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秋节 > 正文

端午节的习俗及相关诗句?

2024-07-27 08:34:1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端午节的习俗及相关诗句?

一、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二、 端午节相关诗句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二、中秋节习俗和相关诗词赏析

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品味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以增添节日气氛。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我国汉族和一些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赏菊花和祭月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是赏月。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以祈求团圆幸福。同时,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美食,人们会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如莲蓉、豆沙、五仁等。此外,赏菊花和祭月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菊花、祭拜月亮,祈求幸福安康。

中秋节相关诗词赏析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中秋节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其婉约、清新的词藻,描绘了月亮、团圆、秋意等主题,成为中秋赏月时的佳作。

李白《静夜思》以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朴实真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被誉为中秋佳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诗作,也是中秋节赏月时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中秋节的美好情景,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成为中秋节时代久流传的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赏析相关诗词,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也能更好地体会古人对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对中秋节习俗和相关诗词的赏析,能让您更加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节日,也能够感受到中秋节团圆美好的寓意。

三、中秋节加稻田相关诗句?

1.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出自唐代刘禹锡《麻姑山》

2.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出自宋代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3.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出自宋代陈与义《早行》

四、中秋节文体活动相关诗句?

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2、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盆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盆亭望月》

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4、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6、一年中秋最明月,也照贫家门户来。黄庭坚《和世弼中秋月咏怀》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8、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9、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0、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李洞《中秋月》

1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12、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卓文君《怨郎诗》

13、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

1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6、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7、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陆龟蒙《中秋夜寄友生》

18、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目,异国夜惊潮。——佚20、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1、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2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23、问恒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評《洞仙歌·中秋》

24、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5、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27、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查,碧云先晚。——佚名《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8、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丘密《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

名《中秋旅思》

五、中秋节的时间、习俗和诗句是什么?

中秋节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释义: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宋·晏殊《中秋月》 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4、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司空图《中秋》 释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5、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释义: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中秋节的习俗: 1、观潮 观潮所看的河流,是有名的钱塘江。观潮的风俗最早兴起在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2、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3、烧塔 烧塔活动从下午开始准备,先是把几个土砖摆成一个圆形,圆形的大小则决定着堆塔的高度。两块土砖之间各在架上一块红砖,将塔的基身堆积好。随后堆瓦片,直到堆至塔顶。 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一个“火门”里面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堆塔的瓦片都被烧得通红透明时,也被称为“红塔”。 4、吃月饼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5、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六、中秋节的成语词语诗句习俗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其相关的成语、词语、诗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确结论:中秋节的成语词语诗句习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解释原因: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476年),其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和月亮、家人、祭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关的成语、词语、诗句和习俗也都是和这些主题相关的。 

内容延伸: 

1. 中秋节的成语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佳节”等,这些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中秋节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也常常被用于表达某些含义。 

2. 中秋节的词语有“团圆”、“赏月”、“嫦娥奔月”等,这些词语紧密地联系着中秋节的主题和文化传承。 

3. 中秋节的诗句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这些诗句表现出了中秋节的主题和情感内涵,也成为了中秋节文化的代表。 

4. 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对联、猜灯谜等,这些习俗又体现出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传统风俗和民间文化特色。

七、中秋节与文体活动相关诗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八、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

中秋节习俗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

中秋节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

中秋节习俗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10]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11]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10]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竖中秋

竖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10][12]

玩花灯

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舞火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相传装饰美丽的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踏着月光,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燃宝塔灯

中秋节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赏桂花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4

其他习俗

少数民族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九、中秋节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设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能少,而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出售时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高台观月,一些富贵人家,则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月饼、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农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2、吃月饼

  我国城乡百姓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时,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月饼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用以联络感情。

十、中秋节新习俗

中秋节新习俗

介绍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在不断改变和演变。除了传统的月饼、赏月和家庭团聚等活动,中秋节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

彩灯秀

彩灯秀是一种新兴的中秋节庆祝形式。在许多城市和景区,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安装彩灯,通过灯光的变化和特效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故事。这种庆祝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还吸引了众多游客。

户外音乐演出

中秋节晚上,许多城市会举办户外音乐演出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人们可以聆听传统音乐演奏,欣赏各种舞蹈和歌曲表演,共同庆祝中秋佳节。这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手工艺品展览

在中秋节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办手工艺品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剪窗花、陶瓷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

摄影比赛

为了推广中秋节文化,一些地方会组织中秋摄影比赛。参赛者可以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中秋节的美丽瞬间,展示中秋节的传统和现代融合。这种比赛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庆祝形式,还为拥有摄影爱好的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社区活动

中秋节也成为了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秋节期间,许多社区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街舞表演、民俗游戏和集体赏月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团结,还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彩灯秀、户外音乐演出、手工艺品展览、摄影比赛和社区活动等新习俗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享受中秋节的方式。这些新习俗保留并弘扬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

一周热门