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春节?
一、潮汕民俗春节?
1、潮汕民俗春节
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二、2021潮汕民俗?
除夕前“采囤”,采买年货。
农历腊月廿四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从这天起就是“采囤”活动了,也就是说家家户户要开始大扫除,被帐都要清洗干净。除夕前人们要为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忙碌,不止要买肉类、水果,还要买春联、年画,在除夕前的一两天,家家户户要准备开始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当天吃团圆饭。
除夕夜从外赶回来的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圆饭。饭前要先祭祖,请祖先先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体现潮人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祭毕,一家人团团围坐,共同享用佳肴。孩童或子女在饭后会收到父母长辈分发的“压岁钱”。
除夕当晚家中若有水缸要把里面都贮满水。
三、潮汕民俗,长孙问题?
潮汕有句俗语"长孙当尾仔"。意思是说爷爷奶奶看待第三代的最大的男孙儿辈看成是细仔。(辈份提高是他承接了续乡火)具体还体现在爷爷奶奶百年之后分遗产时与第二代叔伯父同等。
四、潮汕民俗文化?
是一种民系文化,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其涵盖范围甚广,主要包含: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
五、民俗社戏灯笼的意思?
大红灯笼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大红灯笼高高挂,象征生活事业红红火火。过年,节日,店铺开业,结婚,庙会等一切喜庆的场合都可以挂“大红灯笼”。
六、潮汕的民风民俗作文?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
七、灯笼在全文的民俗意义?
《灯笼》一文作者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八、关于灯笼的民俗故事古诗?
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九、潮汕童谣点灯笼歌词?
歌词:红红灯笼照四方......做人做事心堂朗"歌曲名是《点灯笼》。《点灯笼》歌词点啊点灯笼,一点红彤彤,红红灯笼照四方,四乡六里电灯笼,灯笼照耀明礼人,做人做事心堂朗!我(林锦城)最近就创作了一首《点灯笼》。点啊点灯笼,一点红彤彤,红红灯笼照四方,四乡六里电灯笼,灯笼照耀明礼人,做人做事心堂朗! 这是根据潮汕传统的歌谣,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以前的《点灯笼》是点啊点灯笼,一点红彤彤,然后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就取《点灯笼》其中的某些起兴,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切入之后引出灯笼照耀明礼人,做人做事心堂朗。因为灯笼是一条芯的,灯笼的芯点找了,就堂朗了,而灯笼是照耀明礼人的,知书达理的人,所以就起到把灯笼这首传统的儿歌赋予一种新的时代感的内容,这样就使得儿歌更有亮点,《点灯笼》点出了一个亮点。这是其中的一首。这是属于知书明礼的题材的,知书明礼是我们现在所传承所提倡的一种传统美德。
十、潮汕民俗文化表演时间?
民俗文化表演是每年的正月和二月的时候举行。
顺便纠正一下,英歌舞不是潮州的,是发源于潮阳
一般英歌舞的表演活动时间,是为潮汕地区乡村神明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这段潮汕举行民俗活动的时期。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中国香港;泰国。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