋高气爽的美景,赏菊品味花香,插茱萸驱邪祈福,饮菊花酒寓意吉祥如意,都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重阳节也是孝敬长辈的节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也会进行祭祖扫墓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之情。
总的来说,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友好情谊和亲情关怀。如今的重阳节,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感谢阅读!通过本文,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