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简短50字?
一、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简短50字?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又称老人节,有喝菊花茶,登高的习俗,重阳节的由来是东汉时期,汝南县突然发生瘟疫,恒景父母病死后,他和仙人费长房去学艺,一日师傅对他说九月初九日家中有难,让他回家把茱萸放入红色香囊中,系在胳膊上,带着全家人到高处去躲避。
他照师傅的话去做了,果然全家躲过了灾难,于是在这一天人们就把插茱萸,登高的习俗传承了下来了。
二、重阳节屈原的故事?
《远游》是屈原的一篇力作,汉代王逸说屈原写此文时“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便“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
其中,屈原在叙其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时,自豪地宣称自己“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点明自己就是在“重阳”这个特定日子的清晨,想直接到天庭去的心情。
特别重要的是,屈原宣布自己到天庭的路线是:“指炎神(祝融)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过衡山而观九疑山)”,以后因为“祝融戒而还衡”,见到祝融以后,接受祝融的劝告而改变南行路线,北去洛河,“腾告莺鸟迎亦妃”。
“重阳”的具体日期《远游》一诗并没有明确回答。然而,在楚国其他史籍中则有记载。
在《国语·楚语》中有明确记载:楚大夫子期祭祀楚平王,把祭祀的牛肉送给楚昭王,虚心好学的楚昭王又问博学的观射父有关楚国的祭祀制度,观射父作了全面的回答。
汉代韦昭为《国语》作注时指出“龙犹”(同“旬始”一样,也是星名,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又叫龙尾星)约在夏历十月出现。这已经比较接近今天习用的“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的日期了。
三、重阳节来历传说故事?
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节日发展演变: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传说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四、重阳节意义50字?
重阳节的意义是祭祖、敬老和感恩,所以常在此日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另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统称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拓展资料: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重阳糕。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而且重阳正值仲秋时节,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五、重阳节习俗50字?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六、重阳节的寓言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只要他一出现,村里的人就会病倒,老百姓受尽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恒,瘟神夺走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他发誓要学习法术,战胜瘟神。他四处寻访名师,不畏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终南山上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他一学就是十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斩妖剑,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让大家把茱萸叶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则持酒仗剑,准备治魔。快看,瘟神杀气腾腾地往村子这边来,可是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瘟神正纳闷呢,忽然一阵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扑鼻而来,熏得他头晕脑涨。抬头一看,村民们都躲在山上呢,气得瘟神哇哇叫着冲上山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剑下。滚滚黑气退却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在山顶上庆祝胜利。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动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七、有关重阳节的名人故事?
有关重阳节的名人故事:
一:奉行尊老敬老的董永。董永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主角之一,他以尊老敬老的品格而闻名。据说,有一年的重阳节,董永在父亲去世后依旧坚持前往父亲的坟墓祭拜。他不顾家人劝阻,徒步走了十几里的山路,最终才来到坟墓前。正当他悲痛地为父亲焚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中的董永却始终不肯离开,他无怨无悔地站在雨中,心底尽是尊敬和思念之情。
二:纪念祖母的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根据《楚辞》记载,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对于孝道和尊老敬老有着深刻的理解。屈原的祖母是他一生中最亲近的人,而重阳节是纪念祖母的节日。据传说,屈原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为祖母焚香祭拜,表达对祖母的敬重和思念之情。他还写下了《九歌》中的《湘君吊秋江短歌》,歌中表达了他对祖母的思念之情。
八、重阳节有哪些故事题目?
这个故事与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有关。有一农夫叫做阿牛,在他七岁时父亲去世,而母亲也因此患了眼疾,阿牛用过无数办法都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梦梦到一姑娘跟他说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荡,于荡中寻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亲的眼疾。阿牛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荡寻菊花,没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汤药给母亲服下,不久后就重见光明,至此后阿牛开始种植白菊,民间也把九月初九这一天称为菊花节,也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幼儿园重阳节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年奶奶在重阳节这天来到了幼儿园,给孩子们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重阳糕点。孩子们为奶奶的到来感到十分开心,大家一起分享着奶奶带来的美食,共同庆祝重阳节。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学会了尊重老人、珍惜亲情,也体验到了节日的温馨与快乐。
十、重阳节家风家训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