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五)复盘总结启发
我们学习 历史 ,是为了提升自我,是为了践行。致知力行,知行合一。
通过学习清朝 历史 ,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
清朝的皇帝总体上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从皇帝职业素养来看,清朝皇帝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敬业的,比如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年只在生日那天给自己放假一天。皇帝如此勤勉,离不开严格的教育,皇子教育究竟有多严格,这是如今的家长不可想象的。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皇太极曾下令,“今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者,俱令读书。”
刚开始皇子的教育主要在所住之处,到来雍正初年,雍正在乾清宫左楹、西北向设立“尚书房”(后改为“上书房”),自此这里成为了皇子的读书场所。
清朝皇子的教育最大特点有两个:“要求严格”和“学习内容全面 ”。
在上书房学习的皇子, 从6岁开始,每天的上课时间为早晨五点开始,直到下午四点放学。与如今教育最大不同的是,清朝皇子读书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除了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皇帝生日、皇子生日五天可以休息外,其他时间均需要上课,即使除夕当天也不行。 清代文学家赵翼曾亲眼看到皇子上课的场景,“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讲究实用,“文武务要并行,讲肄骑射不可少废。故令太子、皇子等课以诗书,兼令娴习骑射,即如八旗以次行猎。”皇子的上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汉文、满文、骑射,这三门课都是由高水平的老师担任。
上书房的规定非常严格,除了老师和皇子严格遵守时间表外,皇子读书期间不能嬉戏玩耍,更不能随意走动,如果违反了将严惩不贷。举个例子,道光的长子奕纬上课不认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一天,老师教育奕纬一番,结果奕纬竟然威胁将来皇帝后要杀掉他,谁曾想此事被道光皇帝知道了,在召见奕纬时一脚把他踢死了。另外,康熙皇帝曾因读书累到吐血。参考资料:《清史稿》、《檐曝杂记》
严格的皇子教育虽不能保证每代皇帝能力都很强,但基本还是可以确保皇帝能力的下限。
清朝从康熙以后直至光绪,期间八位帝王虽然执政能力不一样,有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执政能力较强的帝王,也有如咸丰、同治等资质较平庸些的皇帝。但总的来看,清朝皇帝在受教育水平、学识、自律程度等方面平均起来在历代中排在前列。
典型的像雍正皇帝以勤政著称,在位期间仅批阅的汉文奏折便达三万五千余件,其批语亦动辄为几百上千字,有时甚至处理政事至深夜,批语中“灯下随手写来,一一批示矣”随处可见。就像他自己所讲的那样,“朕之训谕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朕亲自览批、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
哪怕是在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执政、资质较为平庸且在位期间有鸦片战争之败的道光皇帝,就其个人能力及私德而言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如道光皇帝F宁还是皇子时,天理教信徒攻入紫禁城,时嘉庆皇帝不在宫中,F宁遇变不惊,沉着应对,除组织护军迎击暴徒外,自己还用火枪连续击毙二名暴徒。就私德而言,道光为人节俭,至孝,临终之际还不忘叮嘱道:“仰为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组、勤政爱民为本”。
由此可见,严格的皇子教育的好处就在于虽不至于培养出来的未来的帝国最高统治者都是明君,但也不至于过于昏庸无道,至多为中等守成之主。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要无比的重视自身学习和子女教育,这虽不能保证卓越成就,但至少能保证下限。在日常中要日积月累,提升自我,对子女教育,员工教育都要持续开展,要具有教育的能力。
政治智慧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理解和支持要开展的工作。有清一朝号称“之摄政王,失之摄政王”
摄政王多尔衮可谓政治精算师。他是一个有相当政治智慧的人。 没有多尔衮,清朝在入关后,不可能弥合满汉在统治理念、统治方式上的差异,不可能很快赢得汉人士大夫阶层的配合,对新征服的汉人土地也很难实施有效治理。那么,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从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打着替明朝报君父之仇、欢迎明朝官员加入新政权的口号。这当然是出于形势需要,但多尔衮也确实有广纳人才的需求。清朝缺乏足够的人才,而人才只能来自明朝士大夫阶层。有史料显示,1644年到1645年清廷任命的9名总兵中,3人是普通汉人,6人是汉军旗人;1646年清廷任命的8个巡抚,3人是普通汉人,5人是汉军旗人。
为了吸引汉人士大夫的合作,多尔衮还耍了一些聪明手段:先重用北方士大夫,再起用南方士大夫。因为他很了解,在明末之时,北方士大夫多数不得志,同时被江南士大夫和阉党打压。1646年清朝主办的科举,在373名进士中,北方籍占了365名,几乎囊括了上榜名额。北方士大夫的抵制情绪很快就减少了,而南方士大夫也感受到了新王朝对汉人士大夫的重视,官吏纷纷投降,士人重新赶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海宁的望族陈家,这个家族就是在这一代的陈之遴降清后开始富贵。从16世纪到19世纪,海宁陈家出了208名举人、进士和3名大学士,甚至传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人的谣言。为了控制汉族士大夫,多尔衮还采取了让辽东时候归顺的汉人执掌上层、让新归顺的汉人主理地方的策略。
多尔衮减轻了百姓税负,这在当时是有风险的,因为江南反清武装还在行动,清朝军费开支很大,新归顺的大批前明官员也嗷嗷待哺等着俸禄。多尔衮这个时候冒险压缩钱袋子,表明他有政治远见。同时,他开始丈量土地,兴修水利,这些事自明朝张居正之后就再没人做过。他还恢复了明末废弃的、导致李自成等人起义的国家邮政系统。对于明朝官民痛恨的宦官,多尔衮也表明了鲜明的憎恶立场,他宣布,凡是自己阉割想当太监的,一律斩立决。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明朝官民开始觉得,虽然清朝是异族,但完全是按儒家在行事。
当时,清朝没有什么像样的法律体系,多尔衮很开放,下令一律按明律审判。对于清朝法律中与明律有不同的部分,多尔衮专门下令以明律为准。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清朝在中原推行 社会 治理的成本,前明官员们发现,除了发型服饰和一些清朝色彩的政治语言变了,其他没什么变化。1648年,多尔衮又告喻礼部,以后如果满汉家庭想联姻,“听之”,只需要报备即可。他同时告诫满人,除了正式的妻子,不得利用特权另占汉族女子。所以,虽然当时满强汉弱,许多汉人还冒充旗籍谋生,但满汉之间的等级门槛还是有所降低,满汉之间的饮食习惯、民间习俗、语言等等,也开始加快融合。今天我们说的普通话里,从腔调到用词,仍有许多满语的痕迹。
从上层建筑的用人制度、统治方式到民间的风俗习惯,在多尔衮主政时期有了非常迅速的交融。所以,虽然多尔衮主政期间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清朝贵族抢夺汉人的土地庄园,屠杀江南反清义士,不许汉族官员在权力架构中与清朝官员平权等等,但是建立起了一套以汉族制度为蓝本的新的统治秩序,也通过满汉之间的缓和,降低了清朝政权的异族色彩。
1911年,载沣用溥仪的名义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开启了组建内阁的第一步,但这却是糟糕的一步。在这个内阁中,满族大臣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大臣仅仅只有四个,这被外界戏称为“皇族内阁”。 到了1911年,大概从上到下都知道满汉矛盾是大清最主要的矛盾,这种阁员配比无疑像个火药桶一下子炸开了积郁在人们心中的愤怒。有名的立宪派代表张謇亲自跑到北京让载沣收回旨意,载沣并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要打破满汉界限,那么内阁成员自然是满汉都有,但不一定是汉族官员多。载沣并没想要晚清最后七十年,满族已尽失人心,他哪来的勇气让皇族占这么高的比例?“皇族内阁”就成了压倒载沣这位政治新星的一根稻草。
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
一是要增强把握局势、形势和民情、社情和同业情况的意识,充分掌握信息,为做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战术,首先是从多方面了解敌国的内情,不十分明了敌情,决不冒险进攻,他利用敌国投降分子,知悉对方的弱点和情况。
二是要把握增强驾驭权力的经验和能力,熟悉规则规章制度,熟悉人员,合理掌控。
三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也就是要考虑最广泛的利益,尤其是重要事项的开展。
清朝中后期,正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始,所谓三千年之大变局。但清朝采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错失发展机遇。虽然后期,开展了洋务运动,但为时已晚。
当今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未来 社会 的变化会持续加快加剧,我们如何去适应,如何去赢得先机?
第二,在预判的基础上,要做一些顺势而为的事情。比如我觉得未来去中介化,头部化会成为趋势,我们就要去做一些顺应趋势的事情,比如互联网化,比如在金融投资方面,资产配置方面顺势而为。
第三,更积极的去向趋势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