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重阳节 > 正文

王安石的对联

2024-07-03 21:22:2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王安石的对联

王安石的对联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他施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后人誉为“新法家”。王安石的政治观念颇具争议,但他的文学才华却是普遍被认可的。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有着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他创作的对联。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其简洁、韵味深厚而受到人们喜爱。王安石的对联无疑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极佳诠释。

虽然王安石的对联并没有像他的政治理论一样引起许多争议,但它们却蕴含着王安石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下面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王安石对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一分钱财入宝库,两袖清风任去留。
  • 三军可夺帅也易,匹夫不可夺志也难。

这些对联简洁而富有力量,既从个人命运的角度,又从社会意义上表达了王安石的思考。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应该有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勇气,不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

王安石的对联不仅在艺术上给人以享受,更在哲学上给人以启迪。它们反映了王安石深思熟虑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洞察力。这些对联犹如一个个箴言,让人们在阅读和体会中得到思考和成长。

通过王安石的对联,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权力和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权力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坚持和追求。

与王安石的政治理论一样,他的对联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对联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王安石的思想价值。

王安石所表现出的对联艺术既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也展示了他作为改革家的独特见解。他的对联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考,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王安石的对联是中国文学史上瑰宝之一,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联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王安石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对联以及其他作品,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风貌。正因如此,王安石的对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总之,王安石的对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它们代表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才华和思想。这些对联简洁而富有力量,既展示了王安石的文学艺术造诣,又蕴含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权力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王安石的对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二、王安石散文鉴赏:品读王安石散文的魅力

王安石散文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推崇。其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王安石散文最擅长的地方是其表达精准,言简意赅。他的散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安石散文的风格特点

王安石散文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豪放豁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篇。其散文语言简练明快,能够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此外,王安石的散文题材广泛,涉及诗词、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

品读王安石散文的意义

品读王安石散文,不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还可体味到一个政治家内心深处的独白。通过品读王安石散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王安石散文的魅力无法言喻,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令人向往。品读王安石散文,就像是与这位北宋名人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政治家兼文学家。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深入地了解王安石散文的魅力所在。

三、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人(今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故里位于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距离县中心25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现存有10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上池村王安石故里,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点。

王安石故里东盼铁炉,云雾如烟。南顾珠岭,圆净如璧。北望金峰,嵯峨万丈.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王氏宗祠,总门里清代建筑群,明珠峰,岭背古驿道,世宦祠,西引寺,龙安殿,荆公桥,荆公陂,荆公别墅,“荆国世第”门楼等遗址。

本期先介绍一下【王氏宗祠】和【总门里】吧

位于江西省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因兵灾战乱之故,几建几毁,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中文国际频道 《记住乡愁》到上池村王氏宗祠拍摄。2021年荆公千年诞辰在王氏宗祠举行。

清代建筑群(含一府六县,自新斋,珠树齐名等),位于江西省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后裔清朝王来起所建。他在湖北老河口开办冶炼业,在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沦陷时意外得到太平天国“圣库”黄金后,从湖北运回18车金银珠宝,于(1864-1869年)清同治八年建成。太平天国运动正是1864年失败结束,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造成的破坏是空前的.

可以说“总门里”见证了江西的兴衰。总门里建筑群共七栋围成一个总门,匠心独具地设计了暗道和暗室,以达到防御土匪、排水的作用。“一府六县”古宅是总门里最大的看点,古宅传承了王安石家族的“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长幼有序,“先有族姓,后有门户、地望”的观念。建筑群东侧有一栋布置较暗的房屋,名为“自新斋”,王氏家族有人犯了族规,就会被关到自新斋里面去思过。此外,自新斋门楼是斜建的,门框条石也是斜面的,门的斜对面是正门,寓意关在屋内的人要改过自新,不走歪门邪道。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世代传承,但像这样融入到古建筑体系的不多见。“珠树齐名”是总门里的一所书院,以王氏堂号命名。这里是王安石家族后人生活的聚集地,是研究荆公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门里有江南荣国府之称

配上王安石代表诗之一《 读史》

《读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四、王安石作品

五、王安石趣闻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以字行,号半山。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经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读书。他少年时代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被誉为“政治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政治家”。

政治生涯

王安石曾先后担任过宰相、参知政事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推行了“新法”,提倡“变法”,试图改革封建时代的官僚体系和税制。这一改革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反响,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变法思想

王安石主张在政治上以法治取代了传统的德治,认为官吏应当按照法律办事,而不是凭借个人的善恶来行事。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等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改变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文学成就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清新婉约,情感细腻,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评价

虽然王安石在当时遭受了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并最终失败收场,但他的改革思想和政治理念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被后人称为“王安石趣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六、元旦的唐诗王安石

元旦的唐诗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56年),字介甫,号东山,祖籍河北省涿州市,晚唐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人中最伟大的经籍学家之一,也是元代以来文人学者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安石的开放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他在政治改革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进行政治改革,通过一系列变革来改善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元旦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意味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王安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元旦的独特诠释。

王安石对元旦的诗篇

王安石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名为《元日》的诗,正是他对元旦的美好祝福和独特见解的体现:

<div class="poem"> <p><strong>爆竹声中一岁除</strong>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元旦节的喜庆景象。爆竹声中,一年的烦恼与不快被驱除,春风轻轻地吹送着温暖进入酒杯之中。众多家庭仿佛门户大开,欢欣鼓舞,注定这一天会有更多的喜悦和改变。

诗中的“新桃换旧符”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人们会以新的心态迎接挑战和机遇。就如同破旧的门符被新的桃符所取代,传递出恢复和重生的信号。

王安石与元旦的深意

王安石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思考。对于元旦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不仅仅停留在庆祝和祝福,更深入思考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如何迎接新的挑战。

王安石认为,在元旦这个节点上,人们既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也要正视当下,迎接未来。他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追求进步,摒弃过去不好的习惯和坏的情绪。他认为,只有积极迎接新的变化,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未来。

给自己的元旦寄语

  •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放下过去的包袱,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 让我们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困难。
  •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把握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 让我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

正如王安石的诗中所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我们在这个元旦,放下烦恼和困惑,心怀希望和憧憬,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七、如何客观评价王安石?

「侠之大者」王安石|虽千万人吾往矣

文/太史栩

1.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这是东晋时期的一句流行语,意思是:谢安不肯出山做官,黎民苍生该咋办啊?

谢安,字安石,他隐居东山,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谢安一出山,就当了宰相,并领导东晋打赢了淝水之战。没错,就是创造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的那场战役!

2.

也许是为了致敬先贤,才有王安石这个名字。

王安石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益是个小官。

到了王安石这代,王家祖坟冒青烟了,一门八进士。

王安石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动笔如飞。

他22岁中进士,差点儿当上状元郎。为啥说“差点儿”呢?因为王安石最初是第一名。

古代放榜前,皇帝通常会过一遍进士的预录取名单。如果有闲的话,还会抽空读读他们的作品。

挺有闲的宋仁宗,读到王安石高考作文中“孺子其朋”这句时,脑门上三道斜杠:“我是孺子,你是老子?”

于是,王安石从状元滑落为第四名。

宋仁宗任性地判名次,绝非孤例。

当读到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时,宋仁宗大笔一勾,划掉了柳永的名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富有阿Q精神的柳永,从此把微信公众号的slogan改成“奉旨填词”。奉旨填词,看似洒脱,实则自嘲,柳永多多少少是有点郁闷的。

相比之下,王安石豁达多了。

他凭实力考过状元,却从未拿这事儿炫耀。

他写道:“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少年王安石,雄心万丈,志比天高。

如此心气高傲的人,只把科举当成人生的一道小坎,压根不放心上。(古文: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

所以,他又写道:“苟粗知为辞赋,虽市井小人,皆可以得之,何足道哉?何足道哉?”意思是,只要稍微懂点辞赋,即便出身市井,考中进士也如探囊取物,何足道哉?

那种睥睨科举的气魄,自行感受一下。

3.

王安石不把科举当回事,也不把升官当回事。

朝廷屡次召他入京做官,要是换成李白,早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潇潇洒洒到帝都”了。

王安石却拒绝了N回。

有一次,朝廷委任他修起居注,也就是记录帝王的言行。

这可是陪伴君王的官职啊,晋升的机会一大把!

然而,王安石拒绝了,而且是拒绝了5次!

使者登门,王安石立刻躲到洗手间。无奈之下,使者把委任状搁在了书桌上。

结果,王安石拿起委任状,追及使者,硬塞了回去。

王安石之所以不愿当京官,不是为了逃离北上广,而是为了深入基层,在一线奋斗。

他从秘书干到太守,脚踏实地,服务百姓,聆听民间疾苦声,好事干了几箩筐。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扬州市办公厅秘书。

扬州自古是好地方。唐朝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富庶的扬州(江苏)和益州(四川),相当于那时候的北上广。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来自杜牧那句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王安石没有贪恋扬州太久,他先后在鄞(yín)县、舒州、常州、江宁等地做官。

一言以蔽之,都是干实事的基层干部。

4.

“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曾给宋仁宗上过一道洋洋洒洒、万余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谈及变法。

可惜宋仁宗没有采纳。

宋仁宗之所以不采纳,是因为觉得王安石不靠谱。

事情是这样:有一回,宋仁宗召集群臣搞团建——钓鱼。

团建当然少不了美味佳肴,然而,王安石却把面前整整一盘鱼饵,错当食物。

宋仁宗觉得王安石不靠谱:你吃错一粒,正常;可你把整整一盘鱼饵都给吃了,这……装的吧!

宋仁宗因此对王安石印象不好,王安石的万言书,自然是石沉大海。

其实,王安石有这种行为,未必是装出来的。

因为王安石是个哲人。

哲人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好比桃花源中的人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世外变化漠不关心。

许多小事,都印证了这点。

有一回,王家宴请宾客。宴会结束后,有位宾客私下对王夫人说:“你家相公爱吃鹿肉。”

夫人:“何以见得?”

宾客:“整场宴席,你家相公唯独吃了鹿肉。”

夫人:“那盘鹿肉是不是摆在我家相公面前?”

宾客:“正是。”

夫人:“下回请您再来用餐,我家相公必只吃眼前那道菜。”

果如其言,下回宴饮,王安石面前那盘菜一扫而光,而稍远处的鹿肉,却一箸没夹取。

再有一回,王家去听戏。平素不苟言笑的王安石,突然哈哈大笑。有人以为是戏子唱得好,正要打赏。

另有一人问王安石:“王大人刚才为何发笑?”一问才知,根本不是因为戏子,而是因为王安石刚刚在脑海里想通了某句诗,所以开怀大笑。

因为王安石是个哲人,沉浸于内心世界,无暇他顾,才有诸如此类的异常举动。

5.

公元1085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继位。

宋英宗是药罐子,日夜被病魔缠身,在位仅四年,就龙驭宾天。

然后,宋神宗继位。

宋神宗登基时,才20岁,血气方刚,励精图治。

祖祖辈辈给宋神宗留了个烂摊子,史载“百年之积,惟存空簿”,意思是:国库空虚,账上一个铜板都没有。

所以,宋神宗龙椅还没坐热,就颁布了第一道诏令——先帝丧事从简。

紧接着,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共商国是。

宋神宗为什么想到王安石呢?

一方面,在N年前,王安石的那封未被采纳的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让宋神宗注意到了他。

另一方面,王安石屡次辞官,传为美谈。士大夫们觉得王安石淡泊名利,“无意于世”,恨不能结识他。

这就造成了某种效应。好比当年隐居东山的谢安,人们都在呼吁: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出人意料的是,当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他爽快地答应了。

王安石入宫的那夜,宋神宗向他表明了自己效仿唐太宗的决心。

孰料王安石说:“要当就当尧舜那样的圣君,唐太宗充其量算个明君,何足道哉?”

宋神宗震惊了,同时感到兴奋。

震惊的是,王安石连唐太宗都看不上,他是真名士?还是个妄人?

兴奋的是,尧舜这样的标杆可望而不可及,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宋神宗当即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这是唐代的白居易,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担任过的官。

不久,又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成立改革变法的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年后,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王安石大刀阔斧地颁行新政。

倘若新政顺利贯彻执行,或许能延长北宋几百年的国祚。

然而,新政有利有弊,甚至被部分人认为弊大于利。新政因此遭致反对,以失败告终。

以前读到某篇文章,把新政的失败归咎于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其实不然。

6.

不妨来看看,反对新法的旧派都有哪些人物?

第一位是司马光。变法之前,司马光和王安石、吕公著、韩维合称“嘉祐F4”。四大才子经常凑一块,搞创作。

然而,新政伊始,司马光连续给王安石写了3封信。在信中,司马光先是指出“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人人归咎于介甫”。

接着,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四顶帽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彬彬有礼地回了《答司马谏议书》,然后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各个击破。

自此,司马光和王安石闹掰。司马光遁入洛阳,潜心修史,遂有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嘉祐F4”的另一位——吕公著,原来是支持变法的,但在见识新政的种种弊端后,开始反对变法,并与王安石决裂。

苏轼进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据说,苏轼他爹——苏洵,早在变法正式启动前,就写过一篇《辨奸论》,简单粗暴地diss王安石。

看到没?反对变法的阵营中,不乏德才兼备之士。

只能说,新政本身确实出问题了。

7.

反对声一片,王安石何惧之有?

他说:“人言不足恤!”

公元1072年~1074年,先是华山山崩,再是龙王爷“怠工”,连续10个月,不降一滴雨。

王安石又说:“天变不足畏!”

然而,古人是迷信的,宋神宗也是。

莫非是新政招致天谴?

宋神宗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耐心,而压倒王安石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幅画。

有个叫郑侠的门卫,呈上了一幅《流民图》。画中,百姓扶老携幼、流离失所。

宋神宗看后,潸然泪下。

郑侠还在奏章中,请求宋神宗罢黜王安石和新法,并保证:如果画中所绘是虚,自己甘愿赴死,以正欺君之罪;如果陛下罢黜王安石和新法以后,十天之内不下雨,自己也甘愿赴死。

次日,宋神宗废止了部分新法。巧合的是,京城开封飘起了绵密的雨。

压力山大的王安石,上书请辞,宋神宗没怎么挽留。

于是,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第5个年头,被罢免了。

8.

变法仍在继续,但因为失去“灵魂人物”王安石,新政几乎成了乱政。

跟“国难思良将”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大家终于念起王安石的“好”。

1075年,宋神宗再度起用王安石。

距离王安石上次罢相,仅10个月。

王安石动身前往开封,途经瓜洲镇时,写下了《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诗眼是“绿”,妙在“形容词作动词用”。王安石反复推敲了十几次,才炼出了这个字,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次回朝堂,王安石并未待太久。

他的独生子王雱,年仅33岁就逝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安石悲痛欲绝,病倒了。

于是,他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

9.

王安石“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

退隐之后,他闲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成天骑着小毛驴在钟山悠游,倦了就在林中小憩,直到日薄西山,才骑着小毛驴返还,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韵味。

有一回,昔日同僚陈升之路过江宁。陈升之好讲排场,雇了几条大船,吹吹打打,沿江而下。王安石则骑着小毛驴在江边等候。陈升之下船后,见到王安石如此低调,深感惭愧,从此出门再不讲究排场了。

还有一回,王安石干脆连毛驴都不骑,拄杖游览山中古刹。路遇几位年轻人“盛谈文史”,滔滔不绝,王安石便坐下倾听。这几人只顾高谈阔论,浑然没有注意到王安石。过了许久,其中一人发觉有个老头儿在旁听,便大剌剌地问:“公亦知书否?”王安石唯唯而已。那人又问:“怎么称呼?”王安石拱手作答:“安石姓王。” 众人顿时惭愧得紧。

10.

话说新政实施日久,国库渐渐充盈了,宋神宗腰杆子也硬起来了。宋神宗决定抽出战争经费,拿西夏小试牛刀。

然而,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宋军竟败给了西夏。

宋神宗受了这事刺激,郁郁寡欢,38岁就驾崩了。

变法派最大的后台倒了!

上位的小皇帝仅10岁,暂由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苦新政久矣,立刻起用司马光、苏轼等反对变法的旧派。

司马光上台后,把新法一股脑儿废除。尽管苏轼奉劝,新政有弊有利,可保留部分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法,比如免役法。

可惜,司马光和他的前任一样倔,没有采纳。

眼见多年心血和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

王安石在百感交集中去世。

11.

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不论新政利弊如何,王安石都是当之无愧的真君子。这点,即便是政敌司马光也认。

“后世另一位改革家、维新变法的领袖”梁启超,则如是评价王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 END —

主要引用、参考资料:1、《宋史》、《避暑录话》、《青琐高议》2、《康震讲王安石》3、李亚平著《帝国政界往事》4、易中天著《王安石变法》5、萧子文著《简读宋朝史》6、【百家讲坛】王立群讲王安石

八、王安石主要作品

王安石主要作品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历史上有“王草圣”之称,为宋代重要的变法家。他担任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宰相,并推行了一系列以“新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王安石的主要作品集中于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成为了政治变革的重要篇章。

王安石主要作品包括:

  • 《答儿时明复学语》:此篇为王安石早年按学生要求所作,以明复学者为名,讼明复学者误导之罪。
  • 《答刘长卿》:是王安石对刘长卿提出的诗文杂纂看法进行答复的文章。
  • 《秋夕》: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描写秋天、中秋节为主题。
  •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写景和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为主题。
  • 《满江红·登建康赏心亭》: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词,曲调为满江红,在表达对建康的讴歌与思念之情。
  • 《明妃曲二首·其一: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词,以抒发对明妃的思念之情。
  • 《进士试策论·其一等试歌头》:这是王安石的一篇议论文,主要讨论进士试卷的评判标准和考试情况。

以上是王安石主要作品的一部分,涵盖了他的诗词、议论文以及对时事的评价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文字凝练,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特别是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后来的政治变革。

在《答儿时明复学语》中,王安石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看法,以及对诗文杂纂的批评。他认为学问应以真正的学问为基础,而不是追求虚名和短暂的荣誉。他对于政治改革也持有类似的态度,认为变革应当根据国家需要和民生问题,而不是一味追随过往的旧制度。这种立场体现在他的诗词中,如《秋夕》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中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充实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期待。

而《满江红·登建康赏心亭》和《明妃曲二首·其一》则展示了王安石对于爱情和感情的表达。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饱含深情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出对于爱情的热爱与思念之情。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风貌,对于了解宋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王安石主要作品集中展示了他的政治观点、文化修养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是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参考。王安石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指导。因此,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作品,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于政治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思考。

九、梅 王安石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梅花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它被称为"冬梅",是在严寒的寒冬中绽放的美丽花卉。梅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朵,还寓意着坚韧、不畏艰难困苦的品质。

梅花与王安石情感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梅花在王安石的诗词中出现得非常频繁。他用梅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政治理念。

王安石的诗中常常将梅花与坚强、不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梅花在严寒中依然傲然开放,象征着他对于政治改革的坚持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他在《登飞来岭》一诗中写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黄云万里横古北,白波九道流中土。 鲜花齐锦秋瑟瑟,落叶随阶似重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王安石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期许。其中的"鲜花齐锦"一句,可以理解为梅花在严寒中依然绽放的意象,寓意着作者坚强的精神。

梅花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纯洁和高贵的形象。女性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梅花的特质,被称为"梅女"。

在王安石的诗词中,他多次以梅女形象写自己的妻子、女儿以及其他杰出的女性。

他在《临江仙·金梅香近》一词中写到:

香径流莺飞带雨,星桥花影动摇。 踏皋涉渚,吴歌泪湿敧牛斗。 八弦与胡琴,名园芳草绿藉河交柳。 铜壶滴尽玉泉卡飞缸,细笛声断.

- 王安石

通过这首词,王安石描绘了妻子的美丽和高尚。他将妻子比作金色的梅花,赞美她的纯洁和娴静。

梅花和王安石的情感是紧密相连的。他通过梅花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的思考和对于家庭的钟爱。梅花的坚韧和高贵形象与他内心的追求和品质相呼应。

无论是梅花还是王安石,都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寒冬中绽放的梅花,以及王安石对政治和情感的表达,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十、王安石的书法你见过吗?

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很少人见到过,王安石的书法作品,在前两年《中国书法》杂志里刊登过。

《过从帖》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王安石行书真迹《楞严经旨要》卷,纸本29.9×119cm,上海博物馆藏。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