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风俗?
一、重庆风俗?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风俗。重庆的风俗习惯受到江南、巴蜀和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火锅文化:重庆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火锅被视作该地区的代表风味。重庆的火锅以辣味为特色,有麻辣、麻辣鲜香、麻辣鲜辣等多种口味,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二、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重庆的独特文化,它包含了巴蜀文化与渝派文化的融合。巴渝人民热情好客、豪爽直接,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在重庆,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巴渝文化氛围。
三、江津渡:江津渡是指在重庆长江上游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人们乘坐木船或竹筏渡江的方式。虽然现代交通便利,但江津渡依然是重庆地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体验。
四、巴人民歌:巴人民歌是重庆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它以巴渝方言演唱,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巴人民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祖国和人民的歌曲,也有表达爱情、生活、家乡等情感的歌曲。
二、中秋节的风俗?
1、 赏月
关于赏月,相信很多朋友都是从听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知其由来的。而实际上,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还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2、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至今,在中秋当晚还会有很多人出门望月,在江浙等地区,有的家庭会在晚餐过后把桌椅移至屋外,摆上月饼,瓜果和茶水赏月畅谈,其乐融融,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则最爱桌上各种馅的月饼了。
3、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4、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5、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6、 放天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7、 观潮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也是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描述的就是八月十五中秋当天人们观潮之景。这么看来,苏轼的灵感总是在中秋时节爆棚。在古代,观潮也是浙江地区人们在中秋时最为趋之若鹜的事,因为潮水在八月中旬上涨之态堪称气势磅礴,潮水涌来似有气吞山河之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观看。
8、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聚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是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三、西安中秋节风俗?
西安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吃柚子,板栗和团圆馍,特别是团圆馍这是老西安人中秋节必须食用的传统美食。全家人一起吃一个馍,馍上面撒一些芝麻,上层再弄一个小圈儿,象征着中秋之夜。
团圆馍一般在锅里面烙熟了以后切成尖牙形状,家庭成员每人一个,如果有出门在外的人就留一牙。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食,更是对陕西老家最美的乡愁。
四、水族中秋节风俗?
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习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走月,中秋之夜必需做的一个习俗活动。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
玩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游玩的活动。 水族认为万物有灵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构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
2、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
3、水族在服饰上喜欢色彩浅淡素雅的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4、水族喜欢同血缘氏族聚居,一个村寨大多都是亲戚关系。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择吉行事。水族传统的房屋结构,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干栏”式建筑遗风。
在平整地基之后,先用2米来高的粗大柱头修建稳实的承重平台,搭上厚实的楼板之后,才在其上架立高层的木排房架。底层大多作为喂养禽畜,安装石碓、石磨及堆放杂物之用。干栏木屋,既具有防潮、防虫蛇、防盗的功能,又节约用地,颇受人们欢迎。
五、重庆特殊风俗?
重庆的特殊风俗有:1、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2、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3、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当地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
4、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
5、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
六、重庆的风俗?
以火锅文化和山城特色为主要特点。因为重庆地处山区,造就了独特的山城特色,比如崇尚勇武精神的“擂台文化”、民俗表演艺术的“巫山神女”等等。另外,火锅作为重庆最有代表性的美食,也是重庆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一步延伸,重庆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比如红色旅游、桥梁文化、碑林文化等等,这些也都是体现重庆风俗特色的重要方面。
七、重庆葬礼风俗?
一、改装、抹汗
家里家人(以老年人为例子)快过世的情况下,在断气以前,由家里家属为老年人清理人体,称为“抹汗”,浑身上下用湿帕子抹一遍。家人断气后,就立刻换掉衣服裤子,由于遗体肌肉僵硬后穿着打扮十分艰难。衣服裤子穿三层。
二、落气、停丧
在重庆地区,人死后最终一口气落下了,称为落气,即心脏停止跳动的含意。当一个人被明确落气以后,旧俗会马上烧“落气钱”(冥币)。然后举办停尸典礼,要把老年人的尸体放到一块木工板上。把木工板放置正屋中间,木工板下由二根高凳子支撑点。在木工板下置放一盆水,水槽上放一个米筛或筲箕等物品,米筛上再置放一个菜灯油。俗话说得好:“菜灯油烤背,工作都做完了。”表明人的一生告一段落了。
三、报丧
老年人断气后,马上放爆竹,以告之村内的亲戚朋友,人死了。亲朋好友隔壁邻居便会回来帮助。再根据其他方法(通电话、托信等)告之远处的亲朋好友,请她们回来吊丧。 守夜、赶丧、哭丧。报丧以后,孝男孝女应穿上丧服。
八、重庆入伏风俗?
入伏吃饺子 面。以前家里穷,吃不起面,这会麦子收了,家里有面吃了。
再者,从正月十五之后,就没再吃面了,上巳节、端午节,虽有节日的气氛,改善生活(也只是换换花样),没有面吃,所以趁着入伏,有面,,好好吃一顿。四川叫“打牙祭”。现在,整天精米、白面随便吃,也无所谓吃饺子、吃面了。但作为“民俗”还是要知道一点吧。
九、重庆五七风俗?
家人过世,烧头七,三七,五七,百天是自古的丧葬风俗:
1、头七由儿子处理:烧纸钱、烧香、备家畜菜肴奠祭。
2、三七由女儿处理:烧纸钱、烧香。
3、五七由出嫁孙女处理:烧纸钱、烧香4、七七为满七由儿子处理:烧纸钱、烧香、备家畜菜肴奠祭5、白天以后:烧香祭祀烧头七,三七,五七,百天丧葬风俗的来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宅院、烧纸等程序。(骨灰盒在殡仪馆寄存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现在通常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替代)、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凶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总结:各地丧葬风俗可能有不同,尊重为上。
十、中秋节风俗带字?
1、博饼
相传,中秋博饼的创始人是郑成功。当年,他为一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鼓舞士气而发明此游戏。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博饼时,桌上放置一个瓷碗,每人轮流抓取6个骰子,掷入碗中,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看骰子的点数得饼。博饼过程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感觉很是温馨。
2、烧塔
烧塔又名烧塔仔,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中秋时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传说烧塔起源于元末,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约定于中秋起义时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
举火为号传衍至今成为烧塔民俗,寄寓着人们期盼家里红火、亲朋平安的愿望。一般塔多用碎瓦片或砖块砌成,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等,各有其吉祥寓意。燃料也各具特色,有稻草、谷壳等。火旺时会撒上米糠、海盐、松香粉助威,极为壮观。
3、燃灯
我国很多地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并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广东,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做果品、鸟兽、鱼虫等形状。
夜里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4、舞火龙
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的民间习俗。相传19世纪,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四处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言于中秋佳节舞动火龙绕村游行,便可将瘟疫祛除。
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它是用稻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香,由青壮年赤膊上阵,挥舞火龙穿梭在大街小巷,寓意幸福平安、风调雨顺。
5、烧斗香
江浙一带有烧斗香祀月的习俗,也称“点天香”。斗香形似量斗,因在香上加糊纸斗,故称“斗香”。斗内实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或插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有些地方的斗还会在其四周糊纱绢,写有“月圆人寿”之类的剪纸金字。
中秋之夜,将斗香放在庭院的供桌上,可连续烧几个时辰。这一古老美好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美满、安宁顺利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