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狗肉得名于?

2024-10-15 03:07:5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狗肉得名于?

最早记载狗肉膳食的,是吃狗肝。《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着古代的膳食八珍,所谓“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其中肝膋,便是指狗肝。做法是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从《周礼》记载看出,当时的人吃狗肉,已将狗的各种器官分而食之,并经过精确加工烹饪。

另一部书《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可见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吃狗肉的。《孟子·梁惠王上》也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与鸡、猪并列为肉食。有人说狗肉不上席,其实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狗肉不但可以上席,而且被列为“八珍”,天子才能享用的。作为一种人类享用的肉食,狗肉很有可能是最早被送上宴席的美食之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狗肉也上了普通人享用的宴席。这从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的政策上可以推测。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卧薪尝胆。为了鼓励越国人民生育,勾践规定: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国家赠送他们两壶酒和一只肉狗,而生女孩的人家,则赠送二壶酒和一只小猪。天子享用的美食,被勾践用来鼓励越国人生育,可见力度之大。而且,从这个记载上可以分析,狗肉那个时候比猪肉值钱。

二、故道得名于?

字面解释就是原来的路、走过的路、熟悉的路均可称之为故道。故道得名于《史记-项羽本纪》古语曰“还走其军 ,不敢出故道”。另曰:水出陈昌县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

三、苏州省得名于?

苏州名字的由来是隋朝杨坚开皇9年灭掉陈国后因吴州有姑苏山,取“苏”重新命名为苏州。隋朝建立后,改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隋开皇9年,即公元589年,杨坚消灭陈国后废除吴郡重新建置,因为城西有姑苏山的原因,改变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哦。

四、始得名于文章的于的意思?

这里的于,属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于的用法和意思

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②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③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⑤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译文: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五、宣纸的宣得名于什么?

宣纸“始于唐代、泾县”,因唐朝泾县隶属于宣州府管辖,所以因地得名宣纸。宣纸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该境内草本植物大约一千多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以及制作。在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送到京城长安的进贡物品中,宣城郡船中有“笔、纸”等贡品,这就说明了宣城郡当时就已经生产笔、纸。

宣纸是中国较为独特的手工艺品,其质地绵韧、不蛀不腐、光洁如玉、墨韵万变等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称,还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或者是作画,墨韵清晰、骨气兼蓄、层次分明、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飞目生辉,且神采飞扬。

六、德国青年风格得名于什么?

青年艺术风格兴起的时代为1891年至1905年。这是一场全欧范围内的新兴风格。

在德国,慕尼黑的年轻艺术家们根据一本“青年杂志”的名称,把这种新风格定名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兴起于1891年至1905年的欧洲,代表人物是奥托·艾克曼、约瑟夫·塞特勒。

法国的艺术家根据1896年开幕的一个新画廊,把这一风格称作“新风格”(Art Nouveau)。

七、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

在孔丹发明宣纸的年代,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有些问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实践出真知,造出的宣纸,受到用户欢迎,成为名牌产品。由于宣纸是在宣州府生产的,因地得名,故称之为宣纸。

八、胭脂得名于地名还是植物名?

地名

  胭脂,也可以被称作“口脂”。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

九、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性?

得名于产地性。

1、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2、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它的质量。

十、九叶诗派得名于诗歌?

一、“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

二、“九叶诗派”,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

三、他们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并开始创作诗歌。

四、代表人物有辛笛、陈敬容、唐祈、穆旦、唐湜、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等。

五、其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