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秋节 > 正文

采艾蒿的寓意以及来历?

2024-08-01 17:11:1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采艾蒿的寓意以及来历?

端午这天的艾蒿要在太阳出来前采回来,把整棵的艾蒿插在门上,可以避邪,挡住妖魔鬼怪进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传说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道,弄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182年黄巾起义爆发,张角要去攻打朝廷的城池,一切都部署好以后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攻城,还有一段路程,为了向朝廷示威,一路之上我见人杀人,见物毁物,并吩咐手下人把告示发布出去,以免伤害无辜的老百姓,几日后就起程了。

这一 天行军中看见前方来了一群人,由于太远看不清,张角吩咐前去看看,骑快马一会就回来了,说前面是逃难的老百姓,张角听完心说:我的告示已经发出去挺长时间了,为什么他们不躲呢?唉~~这就不能怪我了。想到这拔出刀就过来了,走在难民队伍最前面的是个妇女,30多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右手抱着一个大一点孩子,左手领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

张角看着奇怪,就过来想问问,这女的看着张角来了,吓的急忙跪下说:大人饶命,我是那边村子的人,进几年打仗,又得知义军要路过,所以才逃难到某地,不是没有看到告示,是因为身上的粮食有限才走次路,我死了没什么,可怜这两个孩子.....说着话就哭了。张角听到这心里也不太好受,说:你起来说话,你为什么抱着大一点的孩子,而领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呀?这妇女说:哦~~大人您有所不知,这大一点的孩子是我嫂子家的,这个小一点的是我自己的,因为打仗哥哥、嫂子和我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我带着这孩子一起逃难,嫂子和哥哥在世的时候对我不薄,我才抱着嫂子家的孩子,让我自己的孩子走路。

张角听了之后说:天底下居然还有这么好的人,我杀了你岂不成罪人了吗?!一摆手说:你走吧!妇人跪倒谢恩,起来以后没走。张角说:你怎么不走啊?我都说不杀你了,一定做到!妇人说:您是不杀我了,可您是手下不认识我,以后我不还得死吗?张角说:也是啊,这怎么办呢?他低头这么一想。哎~~有了!伸手摘了一棵艾蒿说:以后不管在哪住下,你把这艾蒿插到门上就没事了,我会告诉手下人的,民女还有一事请大人答应! 说吧! 后面这些人都是和我一个村的,他们都是本分的种地人,请大人放过他们!张角说:走吧!

二、中秋节的来历寓意?

中秋节最早记载是在《周礼》里,中秋节在秋天,又是八月中旬,故称中秋节。 寓意:全家团圆,和和美美,事事如意。

三、中秋节的习俗以及美好寓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四、中秋节习俗来历传说寓意?

一、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和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家的祭月之地。

2.赏月。赏月风俗,来源于祭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自三国魏晋时期,但影响有限。直到唐代,国家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收到重大推动,中秋赏月、玩月盛行开来,咏月的诗句名篇迭出,多为歌颂盛世风华。

3.拜月。明清时,因时代变迁,人们追求功利性明显加强,与唐宋时期文人“赏月”的抒情感怀不同,追求富贵、祈求进步、希望成长等情感和愿望,成为了中秋节民俗的主流意识。因此,“民间拜月”演变成了人们渴望团聚、和谐幸福的一种形式。

4.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祭祀月神之用。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只是像糕点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和社会和谐的象征。

5.喝桂花酒。入秋转凉,桂花盛放,不仅味道香,可以欣赏,还可以食用,多用来酿造桂花酒、泡桂花茶、制作桂花糕点等。八月中旬后,桂花开始凋零。人们会收集起来,酿成桂花酒。储藏一年的桂花酒,味道醇香柔和、余香长久。次年中秋,会拿出来品尝、待客、馈赠。

6.吃桂花鸭。在江南一带,民间除吃月饼、吃桂花糕及喝桂花酒之外,很多人更爱吃桂花鸭。秋季,肥美的鸭子,是“补秋膘”的上等佳品,配上新鲜的桂花,秘制而成的“桂花鸭”,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香气醉人。“桂花鸭”,依然成为了一种时令、时尚的佳品。

一些地方,还有观潮、烧灯塔、烧香斗、猜灯谜、玩花灯、点桔灯、舞火龙、月光马儿、打中秋炮、挂通草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玩兔儿爷和舞流星香球等特殊风俗。

二、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历史悠久,为逐渐发展形成。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出现。祭月日期,为农历8月15日。

后来,随着文化兴盛和文明进步,贵族和文人也跟着仿效皇家,在中秋时节,对着月亮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风俗,逐渐在民间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

直到唐朝初年,祭月、拜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随着时代进步,中秋节逐渐得到朝廷和民间的共同追捧,在宋朝已经盛行,至明清时与即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三、中秋节的传说。

在中国民间,中秋节也伴随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的广泛流传,更增添了节日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常见有以下说法:

说法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说法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

说法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说法四: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问题。

说法五:“月饼起义”。月饼起义,起源于元末时期,与朱元璋起义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四、中秋节的寓意。

中秋节的寓意如下:

1、团圆:中秋节时,月亮圆满,象征着家庭和亲人的团圆。中秋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无论在外多远,都会想办法回家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2、美好:中秋节时,月亮明亮,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中秋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3、丰收:中秋节时,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是农历年中最丰盛的季节。中秋节是一个丰收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庆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恩惠。

五、中秋节拜月习俗来历与寓意?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拜月和吃月饼。拜月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来历: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寓意也有团圆的意思。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六、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早始于周朝,那时人们在农忙的间隙聚集在一起,感恩丰收并祈祷来年的丰收。后来,中秋节逐渐与月亮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庆祝团圆和祈愿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赏月和吃月饼。

  • 赏月:中秋节的当晚,人们会提前准备好水果、茶叶和月饼,然后在户外或窗前摆放桌椅。等到月亮升起时,便会观赏明亮的圆月。在中国文化中,赏月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美学体验,人们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 吃月饼:中秋节的饮食习俗中,吃月饼是最重要的传统之一。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通常有多种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寓意团圆和祝福。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团结、和谐、合作和美好的愿景。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不论身在何处,都希望能与亲人团聚,分享欢乐和祝福。中秋节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亲情、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结语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而节日本身也代表着团圆和祝福。祝愿大家在中秋佳节中,心心相印,团圆与祝福的意义持久。

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您更加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并感受到中秋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七、旺火的来历以及传说?

什么是旺火:

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河北、内蒙古等地也有庆祝。垒旺火一般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2.起源探究: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有说法认为内蒙古地区的旺火起源于篝火,内蒙古作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之一和旺火这种风俗习惯应该有一定的渊缘。(《内蒙古晨报》)内蒙古民俗专家郝云认为,旺火最早源自上古年间,是古人对火的一种崇拜,相传始于祝融时代。

(2)对于山西地区,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3)旺火被垒成塔状则可能是受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

3.历史记载:

在古代,有一些与旺火形式类似的活动,如“庭燎”、“籸盆”等,被认为是早期的旺火。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或是为了驱邪,且当时大多是烧柴、烧炭:

《汉仪》《隋书》记载,国家礼仪中,有在元日“庭燎”的规定,春秋时期还有齐桓公庭燎求贤的故事(《韩诗外传》)。

南朝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开始出现了民间庭燎的记载,目的是驱邪消灾。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四时篡要》:‘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

到了明代,开始有了祭拜祖先、神灵记载。明·周汝成《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祭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

八、蓬莱的来历以及典故?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

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

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 忽

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

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九、中秋节戴五彩绳的来历和寓意?

五彩绳的寓意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寓意着祈福纳吉辟邪。

而儿童戴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又称“小儿节”,在“毒日”中佩戴五彩绳可保护驱邪除魔,祛病强身。正是因为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因此端午节戴五彩线的习俗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五彩绳的来历

五彩绳又叫“长命缕”,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

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十、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